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424073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内容 w1克莱因及克莱因学说简介w1.1克莱因生平w1.2Klein的技术贡献或局限w1.3Klein学说基本概念w2幻想w3偏执-分裂位w4抑郁位w5超越抑郁位:Ps( n+1)w6俄狄浦斯情结新解w7嫉妒和满足w8内在客体w9投射性认同w10符号化w11心灵模型的转变w培训教材:wBronstein Eds,2001, Kleinian theory :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2、Whurr Publishers ,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wMichael St. Claire, 贾晓明,苏晓波译,2002,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w李孟潮,2004,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1克莱因及克莱因学说简介克莱因及克莱因学说简介1.1Klein的生活wMelanie Klein (nee Reizes) 生于1882年3月30日。维也纳w四兄妹中最小,二姐一哥。w父亲:Moriz Reizes来自正统犹太教家庭。离婚后于44岁娶一25岁女子Libussa Deutsch(克莱因之母)结婚。w父亲从医,但是很难进入主

3、流。家庭贫困, Libussa不得不开店,在当时对医生的妻子来说较为罕见。 wKlein本人是无神论者。w8岁姐姐Sidonie在Klein4岁时患淋巴结核去世,去世前要把自己的一切所学教会妹妹。w哥哥Emanuel精通文艺,和Klein关系好,但是体弱多病,25岁死亡。w17岁认识Arthur Klein,21岁结婚。w21岁全家移居匈牙利。w1904(22岁),1907(25岁),1914(32岁),生三个孩子。w1914(32岁)母亲去世。w同年阅读释梦。开始找费伦齐作个人分析。w1919年(37岁),加入匈牙利精协。w1920年(38岁),参加国际精分大会,结识亚伯拉罕,后者鼓动她移居

4、柏林w1921,(39岁),开始在柏林执业。w1922年,(40岁)离婚。w1924年,(42岁)开始找亚伯拉罕进行个人分析。w1925年,(43岁)分析终止,因为亚伯拉罕死亡。w1926年,(44岁)移居伦敦。w1960年9月22日,死亡(78岁)。1.2Klein的技术贡献或局限w1)使用游戏治疗,被认为和弗洛伊德发现了“自由联想”一样重要w2)分析游戏的象征意义w3)器官语言的使用。因为认为这些语言最接近无意识幻想。但是在当时就作出了改变。现在比较重视移情中的此时此地的体验的同时注意到其婴儿成分。w4)Klein是历史上最早的“儿童”精神分析师;认为儿童通过投射内在客体表象形成对分析师的

5、移情。是内在客体表象,而不是真实的父母形成了移情的基础。w5)通过对孩子负性移情的分析,并追溯这些负性移情的内在客体根源从而达到治疗焦虑的目的,而不是和孩子发展正性移情。1.3Klein理论的基本概念1)驱力、本能、关系w驱力出现于一个关系背景中。w驱力主要以幻想的形式表达。w儿童的焦虑主要来自于死本能。w对死亡或灭绝的恐惧体验以一种害怕被迫害的形式呈现。w被害焦虑依附到某一客体上。后在婴儿幻想中成为难以控制的力量。 w婴儿的心理世界是充满原始且野性的冲突、谋杀与食人倾向以及排泄与色欲的冲动(Klein,1927/1957b,1959/1975i)。 2)幻想w婴儿的内在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

6、w幻想是肉体本能与冲动的想象性再现,也是婴儿对强烈驱力及感受的主动响应。w饥饿的婴儿可藉由幻觉到乳房的感觉与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它的饥饿(Klein,1959/1975 i,p.251)w婴儿在这个阶段是无法区分现实与它自己的幻想生命。w因此,它所感受到的每一个不舒服与挫败就好像是被一个敌人攻击。w(Segal,1964,p.13) 3)客体 w每一个冲动与本能都是和某一客体结合在一起的。(Klein,1952/1975h,p.53;Greenberg & Mitchell,1983,p.136)。w婴儿的自我和感知能力不成熟的,且婴儿一次只能注意一个人的某一部分,故婴儿一开始是和部分客体产生

7、关联的。婴儿的第一个部分客体是母亲的乳房(Klein,1952/1975e,p.59)。w二维心理空间w早期婴儿只能体验到满足或剥夺。w在婴儿的心灵中,乳房给了满足或拒绝满足,不是好的就是坏的。(Klein,1936/1975;1959/1975,.p.248)。w好/坏=客体(乳房,面庞)的出现/离去,满足/不满足。只是生理学意义,无道德意义。 w“内在客体”(inner object)一词而不用客体表象(再现)。w客体表象指的是一个客体其分离已经达成,因而孩童是在发展的后期阶段。wKohut则用了“自体客体”(selfobject)一词来指自体经验与所需客体经验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Grot

8、stein,1982a,p.495)。w克莱茵的内在客体即等同于自体客体。w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自体客体是自我认同的来源,而内在客体是一种关系联结(徐钧,2007) 4)心理机制)心理机制 w婴儿通过投射、内摄、分裂与投射认同来建立和客体(乳房)的关系。通过这些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等感受。w“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w喂食良好的婴儿,充满着愉悦而把这份好的感受转回到客体上并且相信乳房是好的东西。好的乳房成了它终其一生所感受到好且有益的原型。w而坏的乳房则代表所有邪恶及迫害人的东西。当孩童把它的挫败及恨意转向坏

9、乳房时,它就会把所有它本身所呈现的相当恨意都归因到该乳房上去 。w“内摄”(introjection),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放到他自身里的心理幻想。w外在危险或剥夺经由内摄作用而成为婴儿的内在迫害者,便成为一种内在危险。 w“分裂”(splitting )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或者自身的各个成分。w婴儿通过分裂其自身及客体,使他们较容易被处理的各个成分来保护它自身(Ogden,1983,p.229)。w分裂机制改变了和母亲间复杂关系,使这种关系成为表面上看来许多简单关系而使事物简化(即成为爱的客体与满足的自体、恨的客体与挫败的自体等等)。w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受分开来而解消掉

10、那危险的感受。w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通过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这个被投射了幻想世界。w婴儿试图通过外化内在焦虑成分来纾解掉某些内在焦虑与内在危险,然后在外在世界中予以修正。w在幻想的层次上,它包括把自体不能接受的部分分裂掉,然后把它送到另一个客体上。5)客体关系的內在世界)客体关系的內在世界w婴儿利用投射与内摄机制来面对满足与挫败的循环(Klein,1948/1975g,p.31)以便同时用来控制它们的内在需求与建立其客体关系。w婴儿把它们的感受与能量导向外面,将这些性质归到客体上,创造出它们的第一个客体关系。w

11、这些最初的客体即为其自体或感受被分裂的各个成分。w而先被投射到某一外在客体上然后又被取回成为内在客体表象(Grotsein,1982a,p.498)。 w内摄及投射可造成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以及内在本能与环境之间的密切结合。w内摄作用可建立起一内在世界以便部分地反映外在世界;w投射则可丰富婴儿对外在世界的感知。w在努力防卫自身的当中,婴儿试图藉幻想过程把它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强制性地放到外在世界上去然后再重新内化该世界。w婴儿是在创造它自己的世界(Klein,1948/1975g)。 w內在客体是自体与外在客体的一个混合物。w外在客体其重要性只是因它在如何修正該投射而不是它本身是一个客体。 w克萊

12、茵认为天性及本能的重要性大于外在客体修正的角色。6)自我与超我)自我与超我w建立心理结构意味着经过认同与内化作用在心灵里创生新的心理代理机构。在人格中的这个新代理机构,便是自我与超我,它们肩负起以前由外在客体诸如父母所执行的功能(cf. Ogden,1983,p.228)。 w客体关系是从出生即存在的,对自我、超我的发展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Klein,1959/1975i,p.251)。w客体关系也就是w(1)本我与外在客体的关系;w(2)本我与内在客体的投射性认同关系;w(3)投射性认同被不断校正的关系。 好乳房成了自我发展的重要点。(自我实际上在出生時即已存在。)母亲的慈爱、喂食与照护填

13、满了婴儿的内在世界并成了自我所认同的种种特质。内摄的客体成了进一步心灵发展的组织者,同时恒常不断地被其它客体所修正。通过内摄和投射,婴儿乃创造出自我与客体的混合物,亦即发展中自我的核心。 w在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婴儿的内在世界是包含客体与自我影像在内的一整个浑沌(a chaos),是没有凝聚连贯的部分客体的一个世界。w婴儿要因应这个世界,在其生命的最初几年中,要从部分客体移转到整个客体,从片断自我到较凝聚连贯的自我。w婴儿在一开始其分化及精确感知现实的能力容量是有限度的。因之,根据克莱茵的说法,婴儿在它们的世界中充塞着它们自身的恐惧、贫困以及贪婪。w随着成熟性增加,那些混乱的幻想变得愈来愈统

14、一,终于婴儿克服掉必须要对客体有全能式控制的错觉;也就是说,愈来愈少投射及内摄机制而具有愈来愈多更精确的感知能力。w超我进行外在客体先前所进行的功能,也是投射及内摄过程的结果。w婴儿把它崩解性、强求性的特质投射到客体即乳房上,并且把客体影像再内化为它本身与客体的混合物,如此以致婴儿本身的贪婪可转化为一贪婪乳房的影像,而使之成为强求性的超我(Grotstein,1981b)。w超我就是婴儿式的贪婪投射到强求的、令人挫败的坏乳房上,然后成为内化的迫害性客体。w孩童从本身内里创造出非现实的、幻想的伤害它们的父母的影像,他们似乎是会割、会吞噬、会咬。w这些危险客体内化为野兽和怪物,而孩童害怕会被吞噬和

15、毁灭w这些内化的野兽和怪物,和婴儿的贪婪与害怕混合在一起,成为超我,即会咬会吞的内化客体。 w超我并非精确地可代表真实的父母,而是婴儿从它们自身的感受和幻想所修正与改变过然后放到自身里面的幻想的父母影像所建构而成的(Klein,1933/1975c)。w事实上,会使早期的超我变得那么严厉是因为孩童本身的感受以及那食人的、虐待性的冲动所致(Klein,1927/1975b)。w孩童在经验这些相互影响的客体或父母,其方式是具体的,就好像内在有个活生生的会伤人的和迫害人的人物(Klein,1946/1975f)。w如果孩童内在所经验的世界是人们彼此和平相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内在和谐与整合。w对克莱茵

16、而言,驱力是(属于)关系性的;她视幻想为本能表象,而该幻想则是力求和客体做接触。w人格基本上是包括和这些内在客体种种关系的幻想。其结果是自我和本我间的区别模糊不清,倾向看待两者均为同一心理代理机构的某一部分。w弗氏则清楚地区分了自我和本我。对他而言,心理冲突源自本我的本能威胁到自我,而冲突只有在本我和自我分化清楚时才能发生。(这大约是在二到三岁左右,接近伊底帕斯期的开头。)w(Grotstein,1982a,p.488)。 7)两位(position)w克莱茵(1946/1975f,1952/1975h)用“位置”(position)一词用来描述孩童在经验和关联内化与外在客体两者的各种不同方式

17、。(Klein,1932/1975k,p.xiii;1935/1975a)。w部分客体整个客体。便是从一个位置移到下一个位置。 w“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position):呱呱坠地开始到四个月大。w婴儿的焦虑都是为了要保有他或她的自我所特有的一种偏执形式。自我害怕它会被毁灭;此时破坏性的冲动以及被迫害与虐待性的焦虑主宰一切。对挫败的耐受性很低,w而情绪的反应却极端的好与坏。为了保有所需客体的好,婴儿藉由投射它本身的恨与恐怖来驱除掉坏。因此,婴儿看待世界就如同它般是具有相同的破坏性与全能性的特质。 w婴儿以暴力幻想来对抗客体,即母亲的乳房。婴儿既无法区分内外在客

18、体,也无法分辨挫败的来源。w这里有口欲的、尿道及肛门的幻想和欲望。在和母亲乳房建立关系时,婴儿幻想着攻击,要吮干并掠夺母亲肉体内的好东西。在肛门和尿道冲动中有着代表要排除掉危险物质及有害排泄物的幻想形式。 w“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这大约在五个月大时开始,当婴儿的能力增加到可以和完全客体或整个客体相关联时。w婴儿在整合上有了进展而且对世界抱着更符合现实的姿态。婴儿愈来愈体认到爱的客体(love object)是在自体之外的。它的职责是在自我核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安全的整个内在客体。w当婴儿正害怕其于偏执分裂位置期间本身的破坏性时,他或她现在所担心的是好客体要面临危

19、险 。w在抑郁位置期间,发展中的自我对于他或她所关联的整个客体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矛盾的感受与抑郁焦虑。w婴儿对于先前对爱的客体所出现的攻击经验到愧疚的感觉,而现在则意欲要对先前所攻击的客体做出修补。修补。w婴儿充满着欲望要去照顾这个所爱的、需要的客体。对好客体的保存现在等同于婴儿本身自我的存活。w由于愈来愈认同于好客体,自我愈来愈觉察到它本身无能去保护本身对抗那内化的迫害客体。w由于耽心好客体会死掉或消失掉而使用了否定与全能的躁症机制(manic defenses)来对抗愧疚、绝望及被消灭掉的感受。 8)治疗)治疗 w治疗的职责即减缓某些焦虑同时修正那内化客体及内在迫害者的严厉性。治疗的过程

20、就是去分析和诠释转移关系。 w“转移关系”(transference)w从生命的最初开始,孩童就有其客体关系,和那些有爱、有恨、有焦虑、有防卫等人物间的关系。w由于转移关系是在这些早期客体关系经验中开始的,对转移关系的分析乃能使治疗师及病人探索这些依附在他身上的早期关系与种种感受。 w治疗进入这些各不同关系中所有的幻想与感受之本能基础且能对它们命名称呼命名称呼时,就会比较少抑郁性焦虑及迫害性愧疚。w早期的各种痛苦的感受型态和模式也会降低。透过对转移关系的分析并且把最早期客体关系和当前的感受与态度连结起来,就能产生治疗上的改变。 w治疗师可以再现案主从生命最早期阶段所出现的种种不同人物,不管那个

21、人是父亲或母亲,或父母亲的某个面向,或甚至是该人超我或本我的某个部分。w虽然在婴儿早期生命中人物相当少,婴儿仍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客体,因为不同的父母各面向或角色都可在婴儿内在世界中再现。w是这些内在人物或客体,不管是整个或部分,被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而需要被加以处理修通的。w在这一治疗情境中,可能会有一个很快速转移关系的变化,就看治疗中发生些什么。治疗师可能被视为一下子是“敌人”一下子是“协助者”或是一个“坏妈妈”或“好妈妈”;也就是说,是令人挫败的或是让人满足的。 w治疗,特别是游戏治疗,会促成孩童早期生命中 所内摄的人物及客体的一种重新外在化作用(reexternalization)。 (Kle

22、in,1929/1975)w它能够提升内在世界和内在冲突的外在化作用,把孩童的内在世界移置到外在世界去。 2幻想w为什么弗洛伊德放弃早期的诱惑学说?w弗洛伊德有关幻想的“主要”观点是,虽然有一份幻想是发生在无意识系统中,但是无意识系统重要的成分还是驱力和愿望,而不是幻想。“幻想”是一个和“梦”对等、平行的东西。w而对克莱因来说,幻想是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梦是幻想的变形。w弗洛伊德来说,心理活动的主要驱动者在于无意识的愿望,梦和幻想都是愿望的产物。w克莱因认为,心理活动的主要驱动者是幻想。w弗洛伊德强调了幻想这个词的日常用法的意义,即愿望满足,小说样的成分。w而克莱因强调的是这个词的“图像”成分。

23、w弗洛伊德术语“核心用法”。w弗洛伊德提出过“原始幻想”(primal phantasies) 和原始场景类似。(引论23讲)w克莱因的“无意识幻想”比较接近于“无意识思维”的意思。w但是克莱因认为其来访者没有较高的理智功能,所以用“幻想”这个词强调图像成分。w用“无意识认知”更合理。wSusan Isaacs (1948) :克莱茵的幻想接近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表象”或者“本能冲动的心理表象”w所有人都有无意识幻想流,正常和异常的区别在于这些幻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w早期所有的幻想都是视觉性的,后来才逐渐增加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元素。w早期幻想都有全能化的特点。w无意识的幻想彼此冲突,

24、而且某些幻想无法言语化。w幻想和现实存在交互影响。攻击性究竟是首先出现于婴儿的内在世界还是现实中?w幻想和逻辑思考的关系:w由于幻想和现实不符,婴儿开始发展复杂以及和现实相符合的幻想,从而逻辑能力逐渐发展。w幻想和防御机制的关系w防御机制是通过幻想表达出来的。w克莱因学派解释的基础就是幻想,现在的解释不像克莱因当时那样“野蛮”,但是仍然强调幻想的基本作用。w而且对幻想的解释从治疗室内扩展到生活各个侧面。一个小词的用法wFantasy_意识层面的幻想wPhantasy_无意识幻想。3偏执-分裂位w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wPosition 和stage的区别?1)为

25、什么要有偏执-分裂位?w婴儿一出生就有一个自我的雏形或者未完全发展的自我。(自我的种子)w婴儿发展的任务就是让这个自我的种子组建壮大,有结构,具有管理功能,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管理各种外来或者内源性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能够精确的管理外在或者内在的体验。w问题1:上述观点和达尔文主义及人本主义观点的比较?w婴儿一开始就能够体验客体,并且把对客体的体验分为好或坏。w“好客体”仅仅意味着能够满足婴儿的期望地客体,在治疗情境中。好客体意味着被来访者感觉到好,有仁爱的客体。并没有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意味。w婴儿会内化、合并、认同好的体验,把它们认同为自我。其自我围绕着这些重复性的、可期待的好体验建立起来,这

26、样形成了婴儿最早的自我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雏形)w所以婴儿必须保护他的好体验和好客体不会受到死本能和攻击性的污染,也就是说它必须保护自己的心灵得到发展。w婴儿如何能够保护好客体?w通过建立起偏执-分裂位这样的结构。w在偏执-分裂位中,婴儿对体验知觉进行两分,从而把焦虑最小化。w好体验(客体)=我w坏体验(客体)=非我w偏执-分裂位主要使用的防御机制w分裂w投射w分裂-投射-认同=投射性认同w投射的积极作用:母子间的相互笑;消极作用:理想化的相互依赖。2)偏执-分裂位和认知发育w婴儿此时基本没有记忆功能,也没有时间感,事件对他来说是无穷无尽的。w坏体验出现的时候无法调用好体验的记忆表

27、象。(长时记忆)w各种坏体验在婴儿的幻想中变成一个迫害性客体(母亲)正在虐待、攻击他,w婴儿的反击方式:w(1)婴儿以哭泣、踢打、撕咬等方式也在拼命虐待、回击这个迫害性客体。w(2)负性幻觉化。彻底消除客体的存在(否认)w(3)幻想一个完美的永存的好客体。w(4)和坏客体相联系的自我部分被分裂,并且排斥出意识。w随着认知功能的发展,婴儿认同好客体,最终能够允许被分裂的坏客体回来并整合。w故两极分裂是婴儿发展的一个成就。3)偏执-分裂位的问题w(1)无法建立起健康的偏执-分裂的两极化w(2)过度极端、过度僵化的两极化。w(1)无法建立起健康的偏执-分裂的两极化的话w好体验就会不断受到威胁。自我就

28、会不得不分裂为碎片来处理体验。w(2)过度极端、过度僵化的两极化。客体缺乏弹性,人格缺乏灵活性。4抑郁位w从分裂-偏执位到抑郁位要发生的变化:w(1)自我和客体的整合;w(2)知觉系统的成熟,并且能够把幻想和现实进行比对;w(3)内化好体验和好客体,投射的需要减少;w(4)意识到好母亲和坏母亲实际上一体。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内疚。w在偏执分裂位,对好客体的缺失没有感觉,要么是好客体要么是坏客体。抑郁位开始出现体验到丧失感。修通抑郁位,哀悼客体的丧失。躁狂防御作为对抗抑郁的防御.PS位和D位的关系wPS位和D位的关系w传统克莱因派的观点:wPS位是D位之前的心理发育状态wPS位是对D位的防御w

29、PS位是D位的退行PS位和D位的关系wBion 的观点wPS Dw犹如化学平衡。wPS位和精神分析的关系:当有关未知之物(无意识)的材料出现的时候,任何想要把这些材料和已知之物的比对的尝试都有可能陷入PS状态。w故精神分析实践活动本身有大量感染PS元素的危险存在。w分析师需要学会忍耐,等待从PS到达D.5超越抑郁位:Ps( n+1)wBrittonwPS D PSw会持续人的一生。w退行就是在此过程中进入了病理结构(pathological organization ),退行是指进入到一套防御系统中,而不是退化到某个早期的发展阶段w从D到PS是发展中必要的退行。wKris:regression

30、 in the service of the egowBalint:regression for the sake of recognitionwRosenfeld : partial acting out as a necessary part of any analysis wWinnicott: organized regressionwBrittonwPS通路Ps(Path)和PS位有区别。D通路D(path)和D位有区别w从抑郁进入后抑郁偏执分裂位(post-depressive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wPS(N+1)位w修通抑郁位是分析和生活的目标

31、。Ps-D状态的终身变迁Ps(1)D(1) Ps(n)D(n) Ps(n+1)D(n+1) 过去 现在 未来发展和退行图6俄狄浦斯情结新解wKlein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出现生命第一年末期,此时内疚感出现。w承认超我是内化的父母客体形成/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是早年通过投射-内摄形成的超我雏形变化而来。w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受到第一个客体关系的重要影响。w儿童会对他们的生殖器以及父母的生殖器充满幻想,并且生命开始的早期就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有一定的知识。wKlein认为虽然女性普遍存在阴茎嫉妒,但是最主要的嫉妒还是对母亲特质的嫉妒乳房以及父亲赋予的生育孩子的能力。w俄狄浦斯情景和抑郁位并行。1)早期俄

32、狄浦斯情结w婴儿(无论男女)最早渴望的是父亲的阴茎,也就是说对阴茎的吸吮就像它是乳房一样。w如果恨阴茎的话,则会幻想咬碎它,吸收它,内化它。w婴儿以多种方式来幻想父母的性交:如把性交幻想成交互的喂养或者彼此虐待。w随着发展,婴儿也开始幻想性器官的功能,如幻想父亲的阴茎是固定地长在母亲体内。w如果受到攻击,内在的阴茎就会变得十分危险。w对婴儿来说,较为可怕的是联合客体(combined object), 父母以一种持续性的施虐性交,从而使双方的特质融合。w婴儿对乳房(好客体)的依恋是建立起安全内在世界的基础。w由于母亲引发的焦虑(尤其是断奶),会让婴儿转向父亲,所以父亲的阴茎(男性创造功能)形成

33、了第二个重要的内在客体。w这减轻了坏客体带来的焦虑,并且提供了在由于愤恨引发的内疚中支持力量。w女性阶段(feminity phase):认同母亲不是因为性欲,而是因为想要占有母亲,尤其是具有其生殖力。w对母亲的侵入性好奇心会诱发很多焦虑,如果这些焦虑无法在早期得到代谢,则会引起智力发展和性功能的压抑。w好奇是情绪和认知发展的核心驱力之一。w好奇和焦虑的平衡发展推动客体关系的发展,刺激儿童寻找新的体验和新的客体。wBritton:能够忍受观察并且忍受被观察。7嫉妒和感恩嫉妒和感恩Klein之前精神分析界对嫉妒的看法:Abraham:来访者对治疗师的嫉妒,嫉妒治疗师占有知识,这种嫉妒起源于口欲-

34、肛欲-施虐期。wFreud:阴茎嫉妒wKlein追寻了阴茎嫉妒的起源,认为此嫉妒起源于婴儿对母亲乳房的嫉妒。w婴儿早期的被剥夺体验和其他创伤性环境因素促进了嫉妒的发生。wKlein认为嫉妒攻击一开始是针对好的、满足性客体;而不是针对坏的/令人困惑的乳房。w好乳房是生命的来源,婴儿一开始认识到乳房是外在于自己的时候,产生了对乳房的占有欲。当意识到自己无法占有乳房的时候,便产生嫉妒和攻击。在嫉妒和攻击下,好乳房的特质变成了坏乳房,从而产生了新一轮的嫉妒和攻击。嫉妒-羡慕-贪婪w嫉妒(envy)多产生于2人关系中,目的是占有对方或者摧毁对方,造成对方的痛苦,而不是自己取得好的体验。w羡慕(吃醋,je

35、alousy)多产于3人关系中,担心自己所爱之物会被对方夺走。w贪婪(greed)产生于婴儿拿走客体的所有一切,而不顾是否造成了客体的痛苦。因为贪婪的目的是获得快乐所具有的好的东西,而不是要破坏客体。所以认为贪婪是利比多和摧毁欲保持平衡的状态。对嫉妒的防御w1)对客体的原始理想化:把客体理想化后,客体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所以无需嫉妒;w2)对自我的贬低。w3)投射。认为是他人嫉妒自己。w嫉妒是负性治疗反应大部分来源8内在客体w偏执-分裂位的主要认同机制是“自恋性认同”,在这种认同中,客体和主体的界限模糊。w抑郁位中的认同是自我(超我)认同,此种认同是主体变得“像”客体,而不是成为客体。wKle

36、in对内在客体的两种用法:w(1)元心理学用法:内在客体在自我和超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建立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w(2)现象学用法:内在客体有自己的生命和意图。w内在客体和无意识幻想存在着辩证性交互的关系。w有些时候,内在客体本身就是无意识幻想。 wKlein认为儿童以非常具体的方式来体验幻想,她之所以使用大量的身体词汇是因为她认为婴儿就是这么想的。w内在客体不是婴儿与母亲接触的时候才出现,而是婴儿具有无意识觉知到母亲存在的能力。wBion提出,婴儿具有对乳房期待的前概念(pre-conception).w这个乳房前概念和现实乳房相遇之时,形成了对乳房的概念(conception

37、).w但是这还不足以形成对乳房的“思”(thought)w要形成“思”,需要具有另外一个概念,即乳房消失时“无-乳房”的概念,并且能够忍受这种缺失带来的困扰和焦虑。w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来自于此。超我和内在客体的关系w早期的超我和内在客体在克莱因学派术语中经常是等同的。w改变早期超我的苛刻性是克莱因学派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9投射性认同1)Kleinw1946年,克莱因写了一篇文章叫作论某些精神分裂的机制(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文中,她提出在心理发育的偏执-妄想期,(paranoid-schizoid phase),婴儿对母亲乳房的口欲-施虐冲动会

38、逐渐扩展到母亲的身体,口欲-施虐冲动的幻想的一个主题就是把母亲体内所有自己想要的、好的东西都掏空,婴儿会想要吮吸、咬住、掏挖、且夺走母亲身体上好的部分。这时候的内摄形式和口欲期合并的幻想有关。w除此以外,来自肛门和尿道的冲动也起到了一定影响,就是把有毒的、危害的物质从自体中排出,并让它们进入母亲。随着排除有毒的物质,婴儿会把自体(self)的坏的部分分割开,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从而把自体中坏客体消除,因为这个坏客体有毁灭自身的危险。这些坏客体是死本能的心理表象,他们之所以要被投射,是因为婴儿要控制和占有这些客体。(Klein,1946)母亲这时候容纳了这些投射出的部分,克莱因说,母亲“不仅仅

39、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且也感觉到是那个坏的自体。”(Klein,1946, p. 8)w克莱因,“很多针对自体的成分的仇恨现在指向了母亲。这导致了一种特殊的认同形式,它建立起了一种攻击性客体关系的原型。我建议对这些过程使用术语投射性认同”。(Klein,1946, p. 8). w理解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关键在于她使用的介词是“(project) into,(投射)入”,而不是“(project) onto, (投射)到”,这意味着,如她所说:“投射过程的另一个方面,如我们所见到的,意味着通过自体的成分有力地进入客体,并且控制住客体”。w克莱因也注意到了好的冲动也可以投射到客体。此

40、时,被自我排除和投射的、带着排泄成分的部分代表着自体好的和可爱的部分,排泄物被幻想成具有珍贵礼物的意义。w这个过程在客体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好的感觉和冲动的投射让孩子可以和好客体建立关系,客体对好的感觉再次投射促进了建立起一个好的自体,而且帮助孩子能够减轻迫害性焦虑,w随后自体和客体对好客体的内摄刺激了再次把好的和爱的感觉投射出去,从而促进了和真实客体的关系,导致了自我更健康、更整合的发展。如果这个过程发展得过分,这些人格成分的好的部分就会在投射的过程中丧失在客体那里,于是客体被理想化,从而代表着自我理想(the ego ideal)。结果是造成了自我发展的贫乏,或者过度依赖别人。(Kl

41、ein, 1946) w1952年,克莱因提到,上述这种投射和内摄的互动能够加强孩子的自我及其整合性。(Klein, 1952a).w她也提出,对好的冲动的投射也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在焦虑提高的情况下,孩子有可能更加理想化好客体,所以他可以:1,通过依赖外在的理想化客体而逃避焦虑;2通过求助于内在的好客体作为逃避迫害性客体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理想化的客体之所以被爱和崇拜是因为它提供了自体的好的部分。w所以这时候的客体关系有很大的成分是自恋的。克莱因这时候强调的是孩子一开始是内摄了乳房,然后孩子对客体的印象受到了他自己在投射和内摄作用下的幻想的歪曲,她这么说:“内在和外在的好乳房变成了所有有

42、帮助的和悦人的客体的原型,而坏乳房变成了所有内在和外在的迫害性客体的原型。所有进入婴儿的被满足的感觉的因素都被归结为好乳房。相反,每一次的挫折感和不适感都被归结到坏(迫害性的)乳房。(Klein,1952b, p. 63)w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个人那里,控制别人但是同时又没有失去自身的感觉。就像到别人那里做了一趟旅行,但是旅途永远改变了自我。w克莱因还认为如果被投射的部分没有被成功的再次内化的话,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就会耗尽投射者的心理能量,让投射者筋疲力尽。她提出,通过不断的处理外在客体和内在客体的体验,孩子能够从偏执-妄想态发展到抑郁态,对客体的看法和感受能够比较整合起来。(Klein,1955

43、)w克莱因认为。对外的投射是由死本能支配的,而内摄是由生本能决定的(Klein, 1958)。w1959年,克莱因开始扩展投射性认同的范围,她写道:“因此,内在的世界建立起来,它部分地反映了外在的世界。也就是说,内摄和投射的双重过程对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间的互动作出了贡献。这种互动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持续存在。内摄和投射以同样的方式持续整个生命周期,而且在成熟的过程中被改进,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失去它们在个体和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即便是在成人中,对现实的判断也从来没有脱离其内心世界的影响”(Klein,1959, p. 250)。w克莱因阐明了投射和认同之间的关系 “通过把一个人的(全部)

44、或部分的冲动或者感受投射到另一个人那里,就达到了和那个人的认同,虽然这和起源于内摄的认同不同。因为如果一个客体被纳入自体中(内摄),重点在于获得这个客体的某些特质并且被它们影响。另一方面,在把某人的自体放到其他人的过程中(投射),认同的基础是把某人自己的特质归结给他人。投射会有很多反响。通过把我们的感受归结给他人,我们理解了他们的感受、需要和满足有些人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们完全在别人中丧失了自己,而不能够作客观判断。与此同时,过度的内摄威胁到了自我的强度因为它完全被内摄的客体所占据。如果投射主要是敌意的,那么真正的对别人的理解和共情就受到损害。因此,投射的性质对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有很大

45、影响。如果内摄和投射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充满敌意或者过度依赖的,而且是很好平衡的,内心世界就得到丰富并且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得到了改善。”(Klein,1959) 2)Bionw1957,病理性投射性认同(精神病性)和正常投射性认同不仅仅是量的区别,而且是本质的区别。w在病理性投射性认同中,自我碎片化,并且投射到客体,从而客体也碎片化,并且认同这些投射的碎片,结果造成他所说的古怪客体(Bizarre object)(Bion, 1957)w古怪客体包含了自我的碎片,及认同客体碎片,并且充满了敌意。w1959年,比昂在一次治疗中,观察到患者试图把死亡的恐惧强加给比昂,这时比昂想,如果这些恐惧能够在分析

46、师这里停驻一阵子,它们就会以修正的形式被重新内摄。如果分析师不能够接受这些投射的感受,患者就会把这些感受强加到自己身上,这些感受的强度和暴力性都会提高。w比昂说,“分析情景在我头脑中建立起目睹极端早年情景的感受。我感到患者在婴儿时期对母亲的体验,这个母亲对婴儿的情感方式负责地回应。这种负责的回应中有个不耐烦地成分就是我不知道这孩子有什么问题。我的推论是为了理解孩子需要什么,那个母亲应该是认为孩子的需求不仅仅是要求她在场。从婴儿的观点来看,她应该是吸收了,并且体验到,对孩子正在死亡的恐惧,就是这种恐惧是孩子不能容纳的,患者与分析师或者婴儿与乳房之间的联系,是投射性认同的机制。”(Bion, 19

47、59b)w他提出,通过投射性认同,分析师会感到受到了操纵,不得不在别人的幻想中扮演起一个角色。但是,投射性认同除了是一种幻想外,还是一种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操纵,是一种人际交流模式。投射性认同是个别治疗和集体交流中最重要的互动形式。(Bion, 1959a, 1959b)w1962年前后,比昂的术语体系发生了转变,他发明了一对新的术语,容纳者(the container)和被容纳者(the contained)。w他认为,婴儿会幻想着把毁灭性冲动投射入母亲中,而母亲接受了这种投射,容纳它,并且修正它,这样它的毁灭性就得到了中和,让孩子可以再次内摄所投射的东西。婴儿再次内摄的内容是否变得能够忍受

48、并可以整合,取决于母亲这个客体对投射的内容进行修正和代谢的能力。w在比昂的理论中,投射性认同变成了反复发生在两个人容纳者(the container)和被容纳者(the contained)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Bion,1962)w这个转变对临床的影响很大。比昂强调分析师和孩子的母亲一样,能够吸收、接纳孩子的投射。如果分析师能够修正这些投射,给与它们意义和真实感,然后患者就能够再次内摄这些投射,从而加强他的内心世界。w作为正常心理发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就是孩子感到父母是安全可靠的,能够让他进行投射性认同。w如果投射性认同的接受者(父母或治疗师)不能让自己接受来自孩子或患者的投射性认同,就会对

49、对方造成严重的毁灭性的影响。3)投射性认同的分类David Bell的分类 投射性认同Acquisitive获取性投射性认同Attributive归结性投射性认同Evocative唤起性投射性认同No-evocative非唤起性投射性认同Communicative沟通性投射性认同Evacuatory排泄性投射性认同Communicative沟通性投射性认同Evacuatory排泄性投射性认同10象征符号化(symbolization)wKlein认为所有的升华都建立在象征符号化的基础上。w象征符号化出现于婴儿体验到自己和母亲的身体存在冲突之时。w他对母亲(双亲)的力比多和攻击性导致焦虑和内疚,

50、从而转移自己的兴趣到周遭世界,并且赋予周遭世界象征性意义。wKlein,1923wThe role of the school in the libidin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w校园象征着母亲的身体,老师象征着父亲,或部分客体,进入母亲身体的阴茎。儿童的学校活动象征着无意识过程。wKlein认为,除了力比多促进象征过程外,焦虑也是象征符号化过程有力的推动者,但是太多焦虑会让这个过程瘫痪。wHanna Segalw象征形成从偏执-分裂位逐步过渡到抑郁位w象征符号是通过投射性认同形成的,则变成象征等式(symbolic equation)。一部分自我变得和客体认同

51、,结果变成面,象征符号和所象征物完全对等。w象征等式是用来否认分离的。 w在抑郁位中,放弃了客体并且哀悼客体的丧失,在内心中建立起象征。内在客体开始代替外在客体,但是两者不是对等的。w象征符号是用来克服及接受丧失的。健全的象征化过程只有在修通了抑郁位,并且区分外在和内在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接受父亲存在的现实性以及俄狄浦斯期的夫妻是重要的前提。儿童对夫妻以及夫妻联系的攻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功能。w对父母(夫妻)的仇恨转化为对思维的仇恨。w这也会转变为在治疗中对分析师反思姿态的仇恨。11心灵模型的转变w心理地形学客体关系w客体关系研究了在心理地形形成过程中最早期的变化。w尤其是超

52、我的形成。w客体最早经过投射-内摄的过程逐步塑造和丰富自我,超我。w自我最早就通过是用分裂和投射性认同来组织客体和客体经验,从而建构起比较丰富的心理地形。wBion进一步研究了自我建构心理地形的过程。w指出婴儿把元素(早期感觉)投射进入母亲,母亲对这些元素进行化,转变为元素(感受、思考、幻想的基础元素),然后这个元素化的过程被婴儿内化,在婴儿的内心形成容器-内容物联结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心理装置(mental apparatus).w压抑(repression)是一个联系屏障(contact barrier),在这个屏障中在进行持续的元素化的过程。进行象征符号化过程以便让原始元素为自我所用。wMoney-Kyrle80岁生日感言w找Freud做分析时,相信心理障碍来自于对于力比多的压抑。w找Klein做分析师,相信心理障碍来自于破坏冲动和力比多之间的冲突;w现在,心理障碍来自于病理性投射性认同造成的错误的知觉(misperception)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