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67003889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谢庄、陆厥等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2、(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

3、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

4、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窜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

5、那袅袅不断的余情。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司马光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

6、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类似的富有言外义的诗例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在这样一座古行宫里,几个白头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论着玄宗的往事。诗里用了一个“在”字,说“白头宫女在”,言外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白头宫女”还在这

7、里,好像是那段繁华历史的见证人。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的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反正已经把那种凄凉寂寞的气氛和抚今追昔的情调表现出来了,其他也就不言而喻。前人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不错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表现秋风落叶季节的空阔境界时常使用“木”字。B. “高树”与“高木”虽然仅有一字之别,但是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别。C. 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既表现在言内也寄托在言外,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D. 元稹的行宫

8、读来有无穷意味,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义,读者易于产生联想。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把“木”字用在诗歌中表现秋风叶落的季节后,“木”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B.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C. 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D. 与“木”的暗示性一样,“草”“花”“鸟”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B.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

9、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C.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先秦歌谣击壤歌)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分析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 C 2. B 3. D 4. 文章总体上按照“分-总”的思路渐次展开,逐层深入论述。首先从文学现象入手,分析“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接下来分析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再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木”“树”概念相差不大,但艺术形象相去甚

10、远。全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内在逻辑性强。 5. 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引用论证)进行分析,比如材料二引用司马光对杜甫春望的分析,论述诗歌的言外之义。对比,如材料一第二段对“木叶”“树叶”的对比分析。举例,如材料二以元稹的行宫为例分析诗歌的言外义。借助逻辑推理(理论论证)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比如材料一第二段,逐层分析“木叶”“树叶”的特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读者通过意会就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错,说法绝对,根据“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可知读者通过意会不一定可以达到诗人未直接传达的意向所在。故选C

1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故而我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错,根据“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可知并不是“发现不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即诗歌丰富的暗示性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ABC三首诗歌质朴晓畅,没有丰富的暗示性,读者可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诗歌的内涵,不需要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故皆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

12、展为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诗中具有丰富的暗示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从文学现象入手,分析“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第二段,分析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第三段,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论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四段,总结“木”“树”概念相差不大,但艺术形象相去甚远。由此可见,文章总体上按照“分总”结构渐次展开,思路清晰,逻辑缜密,逐层深入论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引用论证(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比如材料二论述诗歌的言外之义

13、,就引用了司马光对杜甫春望的分析,以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对比论证,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等内容,可知论证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主要就是通过对比分析“木叶”和“树叶”的异同。举例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论证“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就是以元稹的行宫“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为例,进行分析。借助逻辑推理(理论论证),比如材料一第二段,分析诗歌的暗示性,除了对比,同时也借助了逻辑推理,“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逻辑层次清晰,逐层分析“木叶”“树叶”的特征。(二)现代文阅

14、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明月皎皎,芦花如雪,江声澎湃。项羽持剑在江边徘徊。)(幕后传来乌江亭长的喊声):大王,快快上船!这是乌江里唯一的一条船,汉军追来,只能望江兴叹!项羽(似乎没听到乌江亭长的喊叫声):虞啊,我已突出了重围。我纵马驰骋,斩将搴旗,在我的身后,堆满了汉军的尸体。这普天之下,谁能挡住我的剑戟?可我还是成了孤家寡人,一败涂地。我的兵马,我的将士,都像攥在手中的沙土,不知不觉中流失。这失败来得不明不白,苍天,你不公道,你在捉弄我啊,明明是我连战连捷,可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连我的虞,也舍我而去。乌江亭长:大王不必心灰意冷,速速上船吧,小人把您渡过去

15、。江东虽小,但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足可以让您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项羽(动情地):江东,我的父母之邦,埋葬着祖先骸骨的宝地。八年征战,离井背乡。那时栽下的小树,已经长成栋梁了吧?那时咿呀学语的孩童,已经成为少年儿郎了吧?我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已经变成了旷野的白骨,还有你,我的虞,也做了异乡之鬼。乌江亭长: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乡亲们依然敬重您。项羽(悲伤地):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我也没有脸再去见他们了;纵然他们嘴里不议论我,可我的心里又怎能够安静?乌江亭长:大王,快快上船吧,江东父老需要你。没有你,我们就会沦为刘邦的奴隶。项羽(热泪盈眶地):我的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宽容让我感动,更让我无地自容。看来,我是应该重返江东图大业。乌江亭长:大王赶快上船,我已望见了汉军腾起的烟尘。项羽:可我的心里为什么这样空虚?我的虞她昨夜自刎身亡,即便我当上了皇帝,谁来做我的皇后?你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半,砍掉了这一半,我就像断了根的禾苗一样慢慢枯萎!虞啊,你以为一死就能激起我的雄心,我以为你已经激起了我的雄心,但当我面对着这滔滔江水,却感到了空前的心灰意冷。虞,虞啊,你在哪里,难道你真的死了吗?我总觉得昨夜的一切都如梦境。也许,你正躲藏在什么地方等待着我,是在江西是在江东?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