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504559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1?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用心灵去倾听?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沉着,“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紧扣“倾听一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事用小标题形式写出来,并品味哪些语句令人感动。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品味苏珊对“我那母

2、亲关爱。进而理解“我心中的苏珊像母亲,苏珊心中的我似儿子。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听是技巧,是修养,更是一门艺术;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有的师长会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有的会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教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有的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

3、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近他欲言又止时,有的是自作聪明,循循善诱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2?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教学就像一门“即兴表演艺术,课堂就像一个“流动舞台。尽管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过程,但孩子是鲜活、有

4、个性的生命体,因此课堂总是千百万化课堂上老师期待的偏偏不出现,不期待的却接二连三地出来,有时使教师措手不及。在?用心灵去倾听?一课的教学中,在初读之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师导读:当“我手指砸伤时,苏珊当“我 提问很多问题时,苏珊当“我问金丝雀的死因,苏珊读到这时你心中涌动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感动此时我的预设是希望学生点到“感动,让我能够顺着我的预设:课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动了,请快速浏览课文,把感动你的语句,特别注意那些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可是我左等右盼得到的答复却不是我理想中的答案。学生有的说体验到了苏珊有母亲般的关爱;有的说心中对苏珊满怀感谢;有的说体

5、会到苏珊的善良听到这里,我还真是着急了,不知所措,一心想着怎么把他们导回“正途。就在这时,有学生说她从苏珊的言行中感受到了温暖。“温暖一词像绚烂的焰火瞬间在我脑海里炸开了花,为什么我受感动了,学生也非要受感动?难道一定要是感动?温暖不是更好,更贴切吗?苏珊的温柔、善良最能让人感受到的就是母亲般的温暖了。思绪在一瞬间千回百转,也在一瞬间变得清楚明朗。于是我改变了预设,随即让孩子们去课文中找找温暖你的地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并不见得都能答复或答复得完全符合课前预设。面对这种课堂上的意外,除了精心准备我们的预设外,我想我们更要炼就“课堂对话把握师生对话,即课堂理答。课堂提问是教师发挥

6、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在学生自己。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理解必须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双重建构,这是理解得以形成的前提,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和本文对话交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习对话,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而不是教师自己与作品作者对话的结果;否那么就意味着剥夺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扼杀其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销蚀其对文学的热情。即使教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学生也全盘吸收了,这样的教学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因此在理答的形式上,教师应适当“让权于孩子,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真正做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在理念上,教师的理答还应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开展为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