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7630139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纲内容能力要求命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与探究能力1.近三年新课标卷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食物链的书写,碳循环的形式,能量的输入、散失和流动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及其稳定性。2015 年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命题趋势: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信息传递等,考查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运用能力。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组成成分1.概念:

2、生态系统是由_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3.结构:_和营养结构(_)。4.功能:物质循环、_、信息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成分同化类型:_(主要是绿色植物)。地位:是生态系统的_。作用: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消费者:同化类型:_(主要是各级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_,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4)分解者:异养型物质循环同化类型:_(主要是

3、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异养型有机物无机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_分解成_返回到无机环境中。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特点:_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生产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2)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功能:是生态系统_的渠道。判断正误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2.假设水稻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数将减少。()3.在食物链中,起点总是生产者。(答案:

4、1.2.3.项目成分作用同化类型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需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某些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自养型主要成分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1.各成分的比较:项目成分作用同化类型地位消费者营捕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异养型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秃鹫等)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异养

5、型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续表)2.各成分的相互关系:方法技巧生态系统模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或以上指出箭头的为“生产者”,有“3”个或以上指入箭头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物质、能量流动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判断出消费者和分解者。A 为生产者;B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D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为消费者; B 为分解者;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为生产者A 为生产者;B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D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高考探究 考向 1 生态系统的成分例 1(2014 年海南卷)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

6、,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答案D在判断生态系统成分时,应明确的几个“未必”和“一定”(1)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考向 2 生态系统模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例 2(2015 年甘肃天水一模)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

7、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 A 是生产者,B、D、E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 每增加 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25 kg 的 A解析图中 A、C 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 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 CO2 流向大气 CO2 库,因此 C 为大气,A 为生产者,则 D、E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A 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B 错误;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 B 是分解

8、者,C 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120%20%25 kg,D 正确。答案D【考点练透】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一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也有小部分属于分解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细菌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一种生物可能

9、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如猪笼草既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又是消费者(能捕捉昆虫获得营养)。答案:C2.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a 为消费者,消费者指的就是动物B.b 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C.c 只包含腐生细菌和真菌D.a、b、c 中任何两种成分都可构成生物群落解析:图中a 是消费者,b 是生产者,c 是分解者。消费者多数指的是动物,但某些营寄生生活的植物或微生物也属于消费者,A 错误;分解者中除了腐生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腐生动物,C 错误;生物群落应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而不是其中的几种,D 错误。答案:B食物链草 鼠 蛇 猫

10、头鹰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考点二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1.食物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2.食物链(网)模型图示:相关说明: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同一种消费者

11、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高考探究 考向 1 食物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例 1(2015 年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解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其中含有的食物链为“泥巴中的藻类小虾小鱼大鱼”。藻类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答案C考向 2 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例 2(2

12、013 年广东卷)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 a、b 的数量都下降,一定时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趋于稳定;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答案A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1)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

13、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考点练透】3.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 5 条

14、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 3 个营养级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自养型鞭毛虫和大型植物;该食物网由 6 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二、三、四、五营养级,共 4 个营养级。答案:C4.(2015 年广东深圳模拟)某生态系统中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解析:猫头鹰数量增多的条件是流入猫头鹰体内的能量要增加。食物网中蛇的数量减少,即减少了与猫头鹰的竞争,对猫头鹰数量的增加是有利的。

15、鹿的数量减少,使草的数量增多,草数量的增多引起鼠和兔的数量增加,这对猫头鹰数量的增加也是有利的。答案:D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 2 和丙 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 错误;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B 正确;图中乙1 和丙1,有共同的食物资源甲,乙2 和丙

16、2 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C 错误;由图知丁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D 错误。答案:B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能进行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能进行或者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分解者不能进行过程D.分解者可以进行或者过程解析:图中过程属于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生物,其既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过程属于有氧呼吸,过程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或者过程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17、,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答案:B3.下图为福建省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 a 增加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 abce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解析: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碳元素从大气进入生产者的量增加,即 a(CO2)会增加;水稻处于生长期,则碳元素转移进入水稻的量大于转移出去的量;丙中的生物均为消费者,不能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

18、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答案:A4.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 Y、X、Z 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下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下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D.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解析:比较图甲、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 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即 X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

19、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据图无法判断生物数量的变化仅是由捕食对象专一或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引起的;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若某种生物因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数量减少,则另外两种生物的数量应该由于处于竞争优势而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答案:A5.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 _ 条食物链,蛇占有_个营养级。(2)对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括_。(3)如果大量捕蛇,鼠种群的 K 值会_,会引起农作物产量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4)如果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 10%20%,则蛇增重 1 kg,

20、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和最少消耗绿色植物的量分别为_。(5)在研究该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_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包括_。解析:(1)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至少存在 6 条食物链,蛇分别处于第三、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大量捕蛇后,鼠的天敌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会引起农作物减产。(4)当食物链最长、能量传递效率最低时,蛇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多,即110%10%10%1000 kg;当食物链最短、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时,蛇消耗的绿色植物最少,即120%20%25 kg。(5)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小动物有的属于消费者,有的属于分解者。答案:(1)6 2(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增大减少(4)1000 kg、25 kg(5)取样器取样消费者和分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