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566291476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穷人 教案教学目标: 1、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切入,分析对桑娜、渔夫的人物描写,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体会穷人富有的精神世界。 2、运用演读方式,把握文章在遣词造句和标点符号运用上的独具匠心。 教学重难点: 分析对桑娜、渔夫的人物描写,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及反馈 (1)请同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她的丈夫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 下,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回顾“穷”是造成抱回孩子时矛盾心理的客观条件 提问:上节课我们围绕着桑娜在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

2、有这样一句心理活动:“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是十分矛盾复杂的。那她犹豫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穷”。桑娜一家生活已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提问:上节课从文中哪些方面读出了当时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明确:“屋内装饰简陋”、“吃和穿”得清苦、“劳动条件差”、天气恶劣仍冒险出海打鱼、有疾病。过渡:尽管困难重重,但她仍“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从“非不可”这一关联词感受到什么? 桑娜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的决心 那么这节课,我们重点把握人物的心理和语言,去体会是什么原因让她有如此大的决心。 二

3、、透析桑娜心理 (一)、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 我们来看这时,桑娜的反应 1、剖析句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 (2)这段话中,对桑娜的描写是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神态、心理描写) (3)心理活动描写,我们学习过不少。请大家仔细思考看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边读边试着在旁边批注。 明确: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独特表达方法:5处“”4处“?”3处“!” 省略号的作用:(1)引文的省略 (2)语意未尽 (3)说话时

4、断断续续 请在文中分别找出三处有以上不同作用的省略号,并说说理由。 根据学案上的改文,朗读比较: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这不是闹着玩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上句和原句,比较得出原文更具语气和心理丰富的变化。 分析:在这里省略号应读出时断时续的感觉忐忑不安 再读这一段落,小组内交流,分析句子背后桑娜的不同心理活动: 4处“?”分析: 12:“他会说什么够他受的了” 什么是“闹着玩”?仅因为一时的同情而收养孤儿,不顾及家庭沉重的生活压力。 “够他受的了”丈夫承受了巨

5、大的生存的负担,在受冻挨饿的边缘徘徊,快要无法承担而被压垮 表示桑娜害怕因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增加生活负担,表现对家庭的责任感、体恤丈夫。 (解释:作为家庭主妇,她比谁都清楚再抚养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她深知收养两个孤儿对桑娜一家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3:“是他来啦?”既希望丈夫早点安全归来,又害怕丈夫突然回来,不知怎样向丈夫开口,不知道丈夫会怎么反应,因而惴惴不安。 4:“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犹豫不决。 3处“!”: 12:前2处:主要是体现紧张之极,害怕。 3:最后一处,说明桑娜克服各种害怕、矛盾心理,下定决心,哪怕挨打都要抱养那两个孩子的坚决。 (4)总结:尽管经

6、历了这样的担心和自责,为了邻居的孩子,她还是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2、问: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她近乎本能的同情心,热心助人的善良品质。 (二)请同学有感情朗读文段:特别留意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与停顿。 1、文章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通过对桑娜内心活动与神态的描写,来体现桑娜抱回两个孩子之后的“忐忑不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当门嘎吱响了一声,桑娜的心理活动又是如何?请找出类似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 (1)“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这一句较第十小节,多了一些什么情绪?害怕惊恐 要求:全班齐读这一句。 点评:你们刚

7、读出的桑娜紧张、害怕、担心、矛盾,这种复杂的心情掺杂的一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忐忑不安。4.小结:标点符号,是语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文字一样,同样可以很生动、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揣摩“沉默”之语 过渡:在桑娜一段紧张、复杂心理终究在本能的善良下稍得以平复。但又发生了怎样的插曲?是她的丈夫安全归来。文章安排了夫妇俩看似极平常的对话。请一组同学来演绎渔夫进屋之后,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注意表现出省略号的作用。 点评:省略号在这里表现桑娜从丈夫一回来说话就吞吞吐吐,闪烁其词。而两人内心之中,各有自己的心事。所以“两人沉默了一阵”。 问:(1)人沉默了,语言沉默了,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没

8、有沉默,你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各在思考着什么吗?试着说说他们内心想法。 (2)当渔夫一家的生存再次面临考验,渔夫是否动摇或坚定了桑娜的决心?这样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四、走进渔夫内心 那么得知西蒙病故的消息后,找一找渔夫的反应先后有什么变化?同桌之间讨论。从上文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中,揣摩渔夫前后的内心活动,在句子旁边批注。 (1)先是: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2)然后说:“嗯,是个问题!” 问:什么问题? 明确:显然是孩子小,没人照顾的问题。他把邻居家的问题看做值得考虑的。“问题”,体现出一种担当。 (3)而后的动作是:“他搔搔后脑勺”。这一憨厚的动作说明

9、什么? 明确: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4)然后说:“嗯,你看怎么办”? 明确:他马上征求妻子意见, (5)可没等妻子答复,旋即做出决定:“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问:他先想到的是?然后才是? 明确:1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安危。 2做出决定后才想到自家情况一个“熬”字,既点出了生活背后的艰辛,又体现了他面对苦难的坚忍,更说明为了照顾孩子他愿意过更艰苦的生活。宁可自己苦也不能苦孩子。 体现勇于担当的男子汉气概。一个感叹号,体现他的果断,坚强。 (6)最后:他马上催促妻子“快去”,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担心孩子醒来后,发现母亲不在身

10、边,会有危险。可见渔夫时时处处在为孩子考虑,细心。 (7)当发现妻子“坐着一动不动”时,他说:“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其心情是怎么样的? 明确:渔夫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出渔夫的急切。在他看来,孩子在西蒙身边多呆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比较:两人都有着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但和前文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相比,渔夫和她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桑娜性格有些柔弱、犹豫;渔夫果断、豪爽。 总结:故事在妻子如释重负的微笑中结束,从得知西蒙的死讯,渔夫和桑娜同样在一刹那间由本能的善良作出决定。 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桑娜,她非要这么做的原因是她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他们虽是“穷人

11、”,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裕的。 这一精神的富裕可以鼓舞着桑娜一家与七个孩子,共同克服物质生活的贫穷。 板书:生活的贫穷与品质的富裕对比。 五、追根溯源探讨 (1)提问:题目中的“穷人”仅仅指桑娜和西蒙两家吗?作者通过对桑娜与西蒙两家的故事,想表现的是什么?课前布置大家查找一些相关的时代背景,请简要分享。 明确:是沙俄时期俄国贫苦大众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们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高尚、纯朴。 在生活的重压下,内心依旧富有,他们有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六、读进去,想开来 渔夫和妻子桑娜,抱养了邻居的两个孩子,他们现在需要养活7个孩子。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穷人。 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