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7337434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21 游褒禅山记教案 (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1 、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1、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 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 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1 页2 / 21 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现在江西临川 人。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 (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

4、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1 页3 / 21 (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 现在江苏南京 ,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

5、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褒 b o 禅山华 hu山庐冢zh ng)有穴xu)窈 y o)然怠d i )咎ji )好游h o)仆p)碑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五、掌握文言语法知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1. 文中的词类活用词: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问其深,则其好游

6、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 a- v.走到尽头。则其至又加少矣。 v-n. 到达的人。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v-n. 见到的景象。常在于险远。 a n. 险阻僻远的地方。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流传的文字。名: n 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练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1 页5 / 21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

7、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父利

8、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1 页6 / 21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

9、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3. 补充解释偏义复词:庐冢。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 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1 页7 / 2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策之不以其道 方

10、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名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1 页8 / 21 名义。例: D。命名

11、。例: A、B、C。著名。例:有仙则名。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求 :寻找。例: B。请求。例:D。探究。例:A。索取、要。例:C。 舍 :房屋。例:屋舍俨然。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同“捨” 读),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4. 疑难句释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 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

12、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1 页9 / 21 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

13、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 “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

14、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1 页10 / 21 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

15、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5. 归纳“其”的用法。教法: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 代词。那 代词。这 代词。它 前“其”:代词。它 代“穴”)。后“其”:代词。那些 前“其”:代词。它 代词。自己 代词。他们 语气助词。难道 既其出助词,无义。(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 谬其传代词,它 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六布置作业:完成下列语言现象练习: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6、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2. 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 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此余之所得也 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 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17、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1 页12 / 21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 其孰能讥之乎(7 此余之所得也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第二课时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18、-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1 页13 / 21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第 1 段巩固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

19、读音上的错误。)思路分析:此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第 2 段则全是记游。 巩固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

20、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1 页14 / 21 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思路分析:此段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简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21、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第 3 段巩固翻译: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

22、、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1 页15 / 21 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思路分析:集中抒

23、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

24、“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第 4 段巩固翻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1 页16 / 21 思路分析:与第1 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

25、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第 5 段巩固翻译: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思路分析: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

26、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二、在把握了作者上述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课文、尽量当堂背诵。 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文言文背诵能力,即在理解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第三课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1 页17 / 21 一、疑难问题探究: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讨论后明确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

27、,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

28、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2. 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讨论后明确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

29、1 页18 / 21 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30、3.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4. 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1、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1 页19 / 21 “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5.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

32、因是什么?“随之”。)二、鉴赏艺术特色: 1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

33、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1 页20 / 21 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简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简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简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

34、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三、作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1 页21 / 21 1.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2. 自读苏轼的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