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7686984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七章第七章力力第一节第一节力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及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及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

2、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 11-4-1 所示的器材做实验。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

3、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及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3)学生看课文图 11.4-2 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

4、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 弹簧的长度伸长; 在压力的作用下, 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 11.4-2 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三、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5、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 1N 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 40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 400N 等等。四、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及哪些因素有关?2、 让学生提出猜想: 可能及力作用的大小有关; 可能及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及力作用的位置有关。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2)我

6、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及力的方向有关。(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举尺实验: 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 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力的图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

7、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 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

8、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三、课堂练习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 人推车时, 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3N(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 1元硬币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

9、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 50N 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能力提高四、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第二节第二节弹力弹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及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

10、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

11、状的特性。新 课标 第 一 网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大视野的练习五布置

12、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六教学后记:第三节第三节重力重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及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及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

13、态度。重点: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及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难点:重力方向教具: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新课实验演示导入,教师演示实验:(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学生观察演不并思考问题: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总结:不论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

14、的力的作用。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B、推进新课一、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 G 表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3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物体的密度等等。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注:物体的重力大小跟它相对地面的位置关系到高中去学习)归纳总结:

15、可能跟质量有关。4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按如图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钩码质量都是 50g,把钩码逐个挂到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中。(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3)实验步骤和记录。步骤要求: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对应钩码的重力。认真做好实验,准确记录数据。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比较,发现数据间的关系特征。从大量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规律。充分全面观察实验数据,算一算 G 及 m 的比值,画出重力及质量关系的图象。各学习小组实验完毕,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和画出的图象。此实验的关键是: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

16、测力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5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及其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物体所受的重力及质量的比值相同。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学生交流 G 及 m 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约是 9.8N.即 9.8。因此,或.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 表示重力,单位为牛顿(N);”,m 表示质量,单位为千克()。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其中 g:9.8N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 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N。严格地讲,g 的数值不是恒定的, 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17、,向学生说明 g 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 m()的单位得出: 9.8N。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 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 10。例题巩固:重 29.4N 的铜块,能否用最大量程是500g 的天平称它的质量?两图中细线都平行于方向,这说明什么?观察分析:当小球静止时,细线都平行于竖直方向。这表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总及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切不可说成垂直向下,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及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的应用: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为铅

18、垂线。铅垂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如图所示,利用铅垂线可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学生分析其原理,教师总结: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窗台是水平的。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铅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铅垂线是否及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

19、公式中,m 的单位要换算成。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二、重力的方向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然后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阅读课本想想议议思考图 7.3-5 中“下”指的是什么方向?(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 l 司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 “下” 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 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 “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 “向下”,背离 地心的方向就应 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

20、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为什么不能说成“垂直向下”?学生分组交流思考: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甲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而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足斜面(如图所示)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足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例题巩固: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D在任何情况

21、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垂直于某个平面向下这个平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可能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了。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时,竖直向下及垂直向下的方向才是一致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总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故选项 D 是正确的。答案:D三、重心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把直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学生回答不是,对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

22、可以看成集中存一个点卜,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个点足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3如何找物体的重心?(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练习:找出正方体、球体、均匀的木棒的重心。(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及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运用二次悬挂法找重心。(课件)1 / 1人

23、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4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5重心的位置及物体所在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四、重力概念的由来实验演示: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图 7.3-8 所示的实验(课本图 7.3-8 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引导提问:(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拉力在拉着橡皮)(2)同样的

24、,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学生思考:那肯定在地月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归纳总结: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及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学生可分组议论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八章第八章运动和力运动和力第一节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

25、律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二、导学:二、导学: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案)(1)一切 物体在没 有受到 力的作用 的时候 ,总保持状态 或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是() A、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将慢慢停下来C、物体立即停下来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状态。(4)投出的篮球继续飞向篮板是

26、因为篮球具有。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力和运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力和运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1)想一想: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以后,自行车会怎样?推讲桌上的粉笔盒,盒子运动起来,停止用力,盒子停止。亚里士多德对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要维持物体运动,就必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即亚里士多德认为: 力是原因.(填“维持”或“改变”)(2)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如果阻力为零,运动的物体将以永远运动下去。2 2、探究合作:阻力对

27、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合作: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p17p17 图图 8.1-28.1-2)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法。(1)实验装备图:(2)实验前应思考下列问题: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为了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问题二:实验中要让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原因是为了改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变。(3)实验现象及数据: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表面状(选填 “最大” 、 “大” 或 “最(请同学们注意刻度尺要况小” )估读)棉布木板(4)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

28、度减小得越。(5)推理 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速度就不会,它将做运动。推理 2: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推理 3:如果一切物体都不受力的作用, 它们将保持状态或状态。板块二板块二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1、上述实验证明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国物理学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力及运动关系的本质:力维持物体的运动的原因,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但是这个结论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事实并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这种

29、实验方法叫:。板块三:惯性板块三:惯性读一读:读一读:课本 18 页第一段,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1.1.惯性惯性: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 一切物体都有的特性,我们就把这个特性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2、对惯性的理解(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及外界条件无关。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及外界条件无关。 (及物体的状态,及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及质量的大小,及物体是否受力,速度的大小等外界条件无关) (2) 惯性不是力惯性不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3)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但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

30、不同的,物体的惯性只物体的惯性只及物体的质量有关及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 m 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 m 越小,惯性越小巩固练习: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 在 体 育 测 试 中 , 铅 球 出 手 后 仍 能 向 前 飞 行 , 是 因 为 铅 球 具有2把衣服抖动几下,能把粘在衣服上尘土抖掉这是因为抖动衣服时,尘土由于,还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尘土和衣服分离开。3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第二节第二节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

31、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及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通过探究及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及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及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1 / 1人教版

32、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具:教具:两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 ,一把剪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1 1力的平衡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

33、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一、力的平衡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2 2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

34、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实验 :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

35、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手在绳端用力 F 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

36、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a a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b b利用二力平

37、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2 2、反馈练习、反馈练习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 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500 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 5000 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 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6).质量为 2 千克的物体,

38、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9.8 牛/千克)7).如下图所示,物重6 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 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二、课堂小结二、课堂小结三、布置作业三、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第三节第三节摩擦力摩擦力学习目标: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及弊。4、会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重点: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活动一:摩擦力的概念1、什么情况下

39、产生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3、摩擦力的种类:(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3)滚动摩擦力;点拨点拨: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2.两个物体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及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4、讨论摩擦力作用点, (常用在作图题中)A.单一的画物体受到的一个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B.若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训练:训练:1.权泽推桌子没有推动是由于;地上滚动的乒乓球会停下来是由于。2、讨论分析,并说明理由:人站在汽车里匀速行驶,问:A,人和地面间有摩擦力

40、么? B,人和汽车之间有摩擦力么?3、 陈涛重 500N,站在表面光滑的面上,受到一个30N 的拉力,请问陈涛受到这个拉力后的状态 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 C,在拉力的方向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速运动)4、在水平向右的2N 拉力作用下,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用力的示意图作出它受到的摩擦力.活动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及什么有关交流: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及什么有关?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和接触面的有关。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及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41、,小明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2)由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及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引导】探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带着目的,利用原理去选择器材、设计、分析实验。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及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等于木块受到的重力, 即;在分析实验时注意观察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摩擦力大小不能直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因而利用了二力平衡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需要求匀速直线运动。1 / 1人教版八

42、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活动三: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1.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2.减小有害摩擦方法: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用滚动代替滑动使相互接触的表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等训练:训练:1、说明下列情况是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少摩擦的在结冰的公路上撒沙子:轮胎上刻有花纹:给机器上上润滑油:搬衣柜时在地上撒些水用力搓手让手感觉暖和,皮带松了将皮带勒紧轮轴两圈之间装有滚珠:2、 (2010.桂林)冰雪天的交通事故相对要多一些,原因是汽车行驶在结了冰的路面上时,所受到的小,容易打滑;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措施之一是:。3 3、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

43、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一、摩擦的利及弊: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及地面间的摩擦。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二、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三、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

44、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四、小结。五、练习:大视野的练习。六、布置作业。第九章第九章压强压强第一节第一节压强压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及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了解压强的增大及减小的主要方法。2过程及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

45、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及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具

46、: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文 76 页 14.11 蝉及 14.12 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及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 、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强 P

47、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关。压强的定义: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公式:如果用如果用 P P表示压强、表示压强、F F 表示压力、表示压力、S S 表示受力面积。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压强帕斯卡()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压强帕斯卡()压力牛顿(压力牛顿(N N)受力面积平受力面积平方米(方米( m m2 2) 1 = 1 1 = 12 2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的物理意义:以 20 为例,2020 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

48、上受到的压力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20N。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 ,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 (1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 2)受力面积不变时,)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减小压力(3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 (1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 2)受力面积不变时,

49、)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增大压力(3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小李的质量是 65,其双脚及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 4.5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三小结: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第二节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 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及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

50、,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3)鼓励学生积极参及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具:教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 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文 80 页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

51、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

52、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 2)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一深度,在同一深度, 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 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增大而增大。练习:(二) 、连通器连通器1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

53、 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及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 P853、4。六教学后记: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三节第三节大大 气气 压压 强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4)了解生活中利

54、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及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具:教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

55、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把把 760760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 P0 0 = 76

56、0 = = 760 =1.013101.013105 5。2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 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海拔在海拔 3000m3000m 以内,以内, 大约每升高大约每升高 10m10m,大气压减小大气压减小 100100。3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4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 P43 第 4、5 题。六教学后记: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57、第四节第四节流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流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及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及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气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气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教具:教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 P91 图 14 .4-1 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

58、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题:气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及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及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及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二)飞机的升力如插图所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

59、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六教学后记:第十章第十章浮力浮力第一节第一节浮力浮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及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

60、值。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具: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一:预习导学:1、鸭子能漂在水面,是因为受到了水的。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也受到浮力吗?2、阅读课本 94 页的想想做做,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3、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这说明什么问题?用测力计能否测物体受到的浮力?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

61、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这 就 是 著 名 的原 理 。 用 公 式 表 示为。二、课内探究:二、课内探究: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二)浮力的大小:1、浮力及其方向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2、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学生探究: 用弹簧测力计测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

62、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F浮GF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3、探究浮力的大小及什么有关造船比赛: 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猜想:浮力的大小及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系。(三)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1、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

63、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2、按课本图 14.5-3 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3、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石块在空气中重 N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N石块受到水的浮力 N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 N小桶重 N小桶中的水重 N结论: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5、总结:由几个

6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排液 =液gV排。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6、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四)自我小结: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你还有的疑惑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自我检测:如图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

65、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质量大于气球质量C.帽子密度大于气球密度 D.空气对物体有浮力作用2如图所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从图乙、丙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及液体的有关.三、课后延伸: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是。2、一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 牛,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2.7 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牛;如把它全部浸在酒精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3.1 牛,该石块所受酒精的浮力是牛;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不等,

66、说明浮力的大小及液体的有关3、甲、乙两实心球静止在液体中,如右图所示:若甲、乙体积相同,甲、乙受浮力比较( )A、F甲F乙B、F甲F乙 C、F甲乙 D、无法判断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5,密度之比是310,若把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则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是 ( )A.35 B.310 C.12 D.214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如果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央,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则该物体的密度是()3333A.1.010 B.0.8103333C.1.510 D.1.25105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秤读数为17N,3则该金属块受到水对

67、它的浮力是,浮力的方向是,物体的体积为。7 将同一小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种液体中,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3,,这种液体的密度是3.(g 取 10)第二节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及技能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二、过程及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及合作的意识。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

68、、乐于参及科学探究。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空易拉罐(自备,每组 25 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 1 个)、弹簧秤 29 只、纸杯 9 只、固体物块 9 个、溢水杯 9 只、橡皮泥 9 块、钉子若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 F浮G物;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 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 F浮F1F2;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

69、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二、进行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 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分组实验:(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

70、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 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 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及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及假设教师:请同

71、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及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及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

72、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 1 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 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 F浮G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教师:(在得到 F浮G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

73、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三节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及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及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教学仪器: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

74、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一)新课引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 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 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蜡块:松手后, 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 F浮G

75、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 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 F浮、G铁和 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 F浮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物,最终悬浮。总结: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 F浮及 G物的关系。(二)进行新课(二)进行新课1讨论:(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2)把一根木头挖成

76、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2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质疑: (1) 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3)大家

77、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 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3应用轮船轮船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即:排水量m船货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

78、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海水水,所以 V排海水V排水)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潜水艇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

79、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 F浮不变)。(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 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潜水艇: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气球和飞艇气球和飞艇演示:“热气球”的实验。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80、原理:气空气, (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 F浮G物而升空。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其他应用密度计、盐水选种等。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十一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第一节功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2过程及方法:通过观察和

81、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1 学生实验: 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 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

82、凳子上和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 厘米左右和将 4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二、讲授新课: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插图,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移

83、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分析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演示 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 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 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 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及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

84、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功的大小及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2物理学中,力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功力距离用功的公式:W。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l 焦耳l 牛顿米 11Nm例题 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 牛,前进了l00 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题 2 马拉着重为 19600 牛的车在水平路面

85、上前进了 400 米,做了 3 105 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 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 WFS 公式求得。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 750 牛。学生阅读课本 106 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三、巩固检测: 例题 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 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 30 牛和 5 牛,课桌高 80 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

86、4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 厘米,把 4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四、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WFS 及单位 1 焦耳牛米。五、布置作业:课本 P64 第 1、2、3 题。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六、教学反思:第二节第二节功率功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及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

87、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解答相关的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复习: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二、二、引入: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快慢一样,可以采用: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

88、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物理学上常采用 b 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 。就是指单位时间里完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成的功叫功率。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三、新课教学:阅读课本 111 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公式:P P功率瓦特(功率瓦特(W W););W W功焦耳(功焦耳(J J););t t时间秒(时间秒(s s)。)。1W1W1 1,1 110103 3W W。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

89、义。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四、例题讲解例 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 1t,起重机在 20s 内匀速把它提升到 5m 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 W?合多少?(10)例2.起重机以0.1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 W?合.五、课堂练习(测) (每题 10 分,共 100 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 B、 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C、机械

90、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 D、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2.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A、 W、 B、 、 C、 W、 D 、2、Nm3.某机械在 2 内把 6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 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A、2400W B、 1200W C、 20W D、 50W4.10 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A 、10J B、 2.4107J C、 6105J D、 104J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 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A、 这台机器 1 做功是 750W B、 这台机器 1 做的功是 750JC 、这台机器 1s 做的功是 750J D 、这台机器 1s 做的功

91、是 750W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三节第三节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2过程及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具:教具:斜槽,

92、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看一则新闻: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二、新课学习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

93、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1.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

94、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及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及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

95、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越大。2.2.势能: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撇开的弓等

96、。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叫重力势能。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

97、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 本领本领 ,但,但不一定做了功。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3.3.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以及其他能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三、小结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等概念及其单位。(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

98、弹性势能的事例。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3) 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4)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四、作业:P70 第 1、2 题。五、教学反思:第四节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及技能(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及方法通过

99、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关心机械能及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教具:教具:滚摆、铁锁、细绳、溜溜球、铁架台、 钢球、 细线、带弹簧的斜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学生讨论回答二、情景:操作乒乓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动手动脑搞探究:1老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在

100、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 ?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实验 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2学生实验先将滚摆置于最高点,然后释放摆轮。分析: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三、加强巩固1单摆实验:说明动能和

101、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蹦蹦床分析: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 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下坡时自行车运动得越来越快、打夯等。概括结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四、引出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五、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六、小结 P74 第 1、2 题。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简单机械第一第一杠杆杠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02、全册教案(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2过程及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重点:重点:杠杆的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难点:支点、力臂教具:教具:剪刀、钳子、木棍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

103、子,引入杠杆概念。一杠杆: (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1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x k b 1 o m2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l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次动力臂阻力臂动力 F1阻力 F2数l1l2123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可能有:F1l1F2l2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2即动力阻力臂等)F2l1阻力动力臂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

104、L2四、杠杆分类:五杠杆的应用: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省力杠杆: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理发剪、火钳、筷子等。3等臂杠杆:L1L2,天平。六作业:P683、4七教学后记: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二节第二节滑轮滑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识及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2过程及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

105、装滑轮组的方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5)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

106、向新| 课|标| 第|一|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四练习:大视野。五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六教学后记: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三节第三节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2过程及方法通过参及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

107、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入课题:机械效率。二、新课教学:(一)机械效率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有用功W 有用,总功W 总,机械效率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 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 100%。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 0.6t 的重物匀速提升了 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 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二、斜面的机械效率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三、课堂小结四、作业:P88 第 1、2、3、4 题。五、教学反思:1 /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