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67922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2、积累实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1 课时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导入】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1、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之。 ”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

2、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 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 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 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 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 5 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

3、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因例说法因例说法】一、语境推断法想一想想一想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学案第一组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

4、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1加以仔细研释。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试试看:试试看: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项王至阴陵,

5、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绐曰:“左。 ”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i) :欺骗二、语法分析法想一想想一想:说说下列句中“信”字词性和含义1、信信义著于四海。2、子而不信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3、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4、若妻信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分析:例 1 名词,信誉,例 2 动词,为相信,例 3 形容词,真实的,例 5 副词,确实。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除了“倒装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

6、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试一试试一试1、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2

7、、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译文:佛印非常像弥勒菩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 ,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 ,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 ,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 。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三、对应互译法。想一想想一想1.追亡逐北北(败逃者、打了败仗逃跑的军队)2.殚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尽、竭尽)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腰白玉之环(腰佩、腰戴)24.祠祝毕,刍狗捐捐

8、;淳精流,糟粕弃(丢弃、抛弃)简析3、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4、 祭祀祷告结束了, 刍狗就应抛弃; 醇酒已经流出来了, 糟粕就要抛弃。“捐” 和后文中 “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方法阐释:对应互译法方法阐释:对应互译法文言文中对偶句、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并列词句很多,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 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些对

9、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试一试试一试解释加点的字(唐太宗)叹曰: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 “任善人则国安; 用恶人则国弊。 ” 是并列的句子, 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 “安”是“安全、安定” , “弊”可解释为“衰败”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四、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

10、声字占 80%以上,会意字占 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禾”与五谷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宀”与房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言”与说话有关;“尸”与身体关;“尸”与身体关;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歹”与死亡有关例题分析:1、可以独飨(xing)白粲(cn)。飨,右边是“食” ,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 ,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2、王怒曰: “劓(y)之。 ”劓:割掉鼻子。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

11、,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4、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绡:丝织品5、用“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1、丰则贵籴(d) ,歉则贱粜(tio) 。“籴” 、 “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3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五、知识迁移法想一想想一想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12、不正确的一项是() (09 年海南、宁夏卷)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摄: 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2、汝罪宜死,今姑贷贷汝。贷: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方法阐释:知识迁移法方法阐释:知识迁移法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

13、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帮助 。试一试试一试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09 江苏卷)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分析: 六国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14、) 。【课堂小结】通过具体的语段分析,我们得出了五种推断词义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 在具体语段中,往往互为辅助,互为验证。【当堂练习当堂练习】【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 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 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 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板书设计:1、语境推断法(上下文)2、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实词含义的推断 3、对应互译法(相反、相近) 4、字形推断法5、知识迁移法(成语、课文)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