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7703984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236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6页
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6页
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6页
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6页
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配套课件:经济学原理(第二版)(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总目录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导论第二篇 微观经济理论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五章 产品市场理论 第六章 生产要素理论 第七章 微观经济政策第三篇 宏观经济理论第一篇/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是什么 二、经济学研究什么 三、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 经济学的分类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第三节 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一门科学。 二、经济学研究什么 (一)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是指人们对生活

2、资料或服务的不间断的需求。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类的欲望或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品或服务来满足,而物品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 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资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总是不足的。这样,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就形成了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二)资源的配置 1、生产什么(What) 2、如何生产(How) 3、为谁生产(For Whom) 4、何时生产(When) 5、谁做决策(Wh

3、o) 三、经济学的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经济学发展的大概过程:教材。第二节 经济学的分类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单个市场的变化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体格决定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把整个经济总体(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变量。 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等。 微观经济

4、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教材。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那些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1、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2、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可通过事实验证。 规范经济学: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规范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1、研究的内容不具有客观性。 2、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得出的结论会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是无法进行事实检验的。第三节 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人们

5、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经济学原理第三篇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一) 第三节 总需求分析(二) 第四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6、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国民收入是什么 国民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狭义的)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5个方面。其中,核心的指标是GNP。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按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总和。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 (2)GN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劳务。 (3)GNP只计算最终物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物品的价值。 (4)GNP是

7、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5)GNP 衡量某一既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 (6)GNP使用市场价格来衡量经济活动的价值。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NNPGNP折旧 (三)国民收入(NI) 这里的国民收入(NI)是狭义上的国民收入。它是指一国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和政府补助金的总和,但不包括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津贴=工资

8、利润利息租金津贴 国民生产净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计算,而国民收入则是从分配的角度计算。 (四)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那些不会成为个人收入的项目,再加上那些不是来自个人要素收入的项目,就是个人收入。即:PINI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转移收入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 二、国内生产总值(G

9、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 对国内生产总值含义的理解,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GDP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 (2)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GNPGDP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支出来计算

10、GDP的方法。按照支出法,GDP总值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居民消费支出。用C表示。 (2)私人国内投资支出。用I表示。 (3)政府购买支出。用G表示。 (4)净出口。用NX表示,净出口即产品与劳务的净出口,是指出口额(X)与进口额(M)的差值(XM)。 综上所述,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可写为:GDPCIG(XM) 即,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法,它从要素收入或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按照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可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 (三)生产法 生产法又称生产部门

11、法,它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国民经济分成若干部门,然后按各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 GDP:是指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的 GDP。 实际 GDP:是指按不变价格水平计算的 GDP。 在实际分析中,为了消除价格水平的变动,通常用“ GDP平减指数” 来真实反映产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从总体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有助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和富裕程度。 家庭家庭厂商厂商家庭总收入(地租、工资、利息、利家

12、庭总收入(地租、工资、利息、利润润$ $1000000)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家才能)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消费总支出(消费总支出($ $1000000)货币流程货币流程实物流程实物流程 六、宏观经济循环图图8 82 2 两部门经济循环两部门经济循环 (一)两部门经济循环最简单的经济流程 所谓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与家庭的经济。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所有家庭把他们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没有任何储蓄,同时也假定所有厂商也将其收入全部用于对生产要素的支付。除此以外,还假定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不变。则该经济社会的活动体系可以用图82来所示。 从总需求的

13、角度来看,总需求消费+投资。如果用AD代表总需求,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此等式可以写为:ADCI 从总供给的角度来看,总供给消费+储蓄。如果用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此等式可以写为:ASCS 由于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因此,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就应该是:AD = AS,即:CI = CS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以写为:I = S (二)三部门经济循环政府部门的介入 所谓三部门经济是指由私人企业(厂商)、家庭和政府共同组成的“三部门经济体制”。 从总需求角度,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如果用AD代表总需求,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此等式

14、可以写为:ADCIG 从总供给角度,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如果用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T代表税收,此等式可以写为:ASCST 同理,可以得出三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是:IG = ST (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开放经济 现在,大部分国家都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对外经济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大类。考虑到国际市场的作用,则必须将三部门经济循环进一步扩展为四部门经济循环。 从总需求角度,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如果以X代表出口,则此等式可以写为:ADCIGX 从总供给角度,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如果以M代表进口,则此等式可以写为:ASCSTM 同理,四部门的均衡条件就应

15、该是:IGXSTM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我们是假设利率和投资不变,仅仅考虑消费对总需求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所以,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然后再来分析消费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 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的含义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支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果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察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之间依存关系,就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函数。如果用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Y) 2、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

16、比例。即: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即:MPC=C/Y。 一般而言,APC0;0MPC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随着收入的增加,其消费的绝对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3、消费函数的形式 如果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的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MPC)就是一个常数。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Y)=a+bY 公式中,a和b都是大于零的常数。a为自发消费或基本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bY表示随着收入

17、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的座标中,消费函数C = a + bY的图形如图83所示。CYOaEC=a+bY45图图8 83 3 线性的消费曲线线性的消费曲线 如果消费函数C=f(Y)呈非线性状态,则其图形一般如图84所示。CYOEC=f(Y)45图图8 84 4 非线性的消费曲线非线性的消费曲线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的含义 储蓄函数实际上就是研究储蓄与可变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以 S代表储蓄,则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f(Y) 2、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根据定义有:APS = S /

18、 Y。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根据定义有:MPS=S/Y。 3、储蓄函数的形式 我们可以假设收入是消费与储蓄之和,则储蓄函数可以从消费函数中推导出来。如果消费函数是线性的话,那么储蓄和收入之间也应呈线性关系。 S= f(Y)=YC=Y(a+bY)=a(1b)Y 公式中,S代表实际储蓄,Y代表实际收入,a是自发储蓄。(1b)是边际储蓄倾向。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储蓄(S)的座标中,储蓄函数S =a(1b)Y的图形如图85所示。SYOaS =a(1b)Y45F图图8 85 5 线性的储蓄曲线线性的储蓄曲线 如果储蓄函数S = f(Y)呈非线性状态,则其图形如图86

19、所示。SYO45F图图8 86 6 非线性的储蓄曲线非线性的储蓄曲线 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等于1。 二、二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消费函数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是:IS。 由于SYC,则两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可以写成:IYC,即YCI。 为了使分析简化,在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中,把投资看作一个外生变量,是一个不随着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常量。根据这个假定,可设I=I0(I0为一个常量)。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如下: 解联立方程组,可得均衡国民收入: (二)储蓄函

20、数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投资等于储蓄,即I=S,同样把投资看作一个不随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常量。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如下: 解联立方程组,求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三、乘数原理 乘数,又可称为倍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它常用来表示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若以K表示乘数,以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以AD表示总需求增量,则乘数的公式为:第三节 总需求分析(二):ISLM模型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了在利率和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但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利率和投资都是变动的,而且,其对总需求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

21、响较大。 在ISLM模型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L表示货币需求,M表示货币供给,这一模型主要分析在利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如图88所示。iYOIS图图8 88 IS8 IS曲线曲线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如图89所示。iYOLM图图8 89 LM9 LM曲线曲线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由以上的I

22、S曲线和LM曲线可见,在产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就必须先决定利率,否则投资水平无法确定,而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但货币市场上,如果事先不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利率又无法确定,而收入水平又是在产品市场上确定的,因此,利率又依赖于产品市场。 这样,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就建立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这就是ISLM模型。 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如图810所示。iYOLMISi0Y0E图图8 810 IS10 ISLMLM模型模型 ISLM模型不仅精炼地概括了总需求分析,而且可以作为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与国民收入

23、的影响的便利工具。图811便分析了财政政策的效应。iYOLMIS1i0Y0E0i1i2Y1Y2E1E2IS0IS2图图8 811 11 财政政策效应分析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图812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效应。iYOLM0LM1i0Y0E0i2i1Y1Y2E2E1LM2IS图图8 812 12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按凯恩斯主义理论,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同时却又会使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会减少投资,减少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为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实行中既能增加国民收入,又不使利率上升,因而就应配合采用扩

24、张性货币政策,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图813便说明了这种配合的作用。iYOLM0IS1i0Y1E2i1Y2Y0E1E0IS0LM28 813 1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第四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在前面的总需求分析中,均假设的是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价格水平始终不变,因而实际上并未分析总供给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限度之内,价格水平也是经常会变动的。为此,在本节中我们将总需求分析与总供给分析结合起来,以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这一问题。 一、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

25、平面坐标图上用以表明产品市场与贷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814所示。PYOAD1AD0AD2图图8 814 14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平面坐标图上用以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反映的是在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所有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图815说明了总供给曲线的三种不同情况:YPOASabcd图图8 81515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 (1)总供给曲线呈现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即图中的ab线段。 (2)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即图中的bc线段。

26、 (3)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即图中的cd线段。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的价格水平如何决定的一个模型,可以用图816来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图图8 816 16 总需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模型YPOASP0ADY0E 事实上,一方面总需求会发生变动;另一方面,总供给在短期内也是会发生变动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篇 宏观经济学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失业理论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含义与衡量 1、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

27、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失业者包含三个条件: (1)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 (2)没有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 2、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 非劳动力人口包括在校学习的成年人、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愿在家做家务劳动的人、不论工资待遇怎样都不愿去工作的人,以及嫌工资待遇低选择不工作的人。 3、失业的衡量 衡量一个国家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如果用U表示失业人数,L表示劳动力总数,u表示失业率,那么有: 4、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一个社会的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失业是依然存在的,此时的失业率叫做自然失业

28、率。 也就是说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二、失业的类型 1、周期性失业 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它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对劳动力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自然失业 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 3、隐蔽性失业 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现象,即有“职”无“工”。存在隐性失业时,生产效率是低的。 三、失业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不想工作而自愿失业的,那失业对他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如果失业是非自愿的,那么失业给人们带来的就只有负面影响了。以下分析的是非自愿失业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1、

29、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对失业者本人及家庭来说,使得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而下降,直至陷入困境,从长远来说还会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家庭的破裂。 对厂商来说,失业的增加会使厂商产品的销售市场萎缩,有效需求下降,进而使生产厂商的产出降低,劳动资源闲置浪费,利润率下降。厂商面临此种情况,就会减少投资需求,减少新生产能力的形成,造成巨大的产出损失。 对国民经济来说,失业增加后,由于家庭消费减少和厂商投资下降,使社会需求大幅减少,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受到抑制。 2、失业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失业率上升时,会使得政府和社会的社会福利支出和财政负担增加,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 其次,失业还会给人们造成更严

30、重的精神打击。 3、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表明,失业要以付出社会福利成本为代价,并且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降低2.5%;反之,失业率每降低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5%。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衡量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升。所谓一般物价水平,指的是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2、通货膨胀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是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 物价指数是表明某种一揽子商品的物价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经济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按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

31、为3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 2、加速的通货膨胀。 3、超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将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就是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其中包括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产出和就业总水平效应等。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1、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指政府通过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如可采取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提高利率等手段。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政府通过影响人们收入的政策措施来消除

3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办法。收入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工资和物价管制。 (2)道德规劝。 (3)政府、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协商。 (4)以税收杠杆实现工资和价格增长指数化。 3、稳定货币供应量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因此,他们主张实行简单的货币规则,即使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这种理论已为许多国家的政府所采纳。 4、人力投资政策 人力投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由政府提供一笔资金用于职业培训,以减轻资源流动的阻力。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

33、是一条表示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后来经过经济学家的修正,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动率,变成为通货膨胀率。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越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从而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反之相反。PP1UP2U1U2ABO图图9 91 1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2、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 (1)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 (2)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提出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不会同时发生,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交替出

34、现的关系。 (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 (4)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也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 (一)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很多市场经济国家认为,只要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政府就不必对经济进行干预。P4U4KABOC图图9 92 “2 “临界点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以内的安全范围P5U5K2K1O44图图9 93 3

35、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和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和“临界点临界点”的提高的提高 如图92所示,K点为临界点,即4%的失业率和4%的通货膨胀率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临界点”,图中K点以内的范围即为社会可以接受的安全范围。当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在这个范围内,如图中B点,政府就不必采取措施进行调节;而A点和C点在安全范围以外,政府就要采取措施干预经济,如果在A点,政府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如果在C点,政府要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了。 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惯性向右上方移动时,如图93所示,菲利普斯曲线由ph1向ph2移动,此时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也无法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处

36、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所以,只好将临界点也往外提高,即图93中K2点。那么当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时,“临界点”也会有上升的趋势。 在图91中,横轴U表示失业率,纵轴P表示通货膨胀率,ph这条曲线表示菲利普斯曲线。当ph曲线上的点由A移动到B时,失业率由u1 上升到u2,通货膨胀率由p1下降到p2。这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 (二)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在长期中,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如图94所示,失业率OU1是一个定值,

37、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P4UU1O图图9 94 4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三)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是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这是因为政府对经济长期采用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从而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方向变动、共同提高、同时增加。 如图95所示,因为菲利普斯曲线ph向右上方倾斜,所以,在失业率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也高,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PUO图图9 95 5 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经济学原理第三篇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38、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周期的含义 国民经济表现出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相互交替的运动过程,就是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 2、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图101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周期波动有三个特征: (1)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2)虽然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从逻辑上肯定按这个顺序排列,但它们在每次周期中的长度和实际形态将会有很大的差异。 (3)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生产能力的增长趋势。繁繁荣荣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时间时间萧萧条条萧萧条条萧萧条条繁繁荣荣繁繁荣荣复复 苏苏复复 苏苏复复 苏苏衰衰 退退衰衰 退退衰衰 退退图图10101 1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

39、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短周期。 2、中周期。 3、长周期。 4、库兹涅茨周期。 5、熊彼特周期。 三、经济周期的波动原因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众说纷纭。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一)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1、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 2、太阳黑子理论 3、创新理论 (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1、投资过度理论 2、消费不足理论 3、心理周期理论 4、纯货币理论 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总量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

40、)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 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 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则经济增长率(G)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如果要计算某一时期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则可以用下式求得: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短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 2、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则主要受总供给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通常都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增长模型来表达的,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有哈罗德多马模型、

41、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剑桥模型。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R.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E.多马提出的,这是早期最有影响的经济增长模型。 2、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R.索洛等人提出来的。这一模型强调了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在生产中,劳动与资本的比率是可以变动的。 3、新剑桥增长模型 新剑桥增长模型是在1956年,由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和卡尔多等人提出和建立的。这个模型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学原

42、理第三篇 宏观经济学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1、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3、国际经济政策 本章重点介绍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

43、政策。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短期内,财政政策主要影响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这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一)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将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 (二)政府税收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三)公债制度 公债是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来源,它通过政府的举债来取得。公债是政府以国家(或政府)信用为基础,向公众举借债务以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公债具有自愿性和有偿性的特点。 二、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可以划分为自

44、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以及功能财政与公债。 (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又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够减少各种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该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缓解萧条,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措施。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如下: 1、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3、农业补贴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在稳定经济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发挥较大作用。因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需要审时度势,主

45、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于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方法是交替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其原则是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当总需求过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通过削减税收、增发公债或增加支出等措施以刺激总需求。如图111所示。经济衰退时期经济衰退时期减少政府税收减少政府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增加社会总需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求刺激私人消费和投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刺激消费和投资图图11111 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

46、当总需求过高,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公债发行规模或削减政府支出等措施以抑制总需求。如图112所示。经济繁荣时期经济繁荣时期增加政府税收增加政府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支出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抑制消费和投资抑制消费和投资图图11112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除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有一种财政政策叫中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三)功能财政与公债 功能财政是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财政政策思想。 公债

47、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的途径之一。发行公债有可能导致私人支出的下降,产生“挤出效应”,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条件下,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诱发通货膨胀。 三、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一)从财政收入方面看 1、税率的变动要经过立法机构的批准,从方案的提出到具体推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通常把从政策决定,到其效果完全显现的时间称做政策时滞。由于政策时滞的存在,使“补偿性”难以发挥,从而使通过改变税率调整经济的政策效力大打折扣。 2、增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增税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很大的社会压力。在西方各国历史上,因增税而导致官员免职、政府下台的事例并不鲜见,所以增税往往在应该实行时却得不到真

48、正的贯彻。 3、衰退时期的减税并不一定能促使公众增加消费和投资。由于经济衰退,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缺乏信心,因此很可能将少纳税的这部分收入用于储蓄。 (二)从财政支出方面看 1、政府减少商品的购买有时也会遇到强大的社会压力。 2、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有时也不一定能导致公众增加消费。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银行体系 各国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我国也不例外。中央银行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业务如图11-1所示。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政府预算收支非现金结算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信用限额规定最后的贷款者货币的发行外汇黄金管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储蓄结算家

49、庭企业政府图111中央银行体系的构成及其主要业务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以下三个职能: (1)发行国家货币。 (2)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另一重要职能是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同时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3)作为国家的银行,即作为政府的银行,它具有如下几种职能: 第一,执行货币政策; 第二,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第三,代理国库。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经营信贷业务以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

50、间业务。 (三)政策性银行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二、货币 (一)货币的种类 目前西方国家流行的货币主要有这样几类: 1、纸币。 2、铸币。 3、存款货币。 4、准货币。 5、货币替代物。 (二)货币的层次 根据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标准,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M0、M1、M2、M3等。 (三)存款创造机制 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以下工具来变动货币供应量。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进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

51、 (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银行创造货币的多少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在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变更法定准备金率的功效最大。 (三)调整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支付的利率。 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数量,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达到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的目的。 在经济高涨时期或通货膨胀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收缩贴现的数量,减少商业银行的储备金,从而限制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 四、货

52、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紧缩信贷。但这时企业感到有利可图,仍愿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商业银行也愿扩大放贷,这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一般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多,利率下降。但这时商业银行认为放款的风险大,通常不愿扩大放款。同时,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较低,通常也不愿向银行多借款,这使货币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点 1、调节领域的侧重点不同 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而货币政策则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

53、 2、调节机制的弹性作用不同 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 3、产生效应的时滞长度不同 从政策制定上看,财政政策的时滞较货币政策长。 4、调节的领域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透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5、调节的对象不同 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点可用表91表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用机制更多地偏重于公平更多地偏重于公平更多地偏重于效率更多地偏重于效率调节方式 政府直接控制和调节政府直接控制和调节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中央银行通过商业

54、银行间接调节行间接调节调节领域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经济的调节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民经济进行调节调节对象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调节侧重点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衡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应时滞从政策制定上看,财政政策的时滞较货币政策从政策制定上看,财政政策的时滞较货币政策长;长;从政策执行上看,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财政政从政策执行上看,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财政政

55、策长策长调节透明度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政策工具 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主要有存款准备金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所适用的经济背景、具体采用的政策情况,如表92所示。表9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济背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生产资源大量闲置,失量闲置,失业增加。刺业增加。刺激经济增长激经济增长成

56、为宏观调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极度膨胀,物价大幅攀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货膨胀成为宏观调控首宏观调控首要目标要目标政府开支过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主要目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与经济停滞并存,滞并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和产品结构失衡。构失衡。治理滞胀、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增长成为首要目标首要目标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具体政策财政扩大支出、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

57、央降低税率;央行增加货币供行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应,降低市场利率(即放松利率(即放松银根)银根)财政削减支财政削减支出,提高税出,提高税率;央行减率;央行减少货币供应,少货币供应,调高市场利调高市场利率(即紧缩率(即紧缩银根)银根)财政削减财政削减支出,提支出,提高税率;高税率;央行增加央行增加货币供应,货币供应,降低市场降低市场利率利率在紧的货在紧的货币政策同币政策同时,扩大时,扩大财政支出、财政支出、降低税率。降低税率。利用财政利用财政杠杆调节杠杆调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和产品结构构经济学原理第三篇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第一节 国际贸易第二节 国际金融第一节 国际贸易 一、国

58、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是指以一个国家(地区)为主体对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 (二)出口与进口 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方面。 一国在同类产品上可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加以比较,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为净出口;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称为净进口。 (三)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额,也叫国际贸易值,是指以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国际贸易量指的是以数量、重量、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

59、示的反映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 (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出超,也叫贸易盈余;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入超,也叫贸易赤字。 (五)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实物商品的交换活动,称为有形贸易。 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称为无形贸易,主要包括运输、保险、金融、旅游、信息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交换。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

60、式为: 二、贸易的决定因素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国家之间绝对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这个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里论证的。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国能够把经济资源都用来生产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别国生产的具有自身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则两个国家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生产机会成本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李嘉图提出,如果一国能够把较多的资源用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别国生产的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拥有生要

61、素的 相对数量不同,也会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这个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三、贸易的得失 根据国际贸易原理,各国都可以从相互贸易中获益,因为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一)出口国的得失 如图121所示,供给曲线为国内煤炭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为国内煤炭的需求曲线。一旦允许贸易,国内价格将上升到等于世界价格。此时,国内供给量大于国内需求量,二者的差额将表现为出口,即该国将出口该差额部分所对应的煤炭。钢铁钢铁价格价格贸易后贸易后价格价格贸易前贸易前价格价格国内国内需求量需求量国内国内供给量供给量钢铁钢铁数量数量国内国内供给供给国内国内需求

62、需求世界世界价格价格出口出口O图图12121 1 出口国的国际贸易出口国的国际贸易 如图122所示,当国内价格上升到等于世界价格时,卖者的状况变好(生产者剩余从C增加到BCD),而买者的状况变坏了(消费者剩余从AB减少为A),总剩余增加量等于面积D,这表明贸易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福利。 钢铁钢铁价格价格贸易后贸易后价格价格贸易前贸易前价格价格A钢铁钢铁数量数量国内国内供给供给国内国内需求需求世界世界价格价格出口出口OBCD图图12122 2自由贸易如何影响出口国的福利自由贸易如何影响出口国的福利 这些福利计算表明在一个出口国谁从贸易中受益,谁从贸易中受害,卖者受益,因为生产者剩余增加了面积BD

63、。买者状况变坏,因为消费者剩余减少了面积B。因为卖者的利益比买者的损失大D的面积,所以,该国的总剩余增加了。 这种对出口国的分析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 在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二)进口国的得失 如图123所示,供给曲线为国内煤炭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为国内煤炭的需求曲线。一旦允许贸易,国内价格将下降到等于世界价格。此时,国内需求量大于国内供给量,二者的差额将表现为进口,即该国将进口该差额部分所对应的煤炭。钢铁钢铁价格价格贸易前贸易前价格价格贸易后贸易后价格

64、价格国内国内供给量供给量国内国内需求量需求量钢铁钢铁数量数量国内国内供给供给国内国内需求需求世界世界价格价格进口进口O图图12123 3 进口国的国际贸易进口国的国际贸易 如图124所示,当国内价格下降到等于世界价格时,买者的状况变好(消费者剩余从A增加到ABD),而卖者的状况变坏(生产者剩余从BC减少到C),总剩余增加的量等于D,这表明贸易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福利。ABCD钢铁钢铁价格价格贸易前贸易前价格价格贸易后贸易后价格价格国内国内供给量供给量国内国内需求量需求量钢铁钢铁数量数量国内国内供给供给国内国内需求需求世界世界价格价格进口进口O图图12124 4自由贸易如何影响进口国的福利自由贸

65、易如何影响进口国的福利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价格时的水平线代表世界其他国家的供给。这条供给曲线完全有弹性,因为该国是一个小型经济,因此,可以以世界价格买到它想买的钢铁数量。 买者受益是因为消费者剩余增加了B+D。卖者状况变坏是因为生产者剩余减少了B。买者的好处超过了卖者的损失,总剩余增加了D。 这种对进口国的分析得出了两个与出口国情况平行的结论: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 在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经济福利增加了。 四、贸易保护主义 (一)贸易保护常用方法 1、关税措施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

66、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一般来说,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主要可起到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内产业与市场和调节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 2、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非关税壁垒与关税措施都有限制进口的作用,但是非关税壁垒具有以下不同于关税措施的特征:首先是非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次是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再次,非关税比关税措施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 (二)贸易保护的理由 1、工作岗位论 2、国家安全论 3、幼稚产业论 4、不公平竞争论 5、环境保护论 第二节 国际金融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内涵 是

67、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它有以下特征: 1、国际收支反映的是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中经常发生的债权与债务关系。 2、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反映的是一定时期所发生的经济交易。 3、国际收支反映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划分 为了记录国际收支情况,要把所有的数据都记在一张报表上,由此产生了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企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或一个月)全部对外经济交易货币价值的统计表。它集中反映了该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全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

68、项。 1、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单方面转移)四个子项目。经常项目顺差表示该国为净贷款人,经常项目逆差表示该国为净借款人。 2、资本和金融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记录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之间流动的情况。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个部分。 3、储备资产项目 储备资产是指货币当局拥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对外支付的外国资产,又称外汇储备。包括货币黄金、外汇资产、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和其他债权五项内容。 4、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是人为设立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采取的复式记账原则

69、,所以,贷方总额应该等于借方总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应该等于0。但是,由于统计资料不准确、核算失误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不能满足平衡的条件,因此,需要设立这个项目来予以抵消,使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达到平衡。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净差错与遗漏=0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及调整 从形式上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收支相抵的,所以账面上借贷总额必然是相等的。然而,这种平衡仅仅是形式上的平衡。由于众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难以达到完全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出现差额。国际收支差额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会计概念。支出大于收入称为国际

70、收支逆差或赤字,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盈余。 二、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 外汇通常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或者金融资产。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外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以外国货币表示,其二是可自由兑换。 (二)汇率 1、汇率的含义 汇率就是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交换的比率,实质上是指买卖外汇的价格,可以理解为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2、汇率的标价方法 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一种是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

71、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标价方法。 (2)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的标法方法。欧元、英镑、美元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3、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指各国官方公布的汇率。一般情况下,人们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看到的外汇牌价就是通常所说的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就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考虑了价格因素而得到的汇率,是指用同一种货币度量的外国与本国的价格水平的比率,如果实际汇率用R来表示的话,则有: 其中,P和Pf分别是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是名义外汇汇率。 (三)汇率的决定 1、金本位

72、制下汇率的决定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都以法律规定自己国家货币的含金量,可以按照各国不同货币的含金量计算其比价。两个实行金本位国家的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铸币平价决定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2、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 1973年3月以后,由于美国黄金储备不足,美国政府宣布不再用固定官价向其他国家兑换黄金,而采取浮动价格进行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跨台。各国普遍放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各国也不再规定和宣布纸币的含金量,汇率的基础也不再是铸币平价 3、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广泛流传的一种汇率决定理论。其基本思路是:汇率由两国货币

73、的购买力之比决定,汇率变化随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而变化。 (四)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一般可以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的一种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 (五)汇率调整 1、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外汇供求关系的状况来实现的。 (2)宏观经济状况。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汇率持续稳定的物质基础。 (3)国内外利

74、率差异。不同国家的利息率差异是导致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直接原因。资本的频繁流动势必会引起外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2、汇率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1)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一个国家本币贬值会造成用本币表示的出口收入增加,同时造成购买进口所需外币的成本提高,因此,本币贬值能起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但是,汇率波动过大,对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以致宏观经济活动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国际收支的影响。一国汇率稳定,必然有利于资本的转入转出,保证投资者获得稳定的利息或利润收入,筹资者也可免除或减轻外汇风险。反之,如果汇率频繁波动,就会对国际资本的流动带来两种

75、不同的消极影响:一是本币贬值,就会造成资金持有者失去信心,将本币换成外币投放国外,引起资金外流或资本外逃。二是本币升值,必然吸引大量外国游资流入,追求升值利润。为控制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而造成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限制外资的流入,从而又可能给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还会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给国际外汇市场及投资市场以剧烈的冲击和干扰。 (3)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首先,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本币贬值,会造成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内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水平提高;反之,就会降低国内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汇率变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随着出口商品

76、竞争力的增加,出口数量的扩大,必然引起出口商品的供不应求和价格的上升。同时,本币贬值,意味着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并牵动国内同类商品的替代商品价格上升。 3、汇率调整与总供求平衡 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常运用经济或行政手段自觉调整和干预汇率的变动。 (1)当国内市场出现需求不足,价格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时,为了扩大出口,增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政府一般通过中央银行调低本币汇率,实行本币贬值, 同时,由国家金融机构用较高价格买进外汇,增加本国货币的供应, 实行本币贬值, 起到增加出口、限制进口、扩大需求的作用。由于出口收入的增加会转化为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并且根据外贸乘数的原理,国民收入的增长会被按照一定的倍数放大。因此,几乎所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中,都把对外贸易视为平衡国内供求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 (2)当一国需求过旺、价格大幅度上升、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通常适当调高本币汇率,使本币升值,鼓励进口,放慢出口增长速度,并通过国家金融机构售出外汇,加快本币回笼,增加国内供给,抑制国内需求,达到供求总量平衡和经济适度降温的要求,实现经济适度、稳定增长。 总之,汇率变动对总供求及平衡的实现产生着重要作用,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但要结合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