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7630364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mpany LOGO第七章第七章 力力济渎路学校济渎路学校田欣梦田欣梦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提纲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本章教材概述12 本章的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本章教材概述本章内容调本章内容调整整本章知识结本章知识结构构本章的本章的本章的本章的地位作地位作地位作地位作用用用用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力的基础知识,

2、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压强”“”“浮力浮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知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知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非易事。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

3、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而本次修订在教材结构的调整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而本次修订在教材结构的调整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例如,弹力、重力、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例如,弹力、重力、与力设置于同一章,使力的测量能及时实现;学习重力、与力设置于同一章,使力的测量能及时实现;学习重力、弹力等具体的力,一方面可以巩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弹力等具体的力,一方面可以巩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了解。一方面也对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了解。本章教材概述本章教材概述本章的地本章的地位作用位作用本章知识结本章知识结构构本章本章内容内容调整调整 课标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

4、设置了测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了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要完成这样的测量必须关注测实验,要完成这样的测量必须关注测量的条件、了解测量的原理,使被测量的条件、了解测量的原理,使被测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教科书把摩擦力放在第八章教科书把摩擦力放在第八章“运动和运动和力力”中的二力平衡之后。这样,本章中的二力平衡之后。这样,本章就包含就包含“力力”“”“弹力弹力”“”“重力重力”三节三节内容。内容。本章的地本章的地位作用位作用本章内容本章内容调整调整本章知本章知本章知本章知识结构识结构识结构识结构第二节第二节

5、 弹力弹力第三节第三节 重力重力第一节第一节 力力力的力的作用作用效果效果力的三力的三 要要素和示意图素和示意图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相互的力力弹性和弹性和塑性塑性弹力产生的弹力产生的原因原因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重力产生重力产生的原因的原因重力的大重力的大小小重力的方重力的方向向力的力的概念概念重心重心说课提纲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本章教材概述12 本章的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本章教本章教学目标学目标(1 1)通过生动有趣的)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2 2)通过)通过科学科学探究的探究的

6、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精神。(3 3)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1 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得出光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义。的反射定义。(2 2)经历)经历猜想、猜想、设计设计、实、实验的探究验的探究过程,总结得出光过程,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的探究活动体验。(3 3)通过对比,理解镜面)通过对比,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

7、异。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知识与知识与知识与知识与技能技能技能技能会测力的大小会测力的大小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用示意图描述力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现象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1 1)通过生动有趣的)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2 2)通过)通过科学科学探究的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精神。(3 3)密

8、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1 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得出光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义。的反射定义。(2 2)经历)经历猜想、猜想、设计设计、实、实验的探究验的探究过程,总结得出光过程,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的探究活动体验。(3 3)通过对比,理解镜面)通过对比,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本章教本章教学目标学目标在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时让学生

9、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通过“想想做做想想做做”等体验性活动形成对等体验性活动形成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与物理概念的建构。物理知识的认识与物理概念的建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过程过程与方与方法法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计的使用方法本章教本章教学目标学目标(1 1)通过生动有趣的)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2 2)通过)通过科学

10、科学探究的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精神。(3 3)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1 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得出光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义。的反射定义。(2 2)经历)经历猜想、猜想、设计设计、实、实验的探究验的探究过程,总结得出光过程,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的探究活动体验。(3 3)通过对比,理解镜面)通过对比,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反射

11、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通过通过“想想做做想想做做”等体验性活动,激发等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科学有求知欲。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科学有求知欲。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情感态度态度与价与价值观值观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通过通过“想想议议想想议议”,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将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的习惯考和将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的习惯说课提纲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本章教材概述12 本章的教学目标

12、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重点难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的示意图的画法 弹簧测力计的使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用方法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小跟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利用力的作用是相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生活现互的来解释生活现象象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方向说课提纲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本章教材概述12 本章的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设计教材设计实验活动设实验活动设计计课时建课时建课

13、时建课时建议议议议第第1 1节节 力力 2 2课时课时第第2 2节节 弹力弹力 1 1课时课时第第3 3节节 重力重力 2 2课时课时教学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建议课时建议实验活动设实验活动设计计教材设教材设教材设教材设计计计计1 1 感知力感知力2 2 描述力描述力3 3 测量力测量力4 4 分析力分析力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物体间的力是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物体间的力是 看不见的。在初中阶段如何建立这个概念,看不见的。在初中阶段如何建立这个概念,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怎样让学生认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怎样让学生认识力?怎样合理把握认识的分寸?教科书通识力?怎样合理把握认识的分寸?教

14、科书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认识力,并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出发认识力,并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这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力的初步认力、分析力这四个过程来实现对力的初步认识。识。1 1 感知力感知力 教科书上设计了本章的章首图教科书上设计了本章的章首图“攀岩攀岩”和和第一节的首图第一节的首图“押加押加”,目的是通过图片的,目的是通过图片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呈现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 接着,教科书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接着,教科书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境,目的是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设情境,目的是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

15、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科书还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教科书还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科书通过这些设计更好的力的作用效果。教科书通过这些设计更好的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2 2 描述力描述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

16、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的描述力了。的描述力了。3 3 测量力测量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是可以测量的,力作为一个物理量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力的测量是认识力的一个重要阶因此力的测量是认识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段。课标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为此,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为此,教科书在给出弹力概念的基础上,设教科书在给出弹力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这计了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这个过程完

17、成了学生对力是一个物理量个过程完成了学生对力是一个物理量的认识。的认识。4 4 分析力分析力 教科书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实例和实验,发现各教科书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实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都涉及两个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实例毫无例外都涉及两个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至此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个初作用是相互的。至此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步、较完整的认识。 本章在弹力、重力的处理思路上与第本章在弹力、重力的处理思路上与第1 1节节“力力”是一脉相承的。教科书上以这两个具体的力为是一脉相承的。教科书上以这两个具体的力为载体,继续让学生经历对力的认识过程,以达到载体,继续让学生

18、经历对力的认识过程,以达到深化、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深化、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设计教材设计课时建议课时建议实验活实验活实验活实验活动设计动设计动设计动设计 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设计 体验性实验设计体验性实验设计体验性实验设计体验性实验设计 选取选取“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作为科学探究选题作为科学探究选题(本实验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本实验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方面。为简化实验,据、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方面。为简化实验,教科书给出的实验方案是逐次增挂已知质量的钩码。)教科书给出的实验方案是逐次增挂已知质量的钩码。) l托起两个鸡蛋感知托起两个鸡蛋感知1N1N力的大小力的大小l在不同的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在不同的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l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感受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感受1N1N、3N3N、5N5N的力有多大的力有多大l 模拟引力实验模拟引力实验 l小磁铁受到磁力的作用小磁铁受到磁力的作用l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设计Company LOGO请您批评指正请您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