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主备人:罗婷)(主备人:罗婷)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 《惊弓之鸟》 《画杨桃》 ,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 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 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 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 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 不断提高要求 教学时, 我们要以读为本, 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 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 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三、教法与学法三、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的词句,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股市故事的道理,谈谈自己的感想四、学习目标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 16 个生字,会写 36 个字,熟读课文2、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3、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课文中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2、学会做任何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前准备五、课前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六、教学课时:六、教学课时:9 寓言两则两课时10惊弓之鸟两课时11 画杨桃两课时12*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时语文园地三三课时9 9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个寓言故事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寓意中得到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三、教法与学法三、教法与学法四、课前准备四、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寓言五、课型课时:五、课型课时:新授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 ,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 (结合预习) :“亡” 是什么意思? “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2)理解“窟窿” “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2、第二、三、四自然段1)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2)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品味两个 “又” 字 )3、第五自然段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 “窿”字不要丢一横, “叼”字最后一笔是提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亡羊补牢丢劝丢修再也没丢(后悔)有错就改不算晚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个寓言故事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寓意中得到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南辕北辙》寓意三、教法与学法三、教法与学法四、课前准备四、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寓言五、课型课时:五、课型课时:新授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 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二)感知大意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三)熟读自悟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3、 (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 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朋友楚国人在南边马跑得快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 (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四)总结寓意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五)学习生字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 “缠”字别忘一点六)拓展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南辕北辙朋友楚国人在南边马跑得快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 ……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1010惊弓之鸟惊弓之鸟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 5 个生字,学会 12 个生字,理解“能手” “本事”等词语的意思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三、教具准备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教法与学法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法学法:读思法、交流讨论法五、教学课时课型:五、教学课时课型: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
(如:一石二鸟)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学法:自学、讨论交流方式: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思考题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1、 (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 “惨”二字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4、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四)质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提示: “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 “猎”可换偏旁; “愈”不能忘记横; “雁”内是双人旁六)小结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惊弓之鸟魏猎弦雁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 勤于动脑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三、教具准备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教法与学法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读法学法:自悟、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时课型:五、教学课时课型:第二课时新授课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 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指导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思考: (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2) 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 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3、学习 1 到 5 自然段1)指读 1 到 5 自然段, 思考: 读了这几个自然段, 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 指导朗读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 学生练读 b 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 c 指名分角色读4、学习 6 到 9 自然段1) 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2) 集体交流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3)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6 到 9 自然段的内容吗?(4)朗读指导三)小结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在小组内复述全文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10 惊弓之鸟观察分析判断飞得慢受过伤害怕掉下来叫得惨孤单无群高飞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1111 画杨桃画杨桃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 、 “审视” 、 “和颜悦色” 、 “教诲”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 18 自然段老师说的话过程与方法: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 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教法:导读法学法:自悟、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型、课时:五、教学课型、课时:新授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当你们看到课题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二) 、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 “我” (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 、 “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 2 自然段到倒数第 2 自然段) (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 1 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 1 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 (这是文章的第 3 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 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 1.指名读课文第 1 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 2 部分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诲” :四声(hui) ,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抄写本课生字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画杨桃叮嘱严肃熟悉教诲和颜悦色晌午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 、 “审视” 、 “和颜悦色” 、 “教诲”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 18 自然段老师说的话过程与方法: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 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教法:导读法学法:自悟、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型、课时:五、教学课型、课时:新授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 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品读课文 1.从课文第 3 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2)从“一生受用” 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 ) (从“使一生受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 )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 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2.学习课文第 1 部分(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 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 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 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 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 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3.学习课文第 2 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 2 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 ,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 ”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 ) “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 “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
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 (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2)讲读课文第 2 自然段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 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3)导读分析第 3 至 5 自然段①“有几个同学” 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 , (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 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 6 至 12 自然段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 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 “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 )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 “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5)指导学生学习第 13 至 17 自然段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 “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板书: “这几个”让轮流看)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 “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 “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 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画杨桃父亲:是……就……不要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同不要……要是……就我:一生受用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12*12*想别人没想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勇于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三、教法与学法:三、教法与学法:导学法读议法四、教学准备: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型、课时:五、教学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揭题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4、感情朗读,谈体会(三)反馈1、同桌互读2、抽生读,检测读音3、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前,有位画师叫他的三个徒弟画很多的骆驼, 大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在山间画了两头骆驼,却得到了师傅的赞扬的事 )4、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呢?(因为他思维独特,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5、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想法?6、分角色表演。
四)小结七、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12*想别人没想到的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二徒弟:画许多头你小徒弟:只画山、两只骆驼留下想象的空间创新、独特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抓住自己特点,说说自己过程与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抓住自己的特点,说清楚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四、教法与学法:四、教法与学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型、课时:五、教学课型、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说话兴趣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 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二、交际过程(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3、评一评:看谁说得最像自己,推向全班交流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1、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讲2、学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样,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评议: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五、总结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向你的朋友介绍你自己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口语交际:介绍我自己用心想大胆说认真听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补充使自己的特点更加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并写出来,语句通顺,学会修改习作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四、教学课时、课型:四、教学课时、课型:第二课时新授课五、教法学法:五、教法学法:指导法自主习作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
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 11 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 一看就会侃, 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 准是个有福人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讲评)(三)多元评价,认真修改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交换修改, (错字和标点)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修改习作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自我介绍抓住特点语句通顺真情实感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授课日期:审核人:一、设计理念:一、设计理念:本设计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的意识,教师成了平等中首席教师启发谈话以激发习作兴趣,指导交流以引发思维,拓展思路,采用比赛、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趣快乐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语言现象,积累比喻句2、熟读背诵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3、读成语故事,体会其蕴含的道理4、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在积累中丰富语言,在说、写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背、说、写的训练,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提高语文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学习反问句、比喻句、谚语,积累语言四、课前准备: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买椟还珠》成语的相关图片,展示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中有关句子的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思想方法的谚语五、教学课时、课型:五、教学课时、课型:第三课时新授课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一) 、我的发现1、让学生读句子,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交流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2、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化练习老师可以先说几个学生易于理解的肯定句,让学生试着改成反问句,如, “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 ”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 ”分别可以改成“认真学习不正是好学生的表现吗?”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能不喜欢它吗?”3、让学生互相举例并变换句式,以加深对反问句的感悟和理解二)日积月累读读记记1、展示读读记记中的句子,让学生自读并进行背诵`2、学生展示背诵。
3、通过比赛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再例举一些这样的句子进行交流读读背背1、发动学生读谚语,说大意,指出谚语关涉的方面,启迪学生从中受到教育2、检查学生搜集谚语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3、选择经典谚语,让学生背诵4、学生展示背诵三)成语故事1、显示《买读还珠》成语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结合图片读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2、组织学生互相读一读这个成语故事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悟3、指名学生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课下看更多有意义的成语故事四)测试题、1、写出两句比喻句2、把下列句子改称反问句(1) 、小明是三好学生2)西沙群岛使我国的领土七、作业布置:七、作业布置:抄写谚语,仿写比喻句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第三单元测试分析第三单元测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