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29645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赤壁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4. 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导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知识链接】1. 作家作品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

2、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2. 背景介

3、绍 :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 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一、基础知识(一)注音(1)壬戌 () (2)举酒 属()客(3)少()焉( 4)愀()然(5)舳舻 () ( 6)酾()酒(7)横 槊()(8)嫠()妇(

4、9)渔 樵 () ( 10)江 渚()(11)匏()樽(12)蜉蝣 ()(13 )扁 ()舟(14)扣 舷 ()(15 )狼 藉()(16)枕 藉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7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18 )冯()虚御风(19 )桂 棹()(20 )歌 窈窕 () 之章(21)倚歌而 和()之( 22)山川相 缪 ()(二)归纳文言文知识点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浩浩乎如 冯虚御风()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 2 、古今异义白露 横江古义:今义:凌万顷之 茫然 :古义:今义

5、:徘徊于 斗牛 之间:古义:今义:3.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5) 何为其然也 ? (宾语前置)( 6) 而今安在哉 ? (宾语前置)( 7)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2)下 江陵 , 顺流而东也()(3)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4)侣鱼虾而 友麋鹿()(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二、文本探究1. 第一段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描画了什么样的景色?写景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

6、水珠辉映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徘徊”有流连之意,表现出月亮停留不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眼前的空明皎洁,为下文写美景张本,更好的表达了心中的“乐”的感受(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 作者歌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美人”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词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学习必备欢迎

7、下载伤情绪。4. 第二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夸张的手法使箫声之悲尽显。5. 第三段“客”是如何阐发悲伤的情怀的?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借曹操的典故来表达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6. 针对“客”的悲情,作者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朗读)明确:以

8、“水”“月”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两方面,无须“羡长江之无穷” 、 “抱明月而长终”;从“取”与“取”角度说明“物各有主”,丢开个人愁怀,尽情享受“清风” “明月”就行。三、文章结构写景清风明月交织景色露珠水珠辉映乐感受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主: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抒情客:吹箫和之,其声悲凉悲主:愀然变色,正襟危坐客:感慨人生,情绪悲观议论主:丢开愁怀,豁达开朗喜客:转悲为喜,畅饮酣睡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

9、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女王。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注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

10、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冯(p ng)夷:水神。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A. 顾安所得酒乎道士顾笑,予亦惊寤B履巉岩,披蒙茸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D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

11、每月的十五日。B顾而乐之。顾:但,不过。C归而谋诸妇。诸:之于。D畴昔之夜。畴昔:从前,过去。这里指昨天。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归而谋诸妇侣鱼虾而友麋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B凛乎其不可留也洋洋乎与造物者游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醉则更相枕以卧D予亦悄然而悲揉使之然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是岁十月之望以待子不时之需B归而谋诸妇揖予而言曰C顾安所得酒乎凛乎其不可留也D以待子不时之需举匏樽以相属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

12、,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A)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时夜将来,四顾寂寥曾明月之几何山鸣谷应,风起云涌A. B C.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衬托苏轼悲伤心情的一组是(B)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赤壁之游乐乎 ? 呜呼 !噫嘻!我知之矣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B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

13、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他的悲伤的心情。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快的心情。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此良夜何?翻译:怎样度过像这样美好的夜晚?(2)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翻译: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3)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翻译: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