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731396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精品说课第六单元29、 满井游记说课稿满井游记 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 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 ,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 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

2、自身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 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

3、,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 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附简案)【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6、理清

4、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7、点出文章重点在于第二段之写景部分,为第二课时作铺垫8、结课并布置改写第二段作业;第二课时,介绍四步赏景法,让学生通过作品领会写景文章的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将满井游记的字面意思及文章思路理了一遍。很明显,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作者在早春二月时出城游玩,看到了满井的满园春色。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而满井游记可算是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描写满井春光的第2段更是写景妙笔。2、上节课, 我布置给大家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将第2 段的写景部分改写为现代文。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业情况。教师

5、小结: 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是将第 2 段直接翻译出来,虽然严格忠于原文,但是少了一点的灵气,请注意,我的题目是“改写” ,而不是“翻译” ,而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将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满井春光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分生动(。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3、联系写作问题:说到写景的文章,大家现在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愿意写这类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名师

6、精编精品说课章,觉得有点难度,不知道该如何将死的景物写活。要写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从欣赏同类文章开始,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满井游记的第2 段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赏析一篇写景文章。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2 段,同时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北京东北郊的满井,在早春二月时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听的时候, 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呆会请一些同学告诉大家, 你们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学生自由描述脑海中呈现的满井春光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通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

7、觉得脑海中的满井比起课本上的更加立体了呢,所以在赏析写景文章的时候,注意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使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先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个步骤的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画面是死的,如何使死的画面动起来呢(学生也许会提到景物的活动,可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到画面中的人和动物)教师小结: 有时候, 仅仅投影式的再现画面还不足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丰韵神采,难以显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 我们还要善于动化画面, 让作品的静态化成为连续活动的镜头,并且要力求读出镜头中的声音与色彩,只有这样,景物才会生动起来,才会充满了灵气,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

8、情趣。师生共同赏析满井游记的第2 段中的早春郊游图。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 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请大家找找,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比喻,作者在写水和山时分别用了一个比喻句,说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说山是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我们在赏析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文中所用的修辞,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三个步骤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

9、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便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获得深刻的印象。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三、课堂练习:请大家翻开上册课本,也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请看湖心亭看雪,在上个学期我们只是简单地赏析过这课,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现在就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重新解读 湖心亭看雪 ,迅速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意境,呆会请一些同学说说他们的所见所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再次

10、重温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学的赏景方法赏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们的印象。)四、课堂总结。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五、布置作业附第一课时:附第二课时板书城中余寒四步赏景法总:满井全景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满井春色分:水山柳麦人鸟鱼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结束全文: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30 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

11、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 )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

12、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 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饮酒 的说课稿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 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

13、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

14、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 年(417 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 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

15、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悠然见南山” 的“见”有的版本作 “望” ,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如何理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

16、的特色。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小结: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

17、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 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 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四

18、、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默写饮酒。行路难 的说课稿一、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 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 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二、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 抒情诵读。 ?新课标 ? 提出: 7-9 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

19、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2 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 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 ,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2 语文学习

20、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 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 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 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 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

21、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四、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1 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 既联系了旧知, 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 倾听作品,创设情境。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

22、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 文章的 flash 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3 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 ?,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未能下载完,下面接的是教案。五、自读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

23、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 (其一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

24、,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 ,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六、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默写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首诗被编辑在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第20 课诗五首中。写于公元761 年。两年前(759 年) ,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 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 年的

25、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 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

26、计了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鉴赏能力,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感目标: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三、教学方法、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 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

27、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四、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 、学习重点:让学生共同商定,体现“以学定教”。教师提示: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你们认为学诗歌重点应该学什么?在此基础

28、上,归纳成两点。(做成图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三) 、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师范读: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容易把学生的情感唤起,以便快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找生读,其他同学找优缺点后再读, 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做成图片) 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忧国忧民夜雨湿屋。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四个环节。(四)合作探究: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做成图片)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老师要

29、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 () 、第一节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 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 “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 “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

30、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 “叹息”的含义是什么?、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朗读体会语言的美。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 “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死亦足”要读得

31、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五)、总结迁移: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 人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2、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今天, 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做成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六、质疑解难: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七、结束语: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忧国忧民夜雨湿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课文。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

33、节奏、韵律,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 很具有代表性, 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 20XX 年上海中考必考课目之一。(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感目标: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3、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二、说学生,本人同时担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提高班为主,兼顾平行班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平行班的要求相对要低

34、很多。而对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三、说教法和学法1、本人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 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 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 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

35、诗的写作技巧。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 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 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四、说教学过程(一) 、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 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二) 、学生思考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三) 、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

36、有系统性了。(四) 、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五) 、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的特点和方法。 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1、理解作者“写什么” (用 7 个字来概括)2、要懂得“怎么写” “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1、 抓住诗歌的线索

37、。 (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2、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3、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 “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 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

38、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 ,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 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

39、,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六) 、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七) 、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八) 、作业1、 默写诗歌 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 字左右的散文。五、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景)别(情)飞 雪 欲别的离愁暮 雪 饯别的盛情雪 满 临别的依恋雪 上 别后的回味己亥杂诗教案一、自读 己亥杂诗 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40、: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 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 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名师精编精品说课二、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