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

上传人:doc****iu 文档编号:566291626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镇主题班专题研讨会交流发言省委将“”作为*年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生动阐释了什么是最大的政治,充分体现了省委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深远的战略谋局。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展现乡镇作为是当前乡镇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深刻领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是党中央结合时代变化与实践变革作出的重要判断,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一是思想上要更加清醒。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新时代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重

2、大原则,在思想和行动上将其摆在最前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旗帜鲜明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二是政治上要更加坚定。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确立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全党的意志、时代的诉求、人民的愿景,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工作,以*实践彰显责任使命。三是行动上要更加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引领性、系统性、探索性的事业。乡镇是中央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民服务的最“前哨”。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在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艰巨挑战面前,决不能犹豫徘徊、等待观望,更不能畏首畏尾、绕道而行,要坚定当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

3、革派、实干家、奋进者,以扎实的行动服从、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二、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丰富内涵省委提出“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和“五个一”的发展调控机制,“大”中求“重”,纲举目张,找准“七寸”,精准发力,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工作的具体部署,为开展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有“统筹兼顾、抓主抓重”的系统思维。如果说“五个以”是整体发展思路,那么“五个一”就是具体实践要求,既是省委战略决策上下贯通的保障,也是充分调动地方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抓手。其中,“明确一个目标定位”排在首要位置。多年来,*省锚定“努力把*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目标,坚持

4、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乡镇的发展中也要用系统观念谋全局,既要吃透“上情”,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把握“下情”,对自身特色、发展基础、区位优势了然于胸,主动融入到全省、全市、全县的“大盘子”中。要坚定不移地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筑就强县工程的新高地、流域治理的新窗口、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二是要有“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争先意识。百年奋斗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内因决定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担当作为。*镇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在于几个优质产业、高精项目,而在于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要进一步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和改革中敢想敢干

5、、敢闯敢试,敢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近年来,*镇突破惯性思维,在废弃矿区上兴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围绕铸造产业引进*家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年全镇税收达*亿元,创历史新高。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摒弃“小进即满”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把铸造产业链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在推动园区持续增产、产业持续增收上再下功夫。三是要有“脚踏实地、干在实处”的务实之风。近年来,乡镇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稳扎稳打,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委明确指出,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具体形式,这是省委立足省情实际、植根实践沃土作出的战略决策。乡镇基

6、层工作更要坚持脚踏实地,充分认识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短板,切不可一意孤行、盲目蛮干。*镇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将围绕打造“循环经济重镇、特色农业强镇、富美宜居新镇”的功能定位,形成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支柱,以特色农业与和美乡村协同发展为动力,实现镇域经济全面提振。四是要有“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开拓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推动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当前在乡镇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经验匮乏等困难,因此,要突破思维局限,以创新的思路、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系统的观念推动工作落到实处、创造示范。如,在共同缔造过程中,要坚决打破过去“双手向上要”的习

7、惯,搭建联农带农富农平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共建共管共享。要创新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现有的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村要素融资、土地银行(土地流转托管)、农业供应链建设、社会化服务、农机资源整合等方面工作,实现以“小”资源变“大”资本。要健全体制机制,特别是要用制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千方百计招引和留住乡土人才,也要将干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融入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以发展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深刻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乡镇考题乡镇党委书记是乡镇基层一线的总指挥,其首要职责就是全力抓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基层的落实落地,尤其是要结合本乡镇自身的比较优

8、势,深悟省、市、县委的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镇工作高质量发展。*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四个必须”的发展思路。一是必须“独出己见”,聚力“高质量”,再造产业升级“新优势”。结合镇域发展现状,在镇域北部利用废弃矿山和工业用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形成年产*万吨铸铁、机加工*万吨、产值过*亿元、税收超亿元的铸造产业聚集区,实现园区体量扩增,打造产业集聚洼地;在中部丘陵地区,大力开展“小田变大田”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万亩蓝莓、万亩油茶、千亩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做强特色农业;在沿湖地区,以湿地生态为基础,坚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

9、展相统筹,依托龙感湖、大源湖沿湖湿地风光和现有水体,推动以湿地风光旅游为主的渔乡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必须“见贤思齐”,聚力“高标准”,培育干部思维“大格局”。要推动干部思维“大解放”。坚持每季度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村书记擂台赛”“青年读书班”和重点工作拉练评比等活动,不定期到先进地方学习发展经验,推动干部发散思维、开拓视野,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要锤炼实干担当“硬作风”。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扎实作风,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定意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要推动工作效能“大提升”。

10、按照思路目标化,目标具体化的工作方法,坚持挂图作战,将全年重点工作细化、量化,定人、定责、定时,打造“有形抓手”,坚持红旗表扬、黄旗督办、黑旗问责。坚持“争一流是职责所在,争第一是本领体现,争唯一是胆识魄力”的鲜明导向,推动各项工作动起来、跟上来、跑起来、快起来。三是必须“见微知著”,聚力“暖心事”,做好民生保障“必答题”。通过梳理群众诉求清单,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促进民生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更高品质、更广覆盖,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升级擦亮“一条街”,启动镇区改造(三期)项目,加强街道绿化、亮化和美化,强化镇区管理,着力解决水、电、交通、环卫、停车位等基础设

11、施短板,提升镇区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综合治理“一条河”,统筹蓄滞洪区建设、山洪沟治理和湿地生态绿化等项目,对幸福河流经镇区的*公里范围内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河道疏浚、驳岸整治、节点美化。加快修复“一座山”,加快完成矿山修复,探索矿区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新路径,严惩借修复之名行开采之实的违法行为,重现山青水秀。积极服务“一老一小”,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和小孩,利用各村位置集中的便民服务中心扎实做好“四点半”学校服务工作。引进社会主体投资建设养老综合体项目,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实体化运作,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老有所依更有保障。四是必须“聚势赋能”,聚力“微治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12、始终坚持dj引领,深入运用共同缔造理念,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要坚持共同缔造,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改善镇区面貌、优化居住环境、扮靓门户形象。发动并引导村民投工投劳,让群众在共谋、共建、共管享村庄之美、生活之美。要夯实治理基础,系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夯实平安之基。加强隐患排查,增强工作主动性,切实让每个小网格发挥好社会治理触角作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工作,筑牢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要倡导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运用好积分制度,以“微积分”撬动“大治理”。将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与和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开展“最美村居”“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为建设和美乡村、魅力*汇聚磅礴的民智民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