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342413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4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全国说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 一 课 时 )教案及设计说明授课教师: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李大伟教材: 2000 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8 节二四年十一月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参赛材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数学科李大伟使用教材 :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第8 节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 :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2、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数学课程标准 又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理念,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1. 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数学活动离不开对问题进行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及有关知识是进行这些转化的逻辑基础,它们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 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

3、学概念之一, 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只有掌握了充分、 必要条件的知识 , 并灵活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判断,才可以说是建立起了保证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完整的逻辑结构. 为了提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 教材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把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因为我所教的学生是省一级学校的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同时为了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在比较、识别中把握三个概念的内涵,教学中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处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完成三个定义的学习以及初步运

4、用, 第二课时进行应用训练学习. 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 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仍不够丰富, 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仍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不可拔高要求 , 追求一步到位 , 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 , 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以及充要条件的概念;基本掌握判断充要关系的方法与步骤 . 过程与方法:从实例探究中感知概念;从原命题及逆否命题的对比分析中形成概念;从发散练习题的构造中理解概念;从集合的角度深化概念.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5、 - - - - -第 2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间逻辑关系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学生情况我授课的学生是省一级学校实验班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4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本身是重点.由于这些概念较抽象,与学生的原有思维习惯又有差异. 因此 ,对三个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重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初步判断给定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难点: 在pq中,q是p的必要条件的理解

6、; 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在判断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时,条件p的确定 .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师生互动探究、逆向思维探究等2. 教学手段由于这是充要条件的概念起始课, 文字信息量较普通的数学课要大, 因此用软件自制了课件 , 以简化教师板书工作,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 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努力提高单位教学效益. 教学流程说明: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活动;四、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理解概念深化概念感知概念小结作业师生互动探究形成概念逆向思维探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7、- - - - - -第 3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一、感知概念 判断下列“若p则q” 形式命题的真假,并研究其逆命题的真假 . p: 小明是广州人,q: 小明是中国人;p:5x,q:0x;p:22xy,q:xy;p:ABA,q:AB;p:ab,q:22a b;原命题逆命题真假真假假真真真假假 写出的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 答: “qp若则” 即:小明不是中国人则小明就不是广州人 . 真命题 . (可以根据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等价判断). 感知概念、引出课题问题:能否改变 中的条件p,使原命题仍是真命题?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应该具备某种关系, 那么这

8、种关系又是什么呢? 这是本节课要讨论的中心问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上 课 时 教师 首先 给出问题, 之后给学 生时 间思考.学生根据已 经学 过的知 识很 容易回答. 学 生 会 想到改成“我是福 州 人 ” 等等.但不能改成“我是纽约人” . 电脑显示题目和表格. 从具体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2 两组问题在这里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找准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生长点,为后面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定义的学习做准备 . 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应该具备某种关系,为下面探究活动提出了问题,并引出课题二、形成概念师生互动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让

9、学生阅读教材34 页第一段,用“”和“”符号表示上述题组1 中的原命题与逆命题 . 学生完成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符号的含义,为引出定义奠定知识答: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基础.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 点评学生活动,引出定义命题、中, “pq” ,即只要有条件p就一定能

10、“充分”保证结论q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 充分条件,在、中“pq”则p不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同时,对于命题,根据逆否命题 “qp” 我们知道, 即如果没有q成立,就一定没有p成立,q成立是p成立“必须要有”的条件,我们把q叫p的必要条件 .定义:如果pq,那么p是q成立的 充分条件 ,同时,q是p成立的必要条件 . 尝试初步运用探究问题: 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应该有pq还是qp?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结论 :p可能是q的充分条件,也可能是必要条件 . 因此要判断能否有pq或qp. 再回到前面的题组1. 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 判断q是p的什么条件 .答:、pq且qp,则p

11、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非充分条件;pq,qp,则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q是p的充分非必要条件;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p是的充要条件;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q也是p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师 生 共 同探 究 充 分 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使学生 认 识 到 条件 和 结 论 是相对的 . 探 究 的 结果:学生给出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学 生 讨 论问题的结果 . 由 学 生 解决,解决的同时 又 会 发 现新的知识点,在 学 习 前 面知 识 的 基 础上,学生完全电脑显示问题电脑显示题组1 . 通过研究原命题得出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 水

12、 平 上 “ 充分 ” 这 个 感 性化的词汇,通过研究逆否命题 , 理 解q是p成 立 的 “ 必须 要 有 ” 的 条件,这就使充分、必要条件概念的引入顺理成章,水到渠 成, 帮 助 突破难点 1.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明确如何判断充要条件关系 ,帮 助 学 生突破难点 2. 当学生的视线再回到题组1 时,他们的认识已螺旋式上升,到达新的境界,题组1 既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在具体问题中如何判断充要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

13、可 以 自 己 得出 充 要 条 件的定义 . 系,同时归纳出 充 分 非 必要、必要非充分 及 充 要 条件.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定义: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 , 同时p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简称充要条件 . 显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记作: “pq”. 归纳总结:通过上面问题, 我们发现命题 “若p则q”例 1:例 2:图 1 中开关 A 闭合是灯泡 B 亮的什么条件?(充分非必要条件)学 生 给 出定义,教

14、师板书. 学生总结,之后填表 . 由 学 生 完成,在学生讲解 的 过 程 中教 师 引 导 学生 总 结 出 判断步骤 . 电脑显示表格电脑显示题目由学生在实例中发现,并自己给出充要条件的定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充要关系 . 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问题,同时归纳判断充要关系的方法与步骤,并强化判断时先要确定谁是条件p,促 进 学 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3. 同 时 例 1也作为课内的操作评价,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现状,以便调整教学节奏 . 通过简单模A B A 是 B 的什么条件B是 A的什么条件两个角

15、相等两个角是对顶角ababxAxB且xAB0ab0am是4 的倍数m是6的倍数判别步骤: )认清条件和结论 . )考察是否有pq和qp即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 图 1 A C C B 原命题逆命题p是q的(真) (假) 充分非必要条件(假) (真) 必要非充分条件(真) (真) 充要条件(假) (假)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qpqpqpqqpqpqpqp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学 生 思 考解决. 电脑显示电路图 1. 型 ,将 抽 象 的

16、充分条件概念具体化 . 三、 理解概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逆向思维探究活动发散练习 1:请同学们参照例2 设计两组电路图,满足开关 A 闭合分别是灯泡亮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 . 以下是参考设计,其他情况课堂灵活处理 . 图 2:必要非充分条件;图3:充要条件;练习 2:举出生活中或数学知识中符合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关系的实例. 由 学 生 分小 组 讨 论 解决,学生可能做 出 的 电 路图 可 能 有 多种情况,请学生 来 讲 解

17、 自己的设计 . 保 证 学 生有 充 足 的 时间讨论研究 . 可用投影显示学生设计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动手 设 计 电 路图, 以及构造实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并运用定义,同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路,并适时的提示和指导,使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交流、思辨,深入理解概念. 四、深化概念探究问题:如果p表示某元素 x属于集合 P,q表示该元素属于集合Q ,如何用集合间的关系理解“pq”的含义?结论: “pq” 即:xPxQ,则PQ, 用图形可以表示为:或 “pq” 即xPxQ且x Qx P,则PQ,用图形可以表示为:;学 生 讨 论

18、之后,教师总结点评 . 电脑显示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充分、必要、充要 条 件 的 概念,再从集合角度对这三个概 念 加 以 分析,则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其中Q P P、Q P、Q A C B 图 2 A B 图 3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的内涵 . 例 3: 1x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B ) A. 0x或1x; B. 3x; C. 1x或1x; D. 0x; 分析:解决的关键首先是确定谁是定义中的条件p,再用集合的

19、观点画数轴解决.学 生 讨 论解决,教师适当点评 . 电脑显示题目例 3 强化认清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其次使学生学习用集合的思想进行判断,更直观、快捷 . 五、小结、作业 小结掌握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概念;判断条件和结论的充要关系时应注意:)认清条件和结论 ; )考察是否有pq或qp.即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 . 作业 教材 P36习题 1.81、2、3 已知是的充要条件 ,s是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的充分条件,试确定与的关系教师引导,师 生 共 同 总结. 教师给出 . 电脑显示电脑显示题目小结的重点是强化三个概念,以及在问题解决中推理判 断的 方 法 .通过小结,融合知识,深化理解. 作业以落

20、实教材习题为主, 强化基础,巩固目标,题是连锁关系的 命题 ,目 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师导拨与学生活动教学用具是提高学生解决 问 题 的 能力. 五、板书设计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定义二、例题与练习三、用集合间的关系理解定义内涵整个板书由三板块组成,这样设计是为了展示重点与难点,层次与结构,同时体现美观,挖掘启发思维的功能.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采用“ 观察法 ”及“ 操作性评价 ”. “观察法”是在授课过程中努力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

21、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钻研精神. “操作评价”强调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达成度和操作技能的点评,我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保持同学生的正面对话与互动,用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实践,并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和信度,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七、教案说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3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1.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了教材安排的授课顺序,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 . 我认真研究之后, 针对学生特点,

22、 整合为第一课时完成定义的学习以及初步运用,第二课时进行拓展应用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好和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 2.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教学中先从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判断入手,通过实例让学生亲身感知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增强对定义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把定义运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使学生获得认识的飞跃,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又由理性到感性的交替提升,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完成思维的构建,体现认知规律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