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432187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赵文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 - 2011 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以天水市秦安县为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 09 城规姓名:赵文斌学号: 2009081036 指导老师:马乐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 1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以天水市秦安县为例 09城规赵文斌指导老师:马乐元【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 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的深入 ,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各级政府的难题之一。本文从探讨土

2、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入手,分析了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研究的动态, 着力构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基础。然后以秦安县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秦安县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秦安县实际情况,文章最后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对策及建议。【关键词】 土地资源 ; 可持续利用 ; 综合评价 ; 秦安县第一章导言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土地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自人类诞生以来, 就开始了不同形式的土地利用活动。土地利用是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而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支撑力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3、 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也日益加重,在局部范围内出现了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 此外,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大量耕地减少、森林砍伐、 草原破坏和湿地围垦等不合理用地现象,以及为取得短暂的经济利益而对土地进行掠夺式利用所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和荒漠化等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的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目前面临的人口

4、、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因此,选择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保障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区域人地关系、 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其利用过程中, 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 土地资源是一个与土地联系极为密切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不仅是包括己利用土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 2

5、 - 和可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而且也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利用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依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属性, 通过相应措施对各类土地所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活动。土地利用概念有极其丰富的内涵l,第一,土地利用的主体是人,人在土地利用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土地利用行为的施动者和支配者; 第二,土地利用的客体是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与土地的结合途径及作用方式的多样性 ; 第三,土地利用的目的是满足人类需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直接与间接等需要层次, 由于人类需要从长远来

6、看是无穷的,因而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也将永无止境 ; 第四,土地利用必须借助劳动、资本、物质、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技术、管理等在内的各项投入和措施保证土地利用得以进行; 第五,土地利用受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第六,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社会再生产、人和自然等方面联系紧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 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2) 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 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 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

7、要作用(Shaxon,1998)。(3) 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4) 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 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5) 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第二章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秦安县的土地、农业、城市建设、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和图件, 运用系统论的原理,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

8、采用宏观统计分析与微观案例研究结合、实证研究与标准分析相结合,选取确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构建秦安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最后提出秦安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第三章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指因地制宜、通过适当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不造成负面的环境效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 3 - 3.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农用地而

9、言,首先要求土地利用适宜1、土地利用适宜经济效益持久才能有保证。只有适宜的利用土地,土地质量才不会退化,才能保持长久的生产力,也才有长久的经济效益。2、土地利用适宜有利于保护环境。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符合当地土地的特性,人为行为和自然条件相协调, 未对自然条件作太大的改造, 也就能够保护自然环境; 如在山地丘陵区,最适宜的用途就是林地,森林植被能有效的保护土壤,是其免遭侵蚀。但人们毁林造田时,地表没有了植被保护,就会引起水土流失,从而造成土地退化,环境破坏。3、土地利用适宜有利于生产稳定。如果土地利用方式符合土地特性,那么它的生产性也是稳定的。因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顺其自然,必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

10、说,农用地土地利用适宜, 就会有利于保证持久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生产的稳定性,那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也就具有了可持续性。其次,要求减少土地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 人类利用土地从事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工业“三废”的危害是很明显的,包括废气直接危害人、畜和植物,废水直接侵害农田和水源,废渣占用土地。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同样使农田、水源以至大气都受到化学污染,生态失衡。3.2 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是否合理,表达在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土地价值是否得到较好的实现,即通过土地利用效率来表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宏观上表现为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土地配

11、置的结构效率用来衡量城市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结构效率高要求不同功能的土地配置比例协调, 如在一个城市内,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之间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全国 55 个大城市的统计说明,生活用地占37% ,生产用地占 63% ,其中工业用地占 27.5%。相比之下,高度工业化的日本,其城市用地中工业、住宅用地与其他用地比重分别为13% 、76% 、11% 。可见,我国大城市的土地配置比例严重失衡,工业用地比重偏高,住宅用地偏低,结果是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不高(朱德举等, 1999)。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微观上表现为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用来衡量每一

12、具体城市地段土地价值的实现程度。对某一特定区位的城市土地来说,其边际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土地使用方式,即土地的用途和容量。 土地边际效率低有两种表现 : 一是土地使用不当,指土地使用的功能不合理。比方,在多种用途可以兼容的情况下,应选择价值较高的功能却选择了价值较低的功能使用。二是土地使用不足,指对土地未充分利用,比方较低的建筑容积率。3.3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要做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除了满足上述条件,还要求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 4 -

13、如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如果能形成农、 林、畜牧业三足鼎立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维护和改进那里的生态环境是十分理想的。又如,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是区域土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区域范围内, 合理安排三种土地资源, 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不同土地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是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农用地作为区域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内的其他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 农用地的持续利用不单单是农用地的问题,也不单单是农业、农村的问题。 实现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必须深刻认识和研究整个区域内包括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内的各种土地资源

14、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保护好耕地, 实现耕地持续利用, 首先要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那么就必须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然而,从全国范围的角度来看,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占全国3/4 人口的农民靠人均耕种 2 亩地吃饭的局面, 积极发展小城镇, 加快城镇化步伐, 有计划地引导广阔农民进人城镇发展二、三产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障耕地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马克伟等, 2001)。因此,不能把研究耕地的持续利用与研究建设用地持续利用割裂开来,为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把

15、二者统一起来。在一个特定区域内, 未利用土地并不是越少越好, 考虑到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土地需求,不能把所有的未利用土地都开发掉。况且有的未利用地,如湿地、滩涂等,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是不能盲目开发的。所以,对区域内的各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通盘考虑, 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区域内的各种土地资源在利用上统筹兼顾、互相配合,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才可能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其他资源利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连带效应十分明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产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 ; 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废弃物会占用大

16、量土地,不仅挤占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可能造成对土地、水资源的污染。2、地表植被的破坏会对土地资源、水文环境乃至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可以导致水土流失。第四章秦安县土地利用规划现状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天水之北,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 地处东经 10520 10620,北纬 34443511之间。东接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邻麦积区,西连通渭县、甘谷县,北靠庄浪县、静宁县。本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基岩出露少,河谷多呈葫芦状, 蜿蜒曲折, 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区之一。县域东西长约 65 公里,南北宽约 50 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大河流葫芦河由四大支流

17、清水河、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 5 - 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流汇成, 自北而南,纵贯秦安中部。 县境内海拔 11202020米。表 1 秦安县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hm2) 所占比例 (%)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 112 总面积 159922.78 公顷。其中:耕地99924.97 公顷,占 62.48% 。园地7179.10 公顷,占 4.49%。林地 17490.85 公顷,占 10.94%。草地 6623.15公顷,占4.4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

18、480.75 公顷,占 5.30%。交通用地1793.89 公顷,占 1.12%。水域 1464.07 公顷,占 0.92%。未利用地 16966.0公顷,占 10.61%。人均耕地由规划基期的2.53 亩减少到现在的2.44 亩。4.3 秦安县各乡镇耕地、园地面积变化情况秦安县 17 个乡镇中,乡村人口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及园地面积基本保持平衡。在资源配置方面,强化了耕地保护政策。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及耕地占补平衡数量都是按指标自上而下控制。由此可见, 近年来, 耕地减少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近三年各乡镇耕地及园地面积见表2 。表 2 各乡镇耕地、园地面积变化情况乡镇乡村总人口07 年08

19、年09 年耕地面积07 年08 年09 年园地面积07 年08 年09 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0 页- 6 - 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甫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52378 40600 38808 31018 45538 23324 39372 35020 38574 36215 31078 28737 26498 23299 18725 29195 33866 52405 40615 38858 30991 45640 23257 39394 35852

20、 38805 36342 31188 28728 26721 22875 18765 29200 33921 53975 40630 38906 31092 43400 23257 39394 36308 38913 36380 31196 28728 26730 22880 18786 29389 34634 45608 63509 44150 59310 99779 44314 61496 77670 49719 62966 93630 75032 50450 54996 46530 60482 66265 45608 63509 44150 59310 99779 44314 61496

21、 71670 49719 62966 93630 75032 50450 54996 46530 60482 66265 45608 63509 44150 59310 99779 44314 61496 71670 49719 62966 93630 75032 50450 54996 46530 60482 66265 29349 29760 20700 18235 30052 22206 16996 22811 33917 21232 23286 18865 17838 11740 11121 25700 19900 29349 29760 20700 18235 30052 22206

22、 16996 22811 33917 21232 23286 18865 17838 11740 11121 25700 19900 29760 20700 18235 30052 22206 16996 22811 21232 23286 18865 17838 11740 11121 25700 19900 第五章秦安县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从表 1、表 2 数据可以看出秦安县经过几十年发展,拥有较好土地条件。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逐年增加,长期耕作,水土流失,尤其是缺少合理的规划等原因,致使本地区土地资源存在利用不尽合理、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5.1 农用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比例严重失

23、调秦安县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起到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 修养水源的功能, 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调节气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也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目前,本地区耕地、林地、草地的比例为0.8:0.14:0.06。草地面积在三者的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严重缺少适宜的牧草场和充足的饲料, 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致使农家肥数量减少, 耕地的化肥施用量加大, 使得土地板结, 不能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此外,园地面积明显偏少,不利于“两高一优”高效农业发展。5.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十分紧张城市建设用地用地结构呈现出

24、工业用地比重偏大,道路、广场、绿化用地相对偏少的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紧张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0 页- 7 - 5.3 耕地后备资源及其匾乏,土地侵蚀严重耕地面积稍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10 年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为83411.24公顷,人均只有 4 公顷,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垦殖指数高,可开发利用成更多的后备资源非常有限。由于滥砍滥伐,超坡开荒,盲目发展等原因,使秦安县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 土地自然抗洪能力日趋减弱。 土地侵蚀现象得不到根本治理,将是今后耕地自然减少的重要

25、因素。5.4 耕地质量差,耕地单产低。由于秦安县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山地多,川地少,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秦安县耕地质量较差,耕地单产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加梯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5.5 土地节约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秦安县城镇居民以底层建筑为主,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较大,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城镇要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变城市面貌,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村要搞好规划, 积极推行“撤村并居, 撤村并整”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社区, 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第六章秦安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措施6.1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

26、体规划,井严格组织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是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统筹各业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控制建设开发的规模、布局和进度,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 可以控制土地供给总量, 标准土地市场, 充分实现土地资产价值,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因此,必须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真正改变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为政府宏观战略方针。 杜绝乱占耕地、 任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现象。为了到达土地持续经营管理的目标, 政府还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土地可持续政策和制度

27、,对土地使用者持续利用土地的行为给予支持和法律保证。6.2 加强土地利用监测, 为科学评价土地持续利用状况提供准确信息进行区域土资源持续利用评价,必须动态、 及时、全面地获取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准确信息, 所以必须建立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监测机制。目标主要是监测区域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土地政策、土地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产生的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监测以各专业部门监测为基础,将遥感监测与地面逐地块调查相结合, 并结合社会经济调查与统计, 以及抽样分析方法, 实现对耕地、森林、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城镇、交通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的

28、全覆盖逐年监测,以及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状况的监测,提供有关每一块土地的形状、界限、位置、面积、利用变化和流向等信息,以及土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0 页- 8 - 退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的动态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状况,适时调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同时为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信息服务。针对不同重点区域, 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监测指标的选取有所侧重,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监测有关耕地资源及其耕地退化方面的信息; 城镇建设区、乡村建设区重点监测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

29、结构及地价方面的信息; 生态环境敏感区、 自然保护区及其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所在地区重点监测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信息以及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国家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执行情况等。除可以提供的直接监测信息外,结合社会经济资料与基础资料,可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资源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6.3 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此,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克服城市无限制外延发展,抑制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数量; 要通过加强旧城区改造,促进城市内部存量土地的挖潜,提高土地

30、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要大力推动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国有土地的保值、增值。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秦安县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开发有限的荒地及复垦闲、 废土地以补充耕地的不足十分重要。在开发土地资源方面,要本着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方针进行,充分挖掘未利用土地的生产潜力,让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再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尤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比方,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不能以退耕还林为名,将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 不能占用基

31、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 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提离耕地质量,控制土地污染1、治理水土流失,手段有建造水土保持林,修筑水平梯田、治理荒坡、修坝筑坊以及超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2、大力改造中低产田,逐步提高耕地生产力。在县区内地平地区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在低山丘陵坡耕地区,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科学用肥,提高地力,因土种植。要结合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鼓励农民多用有机肥,科学施肥,坚持合理轮作,养用结合,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土壤改进的基

32、础上,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种植不同的作物,力争做到因土种植。按不同作物需要,配合施用氮磷化肥,注重土壤改进,改善土壤质地和理化性,为作物创造一个高产稳产的土壤环境;4、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护环境和资源;5、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严格控制“三废”对土地的污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0 页- 9 - 6.5 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秦安县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要缓解人口与土地

33、资源的矛盾,一个重要措施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在实践中, 应采取集中建设和旧城镇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集中建设模式是指,县乡政府制订小城镇发展规划, 统一征用城镇建设土地, 并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将乡镇企业和农民统一迁移到新区。旧城改造模式是指, 在小城镇现有土地规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城镇今后的发展趋势、方向、功能和规模等,通过旧城改造, 限制小城镇占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城镇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小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总之,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的功能, 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实现小城镇发展和农地经营的规模效应,进而实现

34、小城镇和整个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谢经荣,林培 . 论土地持续利用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 ,6(4):13一 18 2.张凤荣,王静,陈百明,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l 一 3 3.张凤荣 .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4.张凤荣 .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持续利用.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5.田光明 . 县域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1995 6.李植斌 .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浙江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23(1):68一 73 7.8.杨志荣 .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M .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5 一 109. 9. 秦安县统计局 . 秦安统计年鉴 2007 、 2008 、 200910.秦安县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