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69578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概述(PPT 71页)第四章第四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零件的机械制造质量包括零件几何精度和零件表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两个方面。零件的几何误差包括尺寸误差、几何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几何形状误差又可分为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波度和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参见图4-1。表面粗糙度是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其波距( )与波高( )之比一般小于50。波距( )与波高( )之比在50-1000范围内的几何形状误差,称为波度。波距( )与波高( )之比大于1000的几何形状误差,称为宏观几何形状误差。零件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方面的质量主要是指表明层材料的冷作硬化、金相

2、组织的变化、残余应力等。 本章将机械制造质量分成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两个方面来研究。前者包括尺寸精度、宏观几何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后者包括表明粗糙度、波度和表面层材料物理机械性能。4.1 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精度 一、概述一、概述 (一)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一)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1 1、加工精度、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加工精度越高。一般机械加工精度是在零件工作图上给定的,其包括: 1)零件的尺寸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与零件理想尺寸相符的程度。2)零件的形状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形状与零件理想形状相符的程度。3)零件的

3、位置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位置与零件理想位置相符的程度。 2 2、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1)试切法:即试切-测量-再试切-直至测量结果达到图纸给定要求的方法。2)定尺寸刀具法:用刀具的相应尺寸来保证加工表面的尺寸。3)调整法:按零件规定的尺寸预先调整好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来保证加工表面尺寸的方法。 3 3、加工误差:、加工误差:实际加工不可能把零件做得与理想零件完全一致,总会有大小不同的偏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称为加工误差。加工误差的大小表示了加工精度的高低。生产实际中用控制加工误差的方法来保证加工精度。 4 4、误差的敏感方向:、误差的敏感

4、方向:加工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方向,为误差的敏感方向。例如:车削外圆柱面,加工误差敏感方向为外圆的直径方向。 (二)加工经济精度(二)加工经济精度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精度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加工方法,只要精心操作,细心调整,并选用合适的切削参数进行加工,都能使加工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但这样会降低生产率,增加加工成本。加工误差与加工成本C成反比关系。某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不应理解为某一个确定值,而应理解为一个范围(如图4-2中之AB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说是经济的。(三)原始误差(三)原始误差 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

5、组成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简称工艺系统)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产生,这些误差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工作条件下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扩大、或缩小)反映为工件的加工误差。 工艺系统中凡是能直接引起加工误差的因素都称为原始误差。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主要有: 1 1、加工前的误差、加工前的误差(原理误差、调整误差、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定位误差) 2 2、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3 3、加工后的误差、加工后的误差(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以及、测量误差)等。 (四)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四)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 因素分析法:通

6、过分析、计算或实验、测试等方法,研究某一确定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一般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同时作用,主要是分析各项误差单独的变化规律; 统计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中一批工件的实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用以控制工艺过程的正常进行。主要是研究各项误差综合的变化规律,只适合于大批、大量的生产条件。 二、工艺系统几何误差二、工艺系统几何误差 (一)机床的几何误差(一)机床的几何误差 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一般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因此,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链误差。机床的磨损将使机床工作精度下降。 1 1)

7、主轴回转误差(见)主轴回转误差(见P110P110) 机床主轴是装夹工件或刀具的基准,并将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件或刀具,主轴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 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它可分解为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三种基本形式。 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本身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绕度等。但它们对主轴径向回转精度的影响大小随加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图4-3 采用滑动轴承时主轴的径向圆跳动a)工件回转型b)刀具回转型 譬如,在采用滑动轴承结构为主轴的车床上车削外圆时,切削力F的作用方向可认为大

8、体上时不变的,见上图,在切削力F的作用下,主轴颈以不同的部位和轴承内径的某一固定部位相接触,此时主轴颈的圆度误差对主轴径向回转精度影响较大,而轴承内径的圆度误差对主轴径向回转精度的影响则不大;在镗床上镗孔时,由于切削力F的作用方向随着主轴的回转而回转,在切削力F的作用下,主轴总是以其轴颈某一固定部位与轴承内表面的不同部位接触,因此,轴承内表面的圆度误差对主轴径向回转精度影响较大,而主轴颈圆度误差的影响则不大。图中的d表示径向跳动量。 产生轴向窜动的主要原因是主轴轴肩端面和轴承承载端面对主轴回转轴线有垂直度误差。 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轴回转误差所引起的的加工误差也不同。主轴回转误差产生的加工误差。

9、1)径向跳动:影响工件圆度;2)轴向窜动:影响轴向尺寸,加工螺纹时影响螺距值;3)角度摆动:影响圆柱度; 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主要是要消除轴承的间隙。适当提高主轴及箱体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对高速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2 2)导轨误差(见)导轨误差(见P111P111) 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车床导轨的精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 a)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 卧式车床导轨

10、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1(见图4-4)将直接反映在被加工工件表面的法线方向(加工误差的敏感方向)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最大。图4-4 卧式车床导轨直线度误差 图4-5 卧式车床导轨垂直面内直线度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b b)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导轨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 卧式车床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2可引起被加工工件的形状误差和尺寸误差(见图4-4)。但2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要比1小得多。由上图4-4及4-5可知若因2而使刀尖由a下降至b,不难推得工件半径R的变化量。 图4-6 卧式车床导轨扭曲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c) c)前后导轨存在平行度误差(扭曲前后导轨存在平行度误差

11、(扭曲)时,刀架运动时会产生摆动,刀尖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空间曲线,使工件产生形状误差。由图4-6可见,当前后导轨有了扭曲误差3之后,由几何关系可求得y(H/B)3。一般车床的H/B2/3,外圆磨床的H/B1,车床和外圆磨床前后导轨的平行度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很大。 d)d)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误差导轨与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误差:若车床与主轴回转轴线在水平面内有平行度误差,车出的内外圆柱面就产生锥度;若车床与主轴回转轴线在垂直面内有平行度误差,则圆柱面成双曲回转体。因是非误差敏感方向,故可略。 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使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导轨磨损是机床精

12、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3 3)传动链误差(见)传动链误差(见P111P111) 传动链误差传动链误差是指机床内联系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一般用传动链末端元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 内联系传动链:两端件之间的相对运动量有严格要求的传动链,为内联系传动链。例如:车削螺纹的加工,主轴与刀架的相对运动关系不能严格保证时,将直接影响螺距的精度。 减少传动链传动误差的措施:1)减少传动件的数目,缩短传动链:传动元件越少,传动累积误差就越小,传动精度就越高。2)传动比越小,传动元件的误差对传动精度的影响就越小:特别是传动链尾端的传动元件的传动比越小,传动链的传动精度就越高。 (二)刀具的几何误

13、差(二)刀具的几何误差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成形刀具、展成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制造误差会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而对一般刀具(如车刀等),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 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磨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地改变。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地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地刃磨刀具,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可有效地减少刀具地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三)夹具的几何误差(三)夹具的几何误差图4-9 工件在夹具中装夹示意图 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当于刀具和机床具

14、有正确的位置,因此夹具的制造误差对工件的加工精度(特别使位置精度)有很大影响。 夹具误差包括:(1)夹具各元件之间的位置误差;(2)夹具中各定位元件的磨损。 如图4-9所示钻床夹具中,钻套轴心线f至夹具定位平面c间的距离误差,影响工件孔a至底面B尺寸L的精度;钻套轴心线f至夹具定位平面c间的平行度误差,影响工件孔轴心线a至底面B的平行度;夹具定位平面c与夹具体底面d底的垂直度误差,影响工件孔轴心线a与底面B间的尺寸精度和平行度;钻套孔的直径误差亦将影响工件孔a至底面B的尺寸精度和平行度。三、定位误差三、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采用调整法加工时因定位不正确而引起的尺寸或位置的最大变动量。定

15、位误差由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组成。(一)基准不重合误差(一)基准不重合误差 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一般情况下,工序基准应与设计基准重合。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或测量)时的定位基准(或测量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或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基准不重合误差等于定位基准相对于设计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图4-10基准不重合误差分析示例 图4-10示零件,设e面已加工好,今在铣床上用调整法加

16、工f面和g面。在加工f面时若选e面为定位基准,则f面的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都是e面,基准重合,没有基准不重合误差,尺寸A的制造公差为TA。加工g面时,定位基准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方案,一种方案(方案)加工时选用f面作为定位基准,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没有基准不重合误差,尺寸B的制造公差为TB;但这种定位方式的夹具结构复杂,夹紧力的作用方向与铣削力方向相反,不够合理,操作也不方便。另一种方案(方案)是选用e面作为定位基准来加工g面,此时,工序尺寸C是直接得到的,尺寸B是间接得到的,由于定位基准e与设计基准f不重合而给g面加工带来的基准不重合误差等于设计基准f面相对于定位基准e面在尺寸B方向上最大变动

17、量TA。 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所产生的基准不重合误差,只有在采用调整法加工时才会产生,在试切法加工中不会产生。 (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是由夹具上的定位元件来确定的。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同时,工件上的定位基准面也会有制造误差。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图4-11 由定位副制造不准确引起的误差 如图4-11所示工件的孔装夹在水平放置的心轴上铣削平面

18、,要求保证尺寸h,由于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故无基准不重合误差;但由于工件的定位基面(内孔D)和夹具定位元件(心轴d1)皆有制造误差,如果心轴制造得刚好为d1min,而工件得内孔刚好为Dmax(如图示),当工件在水平放置得心轴上定位时,工件内孔与心轴在P点接触,工件实际内孔中心的最大下移量ab(Dmaxd1min)/2,ab就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而引起的误差。 基准不重合误差的方向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的方向可能不相同,定位误差取为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的矢量和。四、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四、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在切削力、夹

19、紧力、惯性力、重力、传动力等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变形,从而破坏了刀具和工件之间的正确的相对位置,使工件的加工精度下降。 图4-12 受力变形对工件精度的影响 如图4-12a示,车细长轴时,工件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使加工出的轴出现中间粗两头细的情况;又如在内圆磨床上进行切入式磨孔时,图4-12b,由于内圆磨头轴比较细,磨削时因磨头轴受力变形,而使工件孔呈锥形。 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加工误差敏感方向)的径向切削分力Fy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之间的比值,称为工艺系统刚度 , 式中的变形y不只是由径向切削分力 所引起,垂直切削分力 与走刀方向切削分力 也会使工艺系统在y方向产生变形

20、,故(二)工件刚度(二)工件刚度 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其最大变形量可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估算。(三)刀具刚度(三)刀具刚度 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刀杆变形也可以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估算。(四)机床部件刚度(四)机床部件刚度 1.机床部件刚度 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分析实验曲线可知,机床部件刚度具有

21、以下特点: (1)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 (2)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作的功和接触变形功; (3)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4)机床部件的实际刚度远比我们按实体估算的要小。 2.影响机床部件刚度的因素 (1)结合面接触变形的影响(2)摩擦力的影响(3)低刚度零件的影响(4)间隙的影响 (五)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五)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

22、,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在切削力作用下,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在切削力作用下,都将分别产生变形都将分别产生变形 、 、 ,致使刀具和被加工表面的相对位,致使刀具和被加工表面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刚度的倒数等于其各置发生变化,使工件产生加工误差。工艺系统刚度的倒数等于其各组成部分刚度的倒数和。组成部分刚度的倒数和。 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的刚度随受力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用三爪卡盘夹紧工件车削外圆的加工,随悬壁长度的增加,刚度将越来越小。因而,车出的外圆将呈锥形。2)由于切削力

23、变化引起的误差 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的加工余量发生变化、工件材质不均等因素引起的切削力变化,使工艺系统变形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图4-19 毛坯形状误差的复映 若毛坯A有椭圆形状误差(如图4-19)。让刀具调整到图上双点划线位置,由图可知,在毛坯椭圆长轴方向上的背吃刀量为 ,短轴方向上的背吃刀量为 。由于背吃刀量不同,切削力不同,工艺系统产生的让刀变形也不同,对应于 产生的让刀为 ,对应于 产生的让刀为 ,故加工出来的工件B仍然存在椭圆形状误差。由于毛坯存在圆度误差 , ,因而引起了工件的圆度误差 ,且愈 大, 也愈大,这种现象称为加工过程中的毛坯误差复映现象。 与 之比值称为误差复映系

24、数,它是误差复映程度的度量。 尺寸误差(包括尺寸分散)和形状误差都存在复映现象。如果我们知道了某加工工序的复映系数,就可以通过测量毛坯的误差值来估算加工后工件的误差值。 3)由于夹紧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件在装夹过程中,如果工件刚度较低或夹紧力的方向和施力点选择不当,将引起工件变形,造成相应的加工误差。 4)其它作用力的影响 除上述因素外,重力、惯性力、传动力等也会使工艺系统的变形发生变化,引起加工误差。 (六)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六)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 由前面对工艺系统刚度的论述可知,若要减少工艺系统变形,就应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减少切削力并压缩它们的变动幅值。具体如下: 1.提高

25、工艺系统刚度 (1)提高工件和刀具的刚度减小刀具、工件的悬伸长度:以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2)减小机床间隙,提高机床刚度:采用预加载荷,使有关配合产生预紧力,而消除间隙。(3)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式。 2.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 合理地选择刀具材料,增大前角和主偏角,对工件材料进行合理的热处理以改善材料地加工性能等,都可使切削力减小。 五、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五、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40%7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

26、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当单位时间传入的热量与其散出的热量相等时,工艺系统就达到了热平衡状态。 (一)工艺系统的热源(一)工艺系统的热源-内部热源内部热源和外部热源外部热源 内部热源:内部热源来自工艺系统内部,其热量主要是以热传导的形式传递的。如系统内部的摩擦热和能量损耗(由轴承副、齿轮副等产生)、切削热、派生热源等; 外部热源:如外部环境温度、阳光辐射等。 (二)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二)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件在机械加工中所产生的热变形,主要是由切削热引起的。 1.工件受热变形:工件受热温度升高后,热伸长量L为: L=Lt 式中:为工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27、L为工件长度;t为工件的温升。例如:死顶尖装夹工件时,热变形将造成工件弯曲。在磨床上为消除热变形的影响,而采用弹簧顶尖。 2.机床受热变形:当机床受热不均时,造成机床部件产生变形。例如:机床主轴前、后端受热不均,将造成主轴抬高,并倾斜。 3.刀具受热变形:刀具受热以后,引起刀具热伸长,刀尖位置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加工精度。(三)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三)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 1.减少发热和隔热2.改善散热条件3.均衡温度场4.改进机床结构 5.加快温度场的平衡6.控制环境温度六、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六、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没有外力作用而存在于零件内

28、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又称内应力)。 工件上一旦产生内应力之后,就会使工件金属处于一种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它本能地要向低能位的稳定状态转化,并伴随有变形发生,从而使工件丧失原有的加工精度。(二)内应力的产生(二)内应力的产生1.1.热加工中内应力的产生热加工中内应力的产生图4-32 铸件因内应力而引起的变形2.2.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图4-33 校直引起的内应力 热加工中内应力的产生热加工中内应力的产生 在热处理工序中由于工件壁厚不均匀、冷却不均、金相组织的转变等原因,使工件产生内应力。图4-32示一个内外壁厚相差较大的铸件。浇铸后,铸件将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壁1和壁2比较薄

29、,散热较易,所以冷却比较快。壁3比较厚,所以冷却比较慢。当壁1和壁2从塑性状态冷到弹性状态时,壁3的温度还比较高,尚处于塑性状态。所以壁1和壁2收缩时壁3不起阻挡变形的作用,铸件内部不产生内应力。但当壁3也冷却到弹性状态时,壁1和壁2的温度已经降低很多,收缩速度变得很慢。但这时壁3收缩较快,就受到了壁1和壁2的阻碍。因此,壁3受拉应力的作用,壁1和2受压应力作用,形成了相互平衡的状态。如果在这个铸件的壁1上开一个口,则壁1的压应力消失,铸件在壁3和2的内应力作用下,壁3收缩,壁2伸长,铸件就发生弯曲变形,直至内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推广到一般情况,各种铸件都难免产生冷却不均匀而形成的内

30、应力,铸件的外表面总比中心部分冷却得快。特别是有些铸件(如机床床身),为了提高导轨面的耐磨性,采用局部激冷的工艺使它冷却更快一些,以获得较高的硬度,这样在铸件内部形成的内应力也就更大些。 若导轨表面经过粗加工剥去一些金属,这就象在图中的铸件壁1上开口一样,必将引起内应力的重新分布并朝着建立新的应力平衡的方向产生弯曲变形。为了克服这种内应力重新分布而引起的变形,特别是对大型和精度要求高的零件,一般在铸件粗加工后安排进行时效处理,然后再作精加工。 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冷校直产生的内应力 丝杠一类的细长轴经过车削以后,棒料在轧制中产生的内应力要重新分布,产生弯曲,如图4-33示。冷校直就是在原有变形的

31、相反方向加力F,使工件向反方向弯曲,产生塑性变形,以达到校直的目的。在F力作用下,工件内部的应力分布如图b所示。当外力F去除以后,弹性变形部分本来可以完成恢复而消失,但因塑性变形部分恢复不了,内外层金属就起了互相牵制的作用,产生了新的内应力平衡状态,如图c所示,所以说,冷校直后的工件虽然减少了弯曲,但是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还会产生新的弯曲变形。 (三)减小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三)减小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 1.改进零件结构设计零件时,尽量做到壁厚均匀,结构对称,以减少内应力的产生。2.增设消除内应力的热处理工序 1)高温时效:缓慢均匀的冷却,适用于铸、锻、焊件; 2)低温时效:缓慢均匀的冷却,

32、适用于半精加工后的工件,主要是消除工件的表面应力; 3)自然时效:自然释放; 3.合理安排工艺过程粗加工和精加工宜分阶段进行,使工件在粗加工后有一定的时间来松弛内应力。 七、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七、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减小加工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误差预防和误差补偿。(减小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以及误差补偿。)4.2 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 一、概述一、概述 加工误差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一)系统性误差与随机性误差(一)系统性误差与随机性误差 1.系统性误差 包括常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1)常值系统误差: 定义:

33、在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基 本不变的系统误差,称为常值系统误差。 例如:原理误差,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的制造误差,工艺系统静力变 形等原始误差,都属于常值系统误差。如铰刀的直径偏大0.02mm,加工后一批孔的尺寸也都偏大0.02mm。 特点:与加工(顺序)时间无关;预先可以估计;较易完全消除; 不会引起工件尺寸波动(常值系统误差对于同批工件的影响是一致 的,不会引起各工件之间的差异);不影响尺寸分布曲线形状。 (2 2)变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 定义:在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称为变值系统误差。 例如:刀具的正

34、常磨损引起的加工误差,其大小随加工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属于变值系统误差。 特点:与加工(顺序)时间有关;预先可以估计;较难完全消除;会造成工件尺寸的增大或减小(变值系统误差虽然会引起同批工件之间的差异,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依次变化的,不会造成忽大忽小的波动);影响尺寸分布曲线形状。 注意注意1 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在温升过程中,一般将引起变值系统误差,在达到热平衡后,则又引起常值系统误差。 2.2.随机性误差:随机性误差: 定义:在连续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无规则地变化着的,这样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例如:毛坯误差(加工余量不均匀,材料硬度不均匀等)的复映、定位误差、夹紧误

35、差(夹紧力时大时小)、工件内应力等因素都是变化不定的,都是引起随机误差的原因。 特点:预先不能估计到;较难完全消除,只能减小到最小限度;工件尺寸忽大忽小,造成一批工件的尺寸分散(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随机误差的数值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注意注意2 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例如:加工一批零件时,如果是在机床一次调整中完成的,则机床的调整误差引起常值系统误差;如果是经过若干次调整完成的,则调整误差就引起随机误差了。 注意注意3 3:误差性质不同,解决的途径也不同。 对于常值系统误差误差,若能掌握其大小和方向。就可以通过调整消除;对于变值系统误差,若能掌握

36、其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则可通过自动补偿消除;惟对随机误差,只能缩小它们的变动范围,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二)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误差分布规律(图(二)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误差分布规律(图4-364-36)图4-36 机械加工误差分布规律正正态态分分布布 在机械加工中,若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无变值系统性误差(或有而不显著);(2)各随机性误差是相互独立的;(3)在各随机性误差中没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的;则工件的误差就服从正态分布。在上述三个条件中,若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则工件误差就不服从正态分布。 平平顶顶分分布布 在影响机械加工中的诸多误差因素中,如果刀具线性磨损的影响显著,则工件的尺寸误

37、差将呈现平顶分布。平顶误差分布曲线可以看成是随时间而平移的众多正态误差分布曲线组合的结果。 双双峰峰分分布布 同一工序的加工内容中,由两台机床来同时完成,由于这两台机床的调整尺寸不尽相同,两台机床的精度状态也有差异,若将这两台机床所加工的工件混在一起,则工件的尺寸误差就呈双峰分布。 偏偏态态分分布布 在用试切法车削轴径或孔径时,由于操作者为了尽量避免产生不可修复的废品,主观地(而不是随机地)使轴颈加工得宁大勿小,则它们得尺寸误差就呈偏态分布。 (三)正态分布(三)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数学模型、特征参数和特殊点 机械加工中,工件的尺寸误差是由很多相互独立的随机误差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其中没有

38、一个随机误差是起决定作用的,则加工后工件的尺寸将呈正态分布(图4-37), 其概率密度方程为: 该方程有两个特征参数,一为算术平均值 ,另一为均方根偏差(标准差) 。 式中: 工件尺寸;n工件总数。 只影响曲线的位置,而不影响曲线的形状(见图4-38a); 只影响曲线的形状,而不影响曲线的位置, 越大,曲线愈平坦,尺寸就愈分散,精度就愈差(见图4-38b)。因此, 的大小反映了机床加工精度的高低, 的大小反映了机床调整位置的不同。 概率密度函数在处有最大值 令概率密度方程的二次导数为零,即可求得正态分布曲线在 处的拐点的纵坐标值为 2. 2.标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 、 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

39、分布,其概率密度可写为 在生产实际中,经常是 既不等于零, 也不等于1,为了查表计算方便,需要将非标准正态分布通过标准化变量代换,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 令 则: 上式就是非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与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转换关系式。 3. 3.工件尺寸在某区间内的概率工件尺寸在某区间内的概率 加工工件尺寸在一个区间( )内的概率等于图4-39所示阴影的面积 令 , 则 综上分析可知,非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经标准化变换后,可用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表示。标准化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表,参见表4-2。 由表4-2可知: 当 时, ; 时, ; 时, ; 计算结果表明,工

40、件尺寸落在 范围内的概率为99.73%,而落在该范围以外的概率只占0.27%,可忽略不计。因此可认为,正态分布的分散范围为 ,这就是工程上经常用到的 “原则”,或称“ 原则” 二、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析二、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析 (一)工艺过程的稳定性(一)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工艺过程的稳定性是指工艺过程在时间历程上保持工件均值和标准差值稳定不变的性能。一般情况下,在不是非常长的加工时间内,分布特征参数的变化是很小的,因此,工艺过程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变值系统性误差是否显著。在正常加工情况下,变值系统性误差并不显著,可认为工艺系统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工艺过程处于控制状态中。 (二)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析(

41、二)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析 1.样本容量的确定 2.样本数据的测量 3.异常数据的剔除 4.实际分布图的绘制 5.理论分布图的绘制 6.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析 三、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三、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 应用分布图分析工艺过程精度的前提时工艺过程必须是稳定的。由于点图分析法能够反映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此,它是进行统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稳定的工艺过程,也可以用于不稳定的工艺过程。 对于一个不稳定的工艺过程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艺过程的进行中,不断地进行质量指标的主动控制,工艺过程一旦出现被加工工件的质量指标有超出所规定的不合格品率的趋向时,能够及时调整工艺系统或采

42、取其它工艺措施,使工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对于一个稳定得工艺过程,也应该进行质量指标得主动控制,使稳定得工艺过程一旦出现不稳定趋势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得措施,使工艺过程继续稳定地进行下去。 点图分析法所采用的样本使顺序小样本,即每隔一定时间抽取样本容量n510的一个小样本,计算出各小样本的算术平均值和极差R。点图使控制工艺过程质量指标分布中心的变化的,R点图是控制工艺过程质量指标分散范围的变化的,因此,这两个点图必须联合使用,才能控制整个工艺过程4.3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机械零件的破坏,一般总是从表面层开始的。产品的性能,尤其是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零件表面

43、层的质量。研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机械加工中各种工艺因素对加工表面质量影响的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控制加工过程,最终达到改善表面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目的。 工件表面的波度是由机械加工振动引起的。 一、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一、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 (一)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一)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对耐磨性的影响 一个刚加工好的摩擦副的两个接触表面之间,最初阶段只在表面粗糙的的峰部接触,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理论接触面积,在相互接触的峰部有非常大的单位应力,使实际接触面积处产生塑性变形、弹性变形和峰部之间的剪切破坏,引起严重磨损

44、。 零件磨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表面磨损的影响很大。一般说表面粗糙度值愈小,其磨损性愈好。但表面粗糙度值太小,润滑油不易储存,接触面之间容易发生分子粘接,磨损反而增加。因此,接触面的粗糙度有一个最佳值,其值与零件的工作情况有关,工作载荷加大时,初期磨损量增大,表面粗糙度最佳值也加大。 2.表面冷作硬化对耐磨性的影响 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使摩擦副表面层金属的显微硬度提高,故一般可使耐磨性提高。但也不是冷作硬化程度愈高,耐磨性就愈高,这是因为过分的冷作硬化将引起金属组织过度疏松,甚至出现裂纹和表层金属的剥落,使耐磨性下降。 (二)表面质量对

45、疲劳强度的影响(二)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金属受交变载荷作用后产生的疲劳破坏往往发生在零件表面和表面冷硬层下面,因此零件的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影响很大。 1.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表面粗糙度的凹谷部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表面粗糙度值愈大,表面的纹痕愈深,纹底半径愈小,抗疲劳破坏的能力就愈差。 2.残余应力、冷作硬化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残余应力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很大。表面层残余拉应力将使疲劳裂纹扩大,加速疲劳破坏;而表面层残余应力能够阻止疲劳裂纹的扩展,延缓疲劳破坏的产生。 表面冷硬一般伴有残余应力的产生,可以防止裂纹产生并阻止已有裂纹的扩展,对提高疲劳强度

46、有利。 (三(三) )表面质量对耐蚀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耐蚀性的影响 零件的耐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值愈大,则凹谷中聚积腐蚀性物质就愈多。抗蚀性就愈差。 表面层的残余拉应力会产生应力腐蚀开裂,降低零件的耐磨性,而残余压应力则能防止应力腐蚀开裂。 (四)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四)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将影响配合表面的配合质量。对于间隙配合,粗糙度值大会使磨损加大,间隙增大,破坏了要求的配合性质。对于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一部分表面凸峰被挤平,实际过盈量减小,降低了配合件间的连接强度。 二、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二、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一)切削加工影响

47、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一)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切削加工时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几何因素、物理因素和工艺系统振动。 1.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 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留下了切削层残留面积,其形状时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减小进给量、主偏角、副偏角以及增大刀尖圆弧半径,均可减小残留面积的高度。 此外,适当增大刀具的前角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程度,合理选择润滑液和提高刀具刃磨质量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和抑制刀瘤、鳞刺的生成,也是减小表面粗糙度值的有效措施。 2.工件材料的性质 加工塑性材料时,由刀具对金属的挤压产生了塑性变形,加之刀具迫使切屑与工件分离的撕裂作用,使表面粗糙度

48、值加大。工件材料韧性愈好,金属的塑性变形愈大,加工表面就愈粗糙。 加工脆性材料时,其切屑呈碎粒状,由于切屑的崩碎而在加工表面留下许多麻点,使表面粗糙。 3.切削用量 (二)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正像切削加工时表面粗糙度的形成过程一样,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也时由几何因素和表面金属的塑性变形来决定的。 影响磨削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有: 1.砂轮的粒度砂轮粒度:主要是表明磨粒的尺寸大小,粒度号数越大,磨粒的尺寸越小,其值见下表。砂轮粒度磨粒的尺寸范围(m)磨粒间的平均距离(m)36#5006000.47546#3554250.36960#2503000.255

49、80#1802120.228 砂轮的粒度号数越大,磨粒的尺寸越小,参加磨削的磨粒就越多,磨削出的表面就越光滑。2.砂轮的硬度3.砂轮的修整:修整质量越高,磨削出的表面就越光滑。4.磨削速度 砂轮磨削速度v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就越多,工件表面就越光滑。注:注:磨削加工中,工件的速度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将减少,反而会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加。5.磨削径向进给量与光磨次数6.工件圆周进给速度与轴向进给量7.冷却润滑液三、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因素三、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因素 在切削加工中,工件由于受到切削力和切削热的作用,使表面层金属的物理机械性能产生变化,最

50、主要的变化是表面层金属显微硬度的变化、金相组织的变化和残余应力的产生。由于磨削加工时所产生的塑性变形和切削热比刀刃切削时更严重,因而磨削加工后加工表面层上述三项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会很大。(一)表面层冷作硬化(一)表面层冷作硬化1.冷作硬化及其评定参数 机械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力作用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和纤维化,甚至破碎,这些都会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提高,这种现象称为冷作硬化(或称为强化)。表面层金属强化的结果,会增大金属变形的阻力,减小金属的塑性,金属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被冷作硬化的金属处于高能位的不稳定状态,只有一有可能,金属的不稳定状态就要

51、向比较稳定的状态转化,这种现象称为弱化。 弱化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温度的高低、温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化程度的大小。由于金属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同时受到力和热的作用,因此,加工后表层金属的最后性质取决于强化和弱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评定冷作硬化的指标有三项,即表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V、硬化层深度h和硬化程度N。2.2.影响冷作硬化的主要因素影响冷作硬化的主要因素(1)刀具1)切削刃钝圆半径的影响:切削刃钝圆半径-径向切削分力-表层金属的塑性变形程度-导致冷硬2)前角 的影响:前角 在20范围内,对表层金属的冷硬没有显著影响。在此范围以外,则前角 -塑性变形-冷硬3)其它角度:对冷硬影响较小。(2)切削用量1

52、)切削速度v的影响:切削速度v越大,刀具与工件的作用时间缩短,金属的塑性变形就越小,因而可使加工表面层的硬化程度和深度降低。2)进给量f的影响:a、进给量f超过一定值时,加大进给量,切削力将随之增大,表层金属的塑性变形加剧,使冷硬程度增加。b、进给量f过小,切削厚度也小,刀刃圆弧对工件表面层将产生挤压,反而使表面层硬化程度增大。(3)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塑性愈大,冷硬现象就愈严重。(二)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二)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 当切削热使被加工表面的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后,表层金属的金相组织将会发生变化。1.1.磨削烧伤磨削烧伤 当被磨工件表面层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以上时,表层金属发生金相组织

53、的变化,使表层金属强度和硬度降低,并伴有残余应力产生,甚至出现微观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在磨削淬火钢时,可能产生以下三种烧伤:(1)回火烧伤 如果磨削区的温度未超过淬火钢的相变温度,但已超过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工件表层金属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将转变成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这种烧伤称为回火烧伤。(2)淬火烧伤 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再加上冷却液的急冷作用,表层金属发生二次淬火,使表层金属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其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氏体的高,在它的下层,因冷却较慢,出现了硬度比原先的回火马氏体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这种烧伤称为淬火烧伤。(3)退火烧伤如果磨削区温度

54、超过了相变温度,而磨削区域又无冷却液进入,表层金属将产生退火组织,表面硬度将急剧下降,这种烧伤称为退火烧伤。2.、改善磨削烧伤的途径磨削热是造成磨削烧伤的根源,故改善磨削烧伤由两个途径:一是尽可能地减少磨削热地产生;二是改善冷却条件,尽量使产生地热量少传入工件。(1)正确选择砂轮(2)合理选择切削用量(3)改善冷却条件(三)表面层残余应力(三)表面层残余应力1.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1)冷态塑性变形:切削时在加工表面金属层内有塑性变形发生,使表面金属的比容加大。由于塑性变形只在表层金属中产生,而表层金属的比容增大,体积膨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它相连的里层金属的阻止,因此就在表面金属层产生了残余应

55、力,而在里层金属中产生残余拉应力。(2)热态塑性变形:切削加工中,切削区会有大量的切削热产生。(3)金相组织变化:不同金相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亦具有不同的比容。如果表面层金属产生了金相组织的变化,表层金属比容的变化必然要受到与之相连的基体金属的阻碍,因而就有残余应力产生。2.2.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最终工序在该工作表面留下的残余应力将直接影响机器零件的使用性能。选择零件主要工作表面最终工序加工方法,须考虑该零件主要工作表面的具体工作条件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机器零件表面上的

56、局部微观裂纹,会因拉应力的作用使原生裂纹扩大,最后导致零件断裂。从提高零件抵抗疲劳破坏的角度考虑,该表面最终工序应选择能在该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的加工方法。4.4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一般说来,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现象,它对于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很大影响,必须认真对待。在切削过程中,当振动发生时,加工表面将恶化,产生较明显的表面振痕。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1、强迫振动:是由于工艺系统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振动。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与一般机械中的强迫振动没有什么区别,强迫振动的频率与干

57、扰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它的倍数。 2、强迫振动产生的原因:强迫振动的振源又来自机床内部的机内振源和来自机床外部的机外振源两大类。机外振源甚多,但它们都是通过地基传给机床的,可通过加设隔振地基来隔离。 机内振源主要有:(1)机床电机的振动;(2)机床高速旋转件不平衡引起的振动;(3)机床传动机构缺陷引起的振动,如齿轮的侧隙、皮带张紧力的变化等;(4)切削过程中的冲击引起的振动;(5)往复运动部件的惯性力引起的振动 3、强迫振动的特征:(1)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只要干扰力存在,其不会被衰减;(2)强迫振动的频率等于干扰力的频率;(3)在干扰力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干扰力的幅值越大,强迫振动的幅值将随

58、之增大。4、减少强迫振动的途径:(1)对工艺系统中的回转零件进行平衡处理;(2)提高工艺系统中传动件的精度:以减小冲击;(3)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4)隔振:隔离机外振源对工艺系统的干扰。(二)机械加工过程中强迫振源的查找方法(二)机械加工过程中强迫振源的查找方法 如果已经确认机械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强迫振动,就要设法查找振源,以便去除振源或减小振源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由强迫振动的特征可知,强迫振动的频率总是与干扰力的频率相等或是它的倍数,我们可以根据强迫振动的这个规律去查找强迫振动的振源。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颤振)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颤振)(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1、自激

59、振动:机械加工过程中,在没有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由系统内部激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振动,称为自激振动,简称颤振。2、与强迫振动相比,自激振动具有以下特征:(1)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是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过程而言)干扰下所产生的振动运动,这一点与强迫振动有原则区别。维持自激振动的能量来自机床电动机,电动机除了供给切除切屑的能量外,还通过切削过程把能量输给振动系统,使机床系统产生振动运动。(2)自激振动的频率接近于系统的某一固有频率,或者说,颤振频率取决于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这一点与强迫振动根本不同,强迫振动的频率取决于外界干扰力的频率。(3)自由振动受阻尼作用将迅速衰减,而自激振动却不因有阻尼

60、存在而衰减为零。图4-52 振动系统的能量关系自激振动幅值的增大或减小,决定于每一振动周期中振动系统所获得的能量与所消耗的能量之差的正负号。由图4-52知,在一个振动周期内,若振动系统获得的能量ER等于系统消耗的能量EZ,则自激振动是以OB为振幅的稳定的等幅振动。当振幅为OA时,振动系统每一振动周期从电动机获得的能量ER大于振动所消耗的能量EZ,则振幅将不断增大,直至增大到振幅OB时为止;反之,当振幅为OC时,振动系统每一振动周期从电动机获得的能量ER小于振动所消耗的能量EZ,则振幅会不断减小,直至减小到振幅OB时为止。(二)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二)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自激振动的条

61、件如果在一个振动周期内,振动系统从电动机获得的能量大于振动系统对外界做功所消耗的能量,若两者之差刚好能克服振动时阻尼所消耗的能量,则振动系统将有等幅振动运动产生。图4-53中是一个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振动系统与刀架系统相连,且只在y方向振动。为分析问题简便起见,暂不考虑系统阻尼的作用。分析可知,在刀架振动系统振入工件的半个周期内,它的振动位移 与径向切削力 方向相反,切削力作负功(相当于刀架振动系统将已被压缩的弹簧k经振入运动而将所积蓄的部分能量释放出来);而在刀架振动系统振出工件的半个周期内,它的振动位移 与径向切削力 方向相同,切削力作正功(相当于刀架振动系统通过振出运动使弹簧k压缩而获

62、得能量)。只有正功大于负功,或者说只有系统获得的能量大于系统对外界释放的能量,系统才有可能维持自激振动。若用 表示前者, 表示后者,则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可表示为: 。图4-53 车削外圆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三)机械加工过程中自激振动的激振机理(三)机械加工过程中自激振动的激振机理1.振纹再生原理在金属切削过程中,除极少数情况外,刀具总是部分地或完全地在带有波纹的表面上进行切削的,如图4-54。首先来研究车刀作径向切削的情况,此时车刀只作横向进给,车刀将完全地在工件前一转切削时留下的波纹表面上进行切削,如下图示。假定切削过程受到一个瞬时的偶然扰动力的作用,如图4-55示,刀具与工件便会发生相对

63、运动(自由振动),它的幅值将因系统阻尼的存在而逐渐衰减,但该振动会在已加工表面上留下一段振纹。此时切削厚度将发生波动,因而产生了交变的动态切削力。如果机床加工系统满足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振动便会进一步发展到图d示的持续的颤振状态。我们将这种由于切削厚度变化效应而引起的自激振动称为再生型颤振。 2.振型耦合原理振型耦合原理图4-54 自由正交切削 图4-55 再生型颤振的产生过程三、控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三、控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当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加工质量的振动时,首先应该判别这种振动是强迫振动还是自激振动,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或减小振动。消除振动的途径有三: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改善工艺系统的动态特性;采用消振减振装置。(一)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一)消除或减弱产生振动的条件1. 消除或减弱产生强迫振动的条件(1)减小机内外干扰力机床上高速旋转的零部件必须进行平衡,是质量不平衡控制在允许范围内。(2)调整振源频率由强迫振动的特征可知,当干扰力的频率接近系统某一固有频率时,就会发生共振。因此,可通过改变电机转速或传动比,使激振力的频率远离机床加工薄弱环节的固有频率,以免共振。(3)采取隔振措施使振源产生的部分振动被隔振装置所隔离或吸收。隔振方法有两种:一种使主动隔振,阻止机内振源通过基地外传;另一种是被动隔振,阻止机外干扰力通过地基传给机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