针灸学ppt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709325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针灸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针灸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针灸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针灸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ppt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第十章 针针 灸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1n掌握针灸基础知识,何谓针与灸。掌握针灸基础知识,何谓针与灸。n了解十四经脉在体表循行分布及腧穴关系。了解十四经脉在体表循行分布及腧穴关系。n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毫针的操作方法和重点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毫针的操作方法和重点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n了解针灸治疗的功能和范围。了解针灸治疗的功能和范围。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2第一节第一节 腧腧 穴穴 Acupuncture PointsAcupuncture Points 3“腧腧”与与“输输”义同,有

2、转输、输注的含义;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一一、 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基本概念 4 二、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361穴名。穴名。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简称奇穴简称奇穴, ,对某些病症具有特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殊的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穴位。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根

3、据疼痛所在而定,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根据疼痛所在而定,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 5远远治治作作用用 十十四四经经腧腧穴穴,不不仅仅能能治治疗疗局局部部病病症症,还还可可以以治治疗疗本本经经循循行行所所及及的的远远隔隔部部位位的的脏脏腑腑、器器官官的的病病症症,有有的的还还具具有有全全身身性性的的作作用用。如如列列缺缺不不仅仅能能治治疗疗上上肢肢病病症症,还还能能治治疗疗头头颈颈部部、胸胸、肺肺、咽咽喉喉以以及及外感病症等。外感病症等。 近近治治作作用用:全全身身所所有有腧腧穴穴,均均能能治治疗疗所所在在部部位位及及其其邻邻近近器器官官的的病病症症,如如胃胃的

4、的中中脘脘、梁梁门门以以及及邻邻近近的的章章门、气海均能治疗胃病等。门、气海均能治疗胃病等。三、腧穴的主治规律三、腧穴的主治规律6特特定定穴穴是是指指十十四四经经中中具具有有特特殊殊治治疗疗作作用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根据据其其不不同同的的分分布布特特点点、含含义义和和治治疗疗作作用用,分分为为五五输输穴穴、原原穴穴、络络穴穴、郄郄穴穴、俞俞穴穴、募募穴穴,下下合合穴穴、八八会会穴穴、八八脉脉交交会会穴穴和交会穴。和交会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四、特定穴的意义71.1.解剖标志取穴法解剖标志取穴法 即即自然标志法自然标志法, ,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根据人体自然

5、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方法。定型标志,如两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定型标志,如两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 平第四腰椎。平第四腰椎。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五、五、 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8 将将人人体体不不同同部部位位的的长长度度或或宽宽度度,分分别别规规定定为为一一定定等等分分,每每一一等等分分称称为为一一寸寸,作作为为量取腧穴的标准。量取腧穴的标准。2.2.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9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 10 以患者的以患者的手指的宽度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中指同

6、身寸: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 1寸,寸,一般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一般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取穴的横寸。 3.3.手指同身寸法手指同身寸法11拇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名又名“一夫法一夫法”, 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 处为准,四指横量作处为准,四指横量作3寸,用寸,用 于四

7、肢及腹部的取穴。于四肢及腹部的取穴。12 第二节第二节 常常 用用 经经 穴穴PointsCommonlyUsed13【定位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1.5寸寸【主治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 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 齿痛。齿痛。【操作操作】向上斜刺向上斜刺0.30.30.50.5寸。寸。1.1.列缺列缺(LIEQUE)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14【定位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 中点处。中点处。【主治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头痛,目赤肿痛

8、,鼻衄,齿痛,口眼歪斜, 耳聋,痄腮,咽痛,热病无汗,多汗,腹耳聋,痄腮,咽痛,热病无汗,多汗,腹 痛,便秘,痛经,滞产。痛,便秘,痛经,滞产。【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1 1寸。寸。2. 2. 合谷合谷(HEGU)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15【定位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的中点。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主治】发热,咽痛,无力,疱疹,泻痢,高血发热,咽痛,无力,疱疹,泻痢,高血 压。压。 【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80.81.21.2寸。寸。3. 3. 曲池曲池(QUCHI)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16【定位定位】犊鼻穴下三寸,

9、胫骨前嵴外一横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 指处。指处。【主治主治】胃病,呕吐腹胀,泄泻,痢疾,胃病,呕吐腹胀,泄泻,痢疾, 便秘乳痈,下肢痹痛,水肿,便秘乳痈,下肢痹痛,水肿, 虚劳。虚劳。【操作操作】直刺直刺1 12 2寸。寸。4. 4. 足三里足三里(ZUSANLI)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17 【定位定位】内踝高点上内踝高点上3 3寸,胫骨内侧后缘。寸,胫骨内侧后缘。【主治主治】下肢萎痹,脚气,腹胀,下肢萎痹,脚气,腹胀, 腹泻,月经不调,带下,腹泻,月经不调,带下, 阴挺不孕,遗精,阳痿,阴挺不孕,遗精,阳痿, 遗尿,疝气,失眠。遗尿,疝气,失眠。【操作操作】直刺直刺1 1 1.51.5

10、寸,孕妇禁针寸,孕妇禁针 。 5. 5. 三阴交三阴交(SANYINJIAO)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18【定位定位】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 陷中。陷中。【主治主治】心痛,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痛,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癫狂,胸胁痛。癫狂,胸胁痛。【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3 0.3 0.50.5寸。寸。6. 6. 神门神门(SHENMEN)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19【定位定位】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 桡侧缘缝隙处。桡侧缘缝隙处。【主治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操作操作】向上斜刺向上斜刺0.5 0.5 1 1寸。

11、寸。7. 7. 养老养老(YANGLAO)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20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开旁开1.51.5寸。寸。【主治主治】腰痛,遗尿,遗精,腰痛,遗尿,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白阳痿,月经不调,白 带,水肿,耳鸣,带,水肿,耳鸣, 耳聋。耳聋。【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1 1寸。寸。8. 8. 肾腧肾腧(SHENSHU)21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定位】当腘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当腘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 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主治主治】腰及下肢萎痹,中风昏迷,半身腰及下肢

12、萎痹,中风昏迷,半身 不遂,腹痛,吐泻,疟疾,衄血不遂,腹痛,吐泻,疟疾,衄血 不止,盗汗等。不止,盗汗等。【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1 1寸。寸。9. 9. 委中委中(WEIZHONG)22【定位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 秘,消渴,腰痛,耳聋,耳鸣,咽痛,齿秘,消渴,腰痛,耳聋,耳鸣,咽痛,齿 痛等。痛等。【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1 1寸。寸。10. 10. 太溪太溪(TAIXI)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23【定位定位】腕横纹上腕横纹上2 2寸,掌长肌腱与寸,掌

13、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心痛,心悸, 胸闷癫痫,胸闷癫痫, 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 上肢痹痛。上肢痹痛。【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1 1寸。寸。11. 11. 内关内关(NEIGUAN)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24【定位定位】腕背横纹上腕背横纹上2 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 鸣,耳聋,胁肋痛,上肢鸣,耳聋,胁肋痛,上肢 痹痛。痹痛。【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1 1寸。寸。12. 12. 外关外关(WAI

14、GUAN)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25【定位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 陷中,平风府穴处。陷中,平风府穴处。【主治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 衄,耳鸣,癫痫,中风,热衄,耳鸣,癫痫,中风,热 病等。病等。【操作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0.8 1.21.2寸。或刺透风府穴。寸。或刺透风府穴。风池风池13. 13. 风池风池(FENGCHI)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26【定位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 凹陷中。凹陷中。【主治主治】头痛,眩晕,胁痛,呕逆,头痛,眩晕,胁痛,呕逆, 月经不调,

15、疝气。月经不调,疝气。 【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5 0.5 0.80.8寸。寸。太冲太冲14. 14. 太冲太冲(TAICHONG)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27【定位定位】俯伏或正坐低头,在第七俯伏或正坐低头,在第七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主治】热病,疟疾,咳喘,项热病,疟疾,咳喘,项 强,肩背痛,小儿惊风,强,肩背痛,小儿惊风, 癫狂痛,中暑,呕吐,黄癫狂痛,中暑,呕吐,黄 疸,风疹等。疸,风疹等。【操作操作】斜刺斜刺0.5 0.5 1 1寸。可灸。寸。可灸。15. 大椎大椎(DAZHUIDAZHUI)督脉督脉28【定位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后发际正中直上7 7寸,两耳寸,两耳

16、 尖联线与正中线交点稍后尖联线与正中线交点稍后 凹陷中。凹陷中。【主治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头痛,眩晕,中风失语, 癫狂,脱肛,阴挺,不癫狂,脱肛,阴挺,不 寐。寐。【操作操作】平刺平刺0.50.50.80.8寸。可灸。寸。可灸。16. 百会百会(BAIHUIBAIHUI)督脉督脉29【定位定位】在人中沟的上在人中沟的上1/31/3与中与中 1/31/3的交界处。的交界处。【主治主治】癫狂痛,小儿惊风,癫狂痛,小儿惊风, 昏迷,眼歪斜,牙关紧昏迷,眼歪斜,牙关紧 闭,面肿,腰背强痛。闭,面肿,腰背强痛。【操作操作】向上斜刺向上斜刺0.30.30.50.5寸。寸。 可灸。可灸。17. 水沟

17、水沟(SHUIGOUSHUIGOU)督脉督脉30【定位定位】脐下脐下3 3寸。寸。【主治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泄泻,腹痛,遗精,阳泄泻,腹痛,遗精,阳 痿,疝气,月经不调,痿,疝气,月经不调, 带下,不孕,虚劳,羸瘦。带下,不孕,虚劳,羸瘦。【操作操作】直刺直刺1 12 2寸。寸。18. 关元关元(GUANYUANGUANYUAN)任脉任脉31 第三节第三节 经经 外外 奇奇 穴穴 Extraordinary PointsExtraordinary Points32 【定位定位】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头痛,眩晕

18、,鼻衄,鼻渊, 小儿惊风,失眠。小儿惊风,失眠。【操作操作】 平刺平刺0.30.30.50.5寸,可灸。寸,可灸。印堂印堂 Y Y ntnt ngng33 【定位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 1寸处寸处 凹陷中。凹陷中。【主治主治】头痛,目疾,口眼歪斜。头痛,目疾,口眼歪斜。【操作操作】直刺直刺0.30.30.50.5寸,可灸。寸,可灸。太阳太阳 T T iyiy ngng34 【定位定位】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 指关节横纹中,左右共指关节横纹中,左右共8 8穴。穴。【主治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小儿疳积,百日咳。【操作操作】点刺出血,

19、或挤出少许黄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 白色透明粘液。白色透明粘液。四缝四缝 S S f f ngng35【定位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手十指尖端,距 指甲约指甲约0.10.1寸,左寸,左 右共右共1010穴。穴。 【主治主治】高热,昏迷,高热,昏迷, 癫痫,咽喉肿痛。癫痫,咽喉肿痛。【操作操作】浅刺浅刺0.10.10.20.2寸,寸, 或点刺出血。或点刺出血。 十宣十宣 ShSh xunxun36第四节第四节 针针 灸灸 方方 法法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oxibustionTechniquesTechniques 37针针法法又又名名

20、刺刺法法是是利利用用金金属属制制成成的的针针具具,通通过过一一定定手手法法,刺刺激激人人体体腧腧穴穴以以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 针尾针尾针柄针柄针根针根针身针身针尖针尖一、针法一、针法构造(见左图)构造(见左图)规格规格 修藏修藏 (一)(一) 针具针具38(二)针刺练习(二)针刺练习n纸垫练针法n棉团练针法n自身练针法纸垫棉团练针示意图纸垫棉团练针示意图39做好诊断、辨证、解释工作做好诊断、辨证、解释工作 检查选择针具检查选择针具 清毒清毒体位选择体位选择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三)(三) 针刺前的准备针

21、刺前的准备40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41仰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俯卧位421. 1. 进针方法进针方法(1)(1)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执针,紧靠左手右手执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短针)。(短针)。指切指切进针进针法法(四四)毫针刺法毫针刺法43左手拇食指以消毒棉左手拇食指以消毒棉球裹于针尖置于腧穴球裹于针尖置于腧穴上,右手捻动针柄,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长针)将针刺入(长针)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2) 挟持进针法:挟持进针法:44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用左手拇食二指将

22、所刺腧穴部位的皮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肤向两侧撑开,绷紧皮肤,右手执针紧皮肤,右手执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皮肤松弛的间刺入皮肤松弛的腧穴。腧穴。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45用左手拇食指将腧穴部用左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执针位皮肤捏起,右手执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皮肉浅薄处腧穴。皮肉浅薄处腧穴。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6 2. 2.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角度和深度(1 1)角度:)角度:直刺直刺斜刺斜刺横刺横刺47(2 2)深度)深度 原则:原则: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

23、器。 体质:体质:年老、小儿年老、小儿浅刺,中青年浅刺,中青年深刺。深刺。 形体:形体:形瘦体弱形瘦体弱浅刺,形体强浅刺,形体强深刺。深刺。 部位:部位:头面、胸背部头面、胸背部浅刺,肢及臂、腹部浅刺,肢及臂、腹部深刺。深刺。 病情:病情:阳证、新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浅刺,阴证、久病 深刺。深刺。48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其得气和调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其得气和调节针感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节针感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蚁走等感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蚁走等感觉;医者指下有沉紧等反应。觉;医者

24、指下有沉紧等反应。3.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49针刺入腧穴一定的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针刺入腧穴一定的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插退的操作方法。插针从浅层刺入深层;提针从浅层刺入深层;提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提插法提插法 (1) 提插法提插法50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刺手拇中食指持针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刺手拇中食指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捻转法捻转法 (2)捻转法)捻转法51 (3 3)刮针法:)刮针法: 用手指用手指由下而上地刮针柄,由下而上地刮针柄,可以增强针感。可以增强针感。(4 4)震颤法:)震

25、颤法:将针抖将针抖动震颤,即提插幅度动震颤,即提插幅度很小而频率很快的动很小而频率很快的动作。作。 刮针法刮针法 52补法是指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补法是指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复正常的方法。4.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53(1)留针:)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让其在穴内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让其在穴内留置一段时间,一般留针留置一段时间,一般留针10102020分钟。分钟。(2 2)出针:)出针:是指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是指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执针慢慢

26、捻转并提至皮下,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执针慢慢捻转并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以防出血。然后迅速拔出,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以防出血。5.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54(五)针刺注意事项(五)针刺注意事项 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 宜针刺。宜针刺。 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 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妊娠妊娠3 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 3 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月以上,上腹

27、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 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不宜针刺。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 刺。刺。 55(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1.1.晕针晕针【原因原因】紧张、虚弱、疲劳、体位不当。紧张、虚弱、疲劳、体位不当。【表现表现】 头晕目眩,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头晕目眩,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 冷汗,重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冷汗,重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处理处理】立即将针取出使病人平卧,头低,予饮立即将针取出使病人平卧,头低,予饮 温开水或糖水;重则指

28、掐心针刺人中,温开水或糖水;重则指掐心针刺人中, 内关内关, ,百会,足三里百会,足三里【预防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作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作 好解释,取穴适当少些,手法略轻些,好解释,取穴适当少些,手法略轻些, 并采取卧位针刺为宜,对于饥饿,过度并采取卧位针刺为宜,对于饥饿,过度 疲劳的病人,不予针刺。疲劳的病人,不予针刺。 56【原因原因】紧张、捻转幅度大连续单向捻转,肌纤维紧张、捻转幅度大连续单向捻转,肌纤维 缠绕针身,造成针下非常紧,出现提插捻缠绕针身,造成针下非常紧,出现提插捻 转和出针困难。转和出针困难。【表现表现】肌肉紧张:于刺穴周围掐揉或在刺穴上、肌肉

29、紧张:于刺穴周围掐揉或在刺穴上、 下、左、右附近腧穴再刺一针。下、左、右附近腧穴再刺一针。【处理处理】肌纤维缠绕:可向相互方向轻轻反复捻肌纤维缠绕:可向相互方向轻轻反复捻 转,同时不断地轻轻提插。转,同时不断地轻轻提插。2. 2. 滞滞 针针573. 3. 弯弯 针针【原因原因】手法不熟练,指力不均匀,用力过猛,手法不熟练,指力不均匀,用力过猛, 变换体位,针身变曲,针柄倾斜,不能变换体位,针身变曲,针柄倾斜,不能 捻转提插出针。捻转提插出针。【处理处理】纠正体位,左手按住针刺部,右手顺针纠正体位,左手按住针刺部,右手顺针 柄倾斜方向轻轻而缓慢地退针。柄倾斜方向轻轻而缓慢地退针。584. 4.

30、 断断 针针【原因原因】质量欠佳、针根身有损伤,指力过质量欠佳、针根身有损伤,指力过强,变换体位。强,变换体位。【处理处理】不要移动体位;断端部分还留在体外,不要移动体位;断端部分还留在体外,用镊子取去。断端部分与皮肤拍平,重用镊子取去。断端部分与皮肤拍平,重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用镊子拨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用镊子拨去,断端深陷,手术。去,断端深陷,手术。595.5.创伤性气胸创伤性气胸【原因原因】针刺深度和角度不当。针刺深度和角度不当。【表现表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则呼吸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则呼吸困 难,心跳加快,紫绀、出汗、血压下降,查难,心跳加快,紫绀、出汗

31、、血压下降,查 体:胸部肋间隙增宽,触诊可有气体向健侧体:胸部肋间隙增宽,触诊可有气体向健侧 移位,患侧叩呈鼓音,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移位,患侧叩呈鼓音,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处理处理】轻:咳嗽,可镇咳,抗感染轻:咳嗽,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吸氧抗休克等。重:胸腔穿刺抽气,吸氧抗休克等。606. 6. 血血 肿肿【原因原因】针尖弯曲带钩,或针刺时误伤血管。针尖弯曲带钩,或针刺时误伤血管。 【表现表现】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处理处理】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先冷敷后热敷。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先冷敷后热敷。61以艾叶等燃料做成艾条(炷),点燃后在以艾

32、叶等燃料做成艾条(炷),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给人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二、灸法二、灸法62(一)常用灸法(一)常用灸法艾条灸艾条灸 温针灸温针灸 艾炷灸艾炷灸直接灸直接灸间接灸间接灸瘢痕灸瘢痕灸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姜灸隔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盐灸隔饼灸隔饼灸直接灸直接灸隔姜灸隔姜灸 艾条灸艾条灸 温针灸温针灸63(二)灸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二)灸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适应范围适应范围 临床适应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临床适应广泛

33、,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所致病证均可应用,如阳虚、疾病及风寒湿邪所致病证均可应用,如阳虚、气虚、久泻、肢冷、痹证、痰饮等。气虚、久泻、肢冷、痹证、痰饮等。禁忌证禁忌证 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一般不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一般不宜灸,颜面部、浅在血管部,不宜施瘢痕灸;宜灸,颜面部、浅在血管部,不宜施瘢痕灸;妇女妊娠期下腹、腰骶部,均不宜施灸。妇女妊娠期下腹、腰骶部,均不宜施灸。64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背后腹。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背后腹。施灸体位: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施灸体位: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隔姜、蒜灸容易起泡,需加注意。隔姜、蒜灸容易起泡,需加注意。 (三三)灸法注意事项灸法注意事项65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