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252181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现代科技在身边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现代科技在身边教学设计张利丽【内容标准】三 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三 4.4 了解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感受科技创新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项目由“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 和 “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这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科技入手,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新变化,认识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物质文明、科技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 层层递进, 揭示了科技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领略现

2、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都能接触生活中的部分科技产品,享受科技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快乐,这是本课时展开的生活基础和动力。学生虽能体会到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对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 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入手, 进一步深化感受科技对社会影响。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技对生活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初步培养科学的生活态度;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少年。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观察;从材料中感悟;在探究合作中学习、分享知识与能力: 了解现代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

3、新变化,认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初步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新变化;科技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教师出示电脑的谜语,激发学生兴趣,网络将世界连接在一起。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从而切入课题。二、合作探究:科技与生活1、 找寻科技的身影: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科技有关的生活用品,2

4、、共同探讨;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结合教材P59,合作、交流、探究回答)(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信息收集与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展示自我,尊重他人,共同成长)3、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展,5 年,10 年,20 年,50 年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学生尽情描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想象。4、视频;未来科技生活,展示未来的生活,感受科技对生活的神奇力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向往,热爱。5、科技使梦想变为现实:教师启发:“美好生活怎样来实现?”学生各抒己见。师生达成共识;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去创造,更需要青少年的发明创造,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让科技将梦想变为现实。(生活离不开

5、科技,探究科技对生活的作用,必须从生活入手。通过观察、探讨、想象、视频展现未来的生活, 一步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科技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三、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科技与物质文明教师提问过渡: “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不可同日而语,未来的生活会比现在更方便、 快捷,是什么促使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学生的答案归根结底都可归纳到科技的发展。1、从历史角度分析;由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导出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从现实角度分析:展示发达国家的科技强国计划图片。3、数据天下:我国航天科技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学生能够从数据中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选学习资料

6、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4、举例分析;学生结合我县和曹庄镇经济发展情况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来说明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此环节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在相互交谈、合作学习中初步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科技与精神文明通过对学生上一环节回答的评价过渡:通过你们的回答我发现大家的知识面很广,我很想知道大家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知识的?现在我们来做个小调查。1 现场小调查:你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知识?有何作用和优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展示网络教学图片。3、回顾奥运:鸟巢与水立方

7、的资料和图片(感受科技奥运的神奇魅力)4、回顾世博:展望世博会博物馆5、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烟台实施人工降雨,人类基因组图谱。(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收集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方式学习,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同时认识到科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五、学习榜样,落实行动师生共同归纳: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我国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讲科学,爱科学;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文字资料:我国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榜样的力量:两会工作报告,20XX 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8、,酒后禁驾器的发明。3、展示临沂市科技馆以及蛟龙青少年拓展培训中心的图片资料,4、小小发明家实践作业5、学生朗读一首小诗科技之光在懂得科技的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最终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是本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存在着“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是长大以后的事”的错误认识,因此,设计了“学习榜样,落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行动”的环节。澄清模糊认识,激励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有所发明创造,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六、作业。1、收集材料感受快速发展的现代

9、科技。2、总结本课知识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教学整体设计理念:人的品德修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在实践感悟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而科技源于生活,同样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只能在生活中形成, 学生只有对身边的科技有初步的了解和切实的感受,对科技的神奇和重要性有初步认识,才可能产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自觉接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从而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所以,我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搜集图片,视频资料,设计动画,力求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激发兴趣,

10、激荡情感。同时,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每个环节力求在学生的交流探讨和感受中自然接受新观点,新理论,注重情感体验,还主体地位给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积极营造和谐的, 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最终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一、教学依据:学生面临的问题:(1)学生对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强烈的认知欲。学生对于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已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是远无止境的,有必要通过材料和学生活动,来对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做简单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他们的视野。(2)针对学生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学生生活在科技

11、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虽能体会到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至于科技究竟在哪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更是知之甚少。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通过列举相关材料和数字来做一说明,并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阐释:科技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科技还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要树立学生在科技上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认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后,应让他们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未来的社会靠青少年,未来的科技更是依靠青少年。青少年应该去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未

12、来科技发展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2)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2、能力目标:(1)分析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变化的原因。(2)探究科技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态度。(2)感受科技魅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