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567006278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 文限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brGDG

2、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

3、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

4、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材于程雅楠、葛全胜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

5、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相对变化指数看,除了明清,秦汉以后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均有下降。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而北宋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

6、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暖期中的北宋时期,我国华北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对湿润,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干旱的威胁。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人类社会并未因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更大的繁荣。为适应暖期干湿变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变湿的华北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在变干的南方则积极推广占城

7、稻和稻麦连种。这一举措使粮食生产受气候制约的影响渐趋减少,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取材于葛全胜、申敏夏、刘嘉慧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B. 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C.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D. 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2. 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B. 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

8、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C.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D. 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3. 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B. 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C. 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D. 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4. 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B. 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C

9、. 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D. 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然则明辩此说将奈何哉

10、?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

11、天下之人也。”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于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因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感,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

12、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取材于墨子非命)注释: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中:符合。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当执有命者之言 当:面对B 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变C. 说百姓之忧者 说:谈论D. 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 沮:阻止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下以阻百姓之从事 是灭天下之人也B. 故执有命者不仁 而强执此者C. 或以命为有 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D. 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3、)A.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B. 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C 古之圣王发宪出令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D. 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这样的话暴戾言论就自然发生了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奉有命之说的人认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变。B. 墨子主张,肯定成否定某种学说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C. 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D. 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说,会导致赏罚不当、社会混乱。10. 墨子论述“非命”时,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请分别谈谈你对三

14、表的理解,并概括说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马诗二十三首(选四)李贺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十三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注释: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榜:船桨。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11. 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

15、跑起来如踏烟云。B. 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C. 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D. 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12. 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B. 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C. 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D. 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13. 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春光旖旎,佳客临门,杜甫诗兴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2)优美的神话传说常成为诗人灵感的来源,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