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731637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6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八年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审 核 人使用人总 编 号45 46 班级学生姓名组别使用时间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型新授课课时2 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文言知识。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翻译和文中讲的道理的理解。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导语大家都熟悉 “ 卧薪尝胆 ” 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

2、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多媒体显示:(1)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加点词重读 )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四、1第一板块:文言知识(1) 读准下面的字。畎亩傅

3、说胶鬲行拂(2) 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预习独学对学群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所以动心忍性(3) 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而后作()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而 死 于 安 乐 也()征于色()生于忧患()发:发于畎亩()发于声()五、填空,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4、,发于声,而后喻()。六、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合作探究分工展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达标检测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 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八、“ 于” 字用法

5、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C. 死于安乐D. 衡于虑九、 加点词不用 “ 使 ” 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 苦其心志B. 劳其筋骨C. 动心忍性D. 生于忧患十、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十一、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十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十三、 文章第一、二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十四、第三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论述了什么内容?十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精选

6、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十六、本文的多种论证方法是如何随文章层层深入的?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

7、安乐”一句。3、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质疑自测小结师生小结课后提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343 初中八年语文导学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主备人赵东侠审 核 人王海风使用人总 编 号47 48 班级学生姓名组别使用时间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课时2

8、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以 “ 论战 ” 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导语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相邻。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被杀,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

9、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齐桓公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公元前684 年春,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本 二、给下列加横字注音。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三、解释加点的词语小大之狱()小信未孚()公将鼓之()望其旗靡()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再而衰()既克()可以一战( ) 彼竭我盈()弗敢专也()忠之属也() ()预习独学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分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10、- - - - -第 5 页,共 22 页展示交流精讲点拨遂逐齐师( ) 神弗福也()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四、 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彼竭我盈,故克之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6、何以战?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小信未弗,神弗福也。五、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六、 课文共分三

11、段。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 )展示质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达标检测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 )七、古今异义。1、可以古:今:2、牺牲古:今:3、狱古:今:4、鄙古:今:1、本文选自,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相传是末年所写。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2、在战斗的过程中,鲁庄公的“鄙”体现什么事上?3、追击开始的时机是?4、曹刿认为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5、 “望其旗靡”是如何被发现的?6、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

12、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自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其他的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小结归纳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 论战”

13、 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 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第 1 段) 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 3 段) ,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师生小结课后提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初中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赵东侠审 核 人王海风使用人总 编 号49 班级学生姓名组别使用时间课题干将莫邪课型新授课课时1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2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

14、:寄托人民的美好愿望。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文章主题。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达标检测同学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荆轲作为侠义英雄一直为人们赞颂,你们以为古人崇尚的侠客精神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干将莫邪记述的就是侠义英雄复仇的故事。1填空。干将莫邪选自,作者,(朝代)人。 本文通过写的故事,表现了。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王大怒,使相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客以剑拟王()()王头复堕汤中()()欲杀之()()使相之()()剑在其背()()比后壮()()王如其言()()头踔出汤中()()踬目()()客以剑拟王(

15、)()3分析赤、客、和楚王的人物形象。(学生速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赤为报父仇,至死不渝 不惜生命原文提示: A. 儿曰: “ 幸甚! ” 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预习独学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分工展示质疑自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 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B.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 客见义勇为,英勇无畏 重承诺,轻生死原文提示: A. 客曰: “ 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仇。”B. 客曰:“ 此乃勇士头也,当与汤镬煮之。”

16、C. 客曰: “ 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也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楚王 心胸狭窄,残忍暴虐A. 楚王:王怒,欲杀之。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B.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4、课文分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成宝剑,干将反招杀身之祸;干将临死遗嘱尚未出世的儿子为他报仇。第二、三自然段交代故事的发展: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寻得父亲的宝剑,昼夜不忘为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躲进山中,遇到愿替他报仇的侠客,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宝剑交给侠

17、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结局:侠客不负重托,多方设计,豁出性命杀死楚王。小结师生小结课后提升根据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白话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初中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赵东侠审 核 人王海风使用人总 编 号50 班级学生姓名组别使用时间课题劳山道士课型新授课课时1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2 页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教学重点1、从故事中领悟,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教学难点领悟其

18、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达标检测一、导入同学们,听说过“穿墙术”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去,看一段与“穿墙术”有关的故事。二、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蒲松龄( 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

19、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让我们先睹为快,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吧。四、正字音。1、负笈往游()2、有观宇()3、王俱与 稽首()4、使随众采 樵() 5、分 赉 诸徒()6、竞饮先 釂()7、惟恐 樽尽()8、 而往复 挹注 () 9、 乃以 箸掷 月中()()10、翩翩作 霓裳 舞() ()11、王窃 忻慕()12、未 谙此苦()13、自 诩遇仙()14、妻 揶揄 之() ()15、 蓦然而 踣 ()() 16、 勿逡巡 ()预习独学对学群学合作探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2 页五、

20、解释下列加点字。1、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2、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3、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4、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 ()六、 、快速阅读,理清脉络1哪几段写他山中的学法经历?点拨: (3 到 12 段)2山中学法时有两天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儿,说说。(相机小结、板书)看师演法( 4 到 8 段)缠师授法( 9 到 12 段)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给1 到 2 自然段取个小标题吗 ? 板书:拜师求法4王七学法,结果如何,试根据13 自然段内容写小标题。板书:演法失败七、用几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内容

21、:道理:分工展示质疑自测小结师生小结课后提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初中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赵东侠审 核 人王海风使用人总 编 号51 52 53 班级学生姓名组别使用时间课题30、诗词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3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2 页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教学重点背诵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达标检测观刈麦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 刈” 是“ 割” 的意思。白居

22、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二、简介作者:白居易 (公元 772 年846 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三、 (1)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及其。“”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 头 就 流 露 出 了 作 者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一派丰收景象,大画

23、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的收麦情景。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四、为什么他们 “ 不知热 ” ?并且还 “ 惜” 夏日长?预习独学对学群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2 页五、观刈麦的主题?赤壁一、导入新课: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军百万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

24、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争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二、分析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 赤壁的主题?过零丁洋一、导入:作者简介:文天祥( 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合作探究分工展示质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2 页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25、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二、思考探究:(1)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3)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三、 过零丁洋的主题?己亥杂诗一、导入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作者愤然自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26、-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2 页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二、1、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两句诗。2、诗的后两句中诗人以自喻,表达了诗人之情。让人联想到刘禹锡的两句诗。3、 己亥杂诗 中与“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表达相近意境的诗句是?三、 己亥杂诗的主题?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元曲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元曲主要指杂居和散曲。本文是一首小令。二、分析。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2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

27、层次。(1)写景部分:(句)介绍潼关的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 “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2)抒情部分:(句)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2 页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3)议论部分:(句) :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

2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三、赏析题。1、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2、表现诗的主题的句子?四、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题?小结师生小结课后提升朗读并背诵课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初中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审 核 人使用人总 编 号54 55 班级学生姓名组别使用时间课题作文课型新授课课时2 教学目标一、写作内容:改写曹刿论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2 页二、写作目的通过改写训练, 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高学生记叙事件、刻画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准确

29、理解原作,合理想象细节,创造性地变换文体和表达方式,生动地记叙事件、描写人物。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原作, 合理想象细节, 创造性地变换文体和表达方式,生动地记叙事件、描写人物。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达标检测一、 过程建议1改写前,教师要明确改写要求,即改变文体和表达方式,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添加细节,生动地刻画人物,叙述事件,使故事更吸引人。2 曹刿论战关键在“论” ,前面虽然也有战争经过的叙述,但比较简略,是为后面的议论服务的。 改写,就是要把前面的叙述具体化、 形象化,要描绘场面, 想象细节,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甚至心理进行必

30、要的、生动地描绘,使故事更加生动。3改写要重视原作,故事的框架和人物应基本与原文一致。同时要展开合理想象,添加生动的细节,要尽可能符合故事发生的年代的时代背景,避免出现关公战秦琼的笑话。4注意合理安排详略。突出曹刿的机智。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 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31、。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 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 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预习独学对学群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2 页别阐述。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

32、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 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 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 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 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5.改手法,主要指改

33、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片断一战国时期,齐鲁诸侯争权夺势,齐国以强凌弱,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向鲁国发起进攻。 (话外音)(乐声响起。打出字幕,演员、导演等)森森宫门内,鲁庄公正焦急不安地踱来踱去。这时,一人飞奔上前,道: “禀大王,宫外曹刿求见。 ” “不见。 ”庄公头也不抬,匆匆挥了挥手。“他是为战争而来的。 ” “快快有请。”庄公急忙转身,向宫外望去。曹刿快步走进去,(远镜头)他步伐坚定,面色严肃。庄公满意地笑了, (近镜头)匆匆迎上。亲切地说: “咱们里

34、面谈。”曹刿抬手: “大王请。”宫内,两人密谈。外景。马蹄声碎。人流滚滚直向长勺。突然,马蹄声戛然而止,人马停立于长勺一片宽阔的平野上。原来就为数不多的鲁军更是显得寥寥无几,庄公与曹刿一同站在最前的一辆战车上。远方是一块略微突起的小山丘,广阔的平野别无他人。鲁军知道,那块小山丘后是令他们心惊胆战的敌军。那儿显得格外阴森恐怖。风从那儿刮过,带来的不只是砂石,也似乎带来了丝丝缕缕的硝烟味。合作探究分工展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2 页片断二五彩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迎接的百姓堵住了鲁国城门。海边,澎湃的浪花拍打着

35、峭壁。郊野,闪烁的寒星点缀着长空。一切都似乎特意安排过,一切都似乎为此刻蓄势良久。长龙似的火把缓缓挪动着, 高头大马上鲁庄公满面春色。 苍老的脸上一条条皱纹似乎也满载着喜悦,丝毫没有疲惫之意, 丝毫没有往日颓唐的神态。在他身旁,一位高大魁梧、威风凛凛的青年男子则一脸冷静,一脸沉着,他一声不吭地眺望着远方的山河。他想,祖国的江山终于有欢声笑语,终于镀上了胜利的光辉。就要进城门了, 拥挤的人群立即让出了一条笔直的通道,喧哗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议论。 月光泻下,照亮了前方望不到头的路,洒在年轻人的脸上,他显得很平静。突然,他掉转马头,快马加鞭地向远方奔去,千千万万的视线锁定在那远去的背影上。一位鲁

36、庄公身边的御前侍卫企图把他追回,被鲁庄公阻止道: “由他去吧,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啊,像他这样爱国爱民而又学富五车的人少啊!”这位年轻人便是曹刿,他飞快地奔驰着,似风、似电,道旁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风驰电掣般地向后飞奔。他闭上肯, 那场大快人心的战斗又浮现在眼前。片断三鲁国的都城显得与往常一样, 街市上的买卖吆喝声已变成了战前的议论声,人们的脚步也更快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紧张。鲁国的宫廷里,一个个臣子纷纷接诏进殿, 也不敢像平时那样移官府步了,似乎有一场大战争要开始了。鲁国都城的城门守卫森严。 齐国军队的马蹄声似乎越来越近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硝烟和鼓声中。鲁庄公来回地踱着方步,他双眉紧蹙,

37、忧心忡忡:(画外音)眼下齐军已兵临城下,大兵压境,志在必得,我区区几万军队,如何能抵挡?看来一场浩劫在所难免了只见一中年男子,着一身白衣,从容走进来。庄公见此人剑眉高耸,目光炯炯,风度翩翩,暗自赞叹道:好气魄!夕阳,秃鹰,风沙。当风烟散尽时,一串震天的鼓声打破了残酷的宁静。质疑自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2 页齐军冲进来,像海潮一般,数不清的人影,听不清的喊杀声。鲁庄公的眼中弥漫着杀气,他紧握鼓槌,走向战鼓。两军对峙,皆虎视眈眈。“咚咚”齐军擂起战鼓。鲁庄公正欲下令,却被曹刿阻止了。鲁国将士们见统帅不擂鼓,都

38、感到纳闷,不明白为什么。齐军见好久没动静,便擂起了第二遍鼓。鲁庄公又欲击鼓,曹刿目光炯炯地望着前方,镇定地说:“慢。 ”鲁军正欲攻杀, 又被阻止了。怎么了?鲁国将士似乎忍不住了,手中的兵器微微抖动,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就等一声令下好让他们杀个痛快。齐军敲响了第三遍鼓,鼓声已没有先前那么洪亮。“咚咚咚!”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来了, “杀”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齐军扑去。 齐军先头部队一下子被鲁军冲乱了阵脚。鲁军好似一支支锐利的长矛刺向敌人。 齐军抵挡不住, 接连败退。鲁军越战越勇。齐国后备部队见鲁军如此神勇纷纷逃跑,顿时乱作一团。齐军仓皇而逃。曹刿仔细看了看阵势,喊道: “追! ”鲁军将士

39、乘胜追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小结师生小结课后提升课后作业教学反思27 课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2 页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 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 齐人三鼓 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C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