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646225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孟子v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人性本善”,他就是,他就是被称为被称为“亚圣亚圣”的孟子。的孟子。v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

2、的脚步去探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的丰富内涵。 v正音正音孺子孺子怵惕怵惕恻隐恻隐铄铄荑稗荑稗强强rctqingshuCh t阅读文章,把握词义深入内心,解读课文深入内心,解读课文孟子强调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提出,提出“性善论性善论”。那。那“性善性善论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的最突出体现就在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3、四端说”。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v一、翻译学习第一、翻译学习第1、4、5、6则则v二、探究学习文本内容二、探究学习文本内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请学生解释“四端说”的意思恻隐,就是怜恤、同情。恻隐,就是怜恤、同情。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辞让,就是推让、谦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端,端,

4、就是发端。就是发端。v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v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汶川大地震的例子)说出一两个呢?(汶川大

5、地震的例子)v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齐人一妻一妾人一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假如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总结句: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性善”中中“义义”的一面。的一面。例:例:“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

6、家喻户晓。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v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尼坚持真理“日心说日心说”奉献了宝贵奉献了宝贵的生命。的生命。 v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们分辨。或

7、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v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

8、吗?v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达。”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扩而充之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的境界,至少要做

9、到六个方面:要做到六个方面:要要“扩而充之扩而充之”,要要“求求”之,之,要要“存之存之”,要要“反身而诚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强恕而行”,要要“熟之熟之”,要不要不“自暴自弃自暴自弃”。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喻证法”。运用。运用“喻证法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为为”,就像火开始燃,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

10、像泉水开始流出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不为不为”,就,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3、孟子认为:扩大充实、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四端(第一则)四端(第一则)、“熟之熟之”于于“仁仁”(第四则)和不(第四则)和不“自暴自弃自暴自弃”(第六则)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孟子都进行(第六则)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了具体论证。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总结全文总结全文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四四种发端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仁义礼智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仁义礼智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扩而充之”。如果你挖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

12、邪恶。至堕入了邪恶。作业1.课后练习课后练习2.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沉默是金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取而代之的是“个性个性”这个词语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张扬什么样的个性?请以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写为标题,写短评短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