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7255031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 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底层社会研究第五讲:底层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1阶层认同基于阶层意识,社会层级结构中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以及自身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不仅包括经济资源,还包括声望权力等方面。结构性的意识和群体认同感情,表现为群体的阶层意识2社会成员在对社会分层感知的基础上,按照某些标准对自身进行社会经济地位认定,把自我划分到阶层体系的某一阶层之中。阶层认同的前提是感知到社会群体的差异性阶层认同的结果是形成群体聚集性3客观地位的影响职业,收入,生活方式,教育水平,身份归属等静态结构阶层间社会流动和生活机遇的相对变化阶层是否存在“相对剥夺”动态结构4社会流动的起源索罗金的观点李普塞特和本迪克斯的观点5布劳与

2、邓肯的观点职业地位作为核心指标,父亲的职业,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本人的受教育程度,本人的初次职业和本人的现有职业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将越来越取决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6特纳的观点:社会成员的地位实现过程,其一是社会成员拥有流动机会与抱负的结构性过程,其二是社会成员的地位实现过程7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始于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强关系新结构主义崛起8跨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吉登斯的流动形态说魏昂德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分析倪志伟等人对结构转型的研究9国内的研究状况始于1988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调查主要有三类:社会流动的综合性研究影响社会流动的各要素分析以及社会流动机制分析针对特定职业群体的调查研究10国内

3、对社会流动的一些看法从被动服从型和消极控制型,单项型,走向主动选择型,积极吸引型和双向型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代际的阶层继承性在增强,资源向上集聚,社会流动存在制度障碍。11影响社会流动的要素制度性安排代际传承教育资本政治资本也可以分为制度因素,社会组织,个人自身因素三大类12个人要素?严善平,马和民等学者的研究教育和政治面貌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影响要素,教育尤其重要底层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与教育继承性的矛盾问题13不同群体的社会流动研究三类要素构成底层群体的核心构成机制:地缘业缘血缘14城市底层群体对社会分层的认知社会群体之间有差异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不平等,财富权力声望等是社会分层的基本标准。单一化

4、或者多元化15底层群体的观点?权力收入教育水平道德水平16底层社会群体的阶层划分特点模糊性特征:难以划定具体的层次数目,只能认识到自身处于较低层次隔离性特征:认识到自身与精英阶层的差距17底层群体的“阶层认同上移”特征主观阶层定位和客观社会位置之间存在不一致群体只偏向于单一的财富标准碍于面子分散在社会各个小角落18“圈子”观念地缘业缘间接认识排斥越轨者“圈子”是影响底层社会认同的关键性要素之一19相对温和型强烈排斥型经济收入的梯度观念职业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或国家法律也成为重要因素职业与人格联系在一起20社会偏见与歧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参照群体,实际存在的或者想象中存在的,可以作为个体判断事物的依

5、据或者作为行为楷模的群体。“被瞧不起”?“自我纾解”?21生活满意度满意度提高让自己变得“宽容”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22影响底层群体认同的要素人口变量客观的社会地位子代的支持23底层群体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子代的教育态度:积极的仇富心理:弹性的,易向消极方面发展交往圈子:布劳的社会交往理论,提出接近性假设,即人们更愿意和处于同一社会位置的人交往。对底层群体而言亦同样如此。24底层群体的社会流动包括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垂直流动还包括向上的流动和下向的流动社会流动还包括了代内的和代际的流动25底层群体职业的“世袭”问题朱力等对城市底层群体的职业“世袭”进行研究后认为,城市底层群体职业世袭率约为37.1%上向流动率约38.1%,下向流动率约21.6%26不过,初次职业和当前职业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当问到未来三年内能否改变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时,39.7%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难,35.2%表示很难27一个关键问题,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渠道有哪些?“知本积累”与“资本积累”前者主要针对子代,后者主要针对父母辈28城市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尴尬状况“形式平等”与“机会偏好”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现实需求性两方面特征29谢谢大家!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