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501950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开展创新教育 谈在中学语文课中发展创新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我们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阵地,本文试从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发展创新教育来探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展问题。一、什么是创新、创新教育?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发明新的。即是说,“创新是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长期以来,由于对“新定位过高,有人对中小学生创新持疑心态度。其实,通常所说的“新大多在两个层面上凸显自己的意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亦即首创性的事物为之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二是“概率不大

2、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体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中小学生创新,如别出心裁地解一道题,虽无明显的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是甚为珍贵的。而关于创新教育,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即使教育界的一些权威人士在编写有关创新教育的工具书时如?创新教育全书,柳斌总主编,王前新、周明星主编,九洲图书出版公司出版,1999,也没有给“创新教育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创新教育的实践层面,我们可以将创新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以培养人的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实践。它以发现人的发明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展为宗旨,着重营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明能力开展的土壤和环境。

3、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改革或教育内容上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和机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开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从学生创新能力所包括的内容上看,创新教育包含四方面内容:1创新意识的培养2创新技能的培养3创新思维的培养4创新感情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除包括操作层次的内容,如:动脑动手搞创造创作,发展思维训练,开展培养思维能力等,更强调变更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习惯,从而营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环境。这波及的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创新活动,开展学生的发明性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

4、要举措。针对中小学而言,创新教育是以开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开展为宗旨的。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发展1、教学目标多项化以往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确实立上,只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创新课堂教学目标确实立应由单一的认知目标向情感、能力与认知目标和谐共进变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沛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并通过创设情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信息,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沛的活动,是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会认知、学会创新。

5、3、教学办法灵活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充沛发挥驾御课堂、驾御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对学生的认知根底和认知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根底上,灵活选择办法,使教学收到最正确效果。用启读教学法,自读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各举一实例。4、教学氛围民主化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创新能力才能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盛行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杜威所批判的“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

6、本能的活动中的传统教育弊端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根深蒂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视学生为一个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生命体,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理由,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用简单甚至是粗犷的方式,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由于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向教师学知识,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因而学生就把那种反复灌输、强化作业和训练的“授受过程视为理所当然。正是在这一“理所当然的教学过程中,作为鲜活生命体的学生旧失去了自我,丢失了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5、教学格调的个性化个性是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并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个体

7、独特特征。语文教学是语言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个性可以表现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如果个性化强,能够有意识地追求教学艺术化,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斥个性的风采和活力。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之魂,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个性的职业者。他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性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6、教学过程动态化创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开展过程。学习自问题开始。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领疑问投入学习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

8、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的欲望。7、教学训练学科性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科有别于其他课的能力训练。说和写的能力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得不到开展。眼下,中学生作文习作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有的学生会写几篇作文,却不会说话,与人交谈词不达意。分别举一课堂说、写训练的例子5、教学格调的个性化教学格调的个性化是指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认知结构和教学格调。从个性与发明的关系来看,人有个性才有发明,发明的过程就是个体的展现过程。教师用教学个性化格调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展。而创新教育是以发现人的发明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展为宗旨的,

9、所以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学格调的个性化。从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文教育。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之魂,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个性的职业者。他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性的审美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的体验进行心灵的交流、碰撞,使其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个性化强的语文教师,如能有意识地追求教学艺术化,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斥个性的风采和活力。个性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并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的。5、教学格

10、调的个性化创新教育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展为宗旨的,教师个性化教学格调的形成有助于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性是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并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个体独特特征。语文教学是语言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个性可以表现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如果个性化强,能够有意识地追求教学艺术化,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斥个性的风采和活力。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之魂,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个性的职业者。他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有机地转化为个性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

11、活张力的美妙旅程。7、教学训练学科性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科有别于其他课的能力训练。说和写的能力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得不到开展。眼下,中学生作文习作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有的学生会写几篇作文,却不会说话,与人交谈词不达意。注释:1?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表明2022年3月版2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3页参考文献: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李创新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系列丛书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3谈振华主编:?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黄全愈主编:?素质教育在美

12、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根底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家雄李超桃8?教育探索2022年第12期?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陈梦稀2022年第4期?谈创新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评价李树海2022年第4期?对语文教学个性化的探索林健美2022年第4期?发明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历史轨迹及相互关系孙慧玲9?语文学习2022年1月刊?个性教学的湮没与语文教师自由精神的缺失张克中10?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5期?创新教育:一种人学范围的思考薛晓阳?根底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