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24668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8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导语:把生活中类似的数学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探究出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给大家的植树问题说课稿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

2、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

3、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承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

4、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 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 3 月 12 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

5、问题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 出例如 1:同学们在全长 1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指名读题(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假设路长只有 15 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 25 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画一画,简单验证,发

6、现规律。(填表)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图示A15B20C25D30E发现了:a. 先种 15 米,还是每隔 5 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 段 4 棵)b. 跟上面一样,再种 20 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 段 5 棵)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2 段 3 棵;4 段 5 棵)d.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应用规律,解决问题。a. 问:应用

7、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1005=20 这里的 20 指什么?20 +1=21 为什么还要+1?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刚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稳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

8、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 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想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四、 稳固应用,内化提高根底练习: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学校到 5 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一共种了 26 棵。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

9、,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在学生根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稳固反应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提高练习:1. 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 7 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 2 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 个台阶,一共走了 96 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表达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

10、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表达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拓展:一根木头长 8 米,每 2 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82=4(段)41=3(次)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根底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 8 米,每 2 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开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五、 回忆、反思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

11、你有哪些收获?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人生路上起飞的加油站!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

12、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教具准备:课件 小树 纸板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开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

13、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 3 月 12 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学

14、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根底。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方案在一条 40 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 5 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表达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15、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根底,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

16、导学生发现:方案一:两端都栽方案二:只有一端栽方案三:两端都不栽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8+1=9 8-1=7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究竟 405=8 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 棵树,方案二种了 8 棵树,方案三种了 7 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

17、+1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为了稳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 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置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 1 米、2 米、4 米、5 米、10 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5、总结。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