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5010171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 肇庆既是珠三角主体城市,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全市18个省定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451户,贫困人口407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县。自202X年月省委、省政府部署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工作以来,坚持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汪洋亲自挂点联系该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动力,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在佛山市的大力帮助和肇庆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超额完成了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得到

2、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3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2亿元,帮扶186个贫困村,平均每村帮扶总投入711万元(其中市直帮扶部分平均每村投入60万元,佛山市帮扶部分平均每村投入8万元),平均每户帮扶总投入2.86万元。 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3年多的大力帮扶,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X年底,全市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元的脱贫标准,202X年平均达到962元(其中佛山市帮扶部分达1026元),比帮扶前增加5.7倍,远远超过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肇庆市城乡规划局帮扶怀集县石梅村的陈育焕户,自办工厂加入富盛农产品

3、合作社,每月实现3000元以上的纯利。贫困村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救济;60岁以上贫困老人全部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 贫困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落后面貌明显改善 全市贫困村已全部达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的脱贫标准,202年平均达1.67万元,比帮扶前增加18倍。其中,肇庆市市直单位帮扶的1个贫困村平均每村年收入12.83万元,佛山市帮扶的个贫困村年收入平均达9.0万元。贫困村全部实现镇通村和村通3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全面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受益面积万多亩,新建村办公楼、学校、公厕、卫生室、文化

4、书屋、敬老院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近3000宗。肇庆市住建局帮扶广宁县赤坑社区,通过帮扶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出租、入股竹木加工厂、茶杆竹销售以及购置铺位出租等项目,使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6.2万元。 农房改建任务全面提前完成,贫困户住房难问题提前解决 截至0X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969户,竣工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提前3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期间总任务。其中,高要市、广宁县、德庆县提前年完成省下达的农房改建任务。“两不具备”贫困村整村移民搬迁稳步推进,两年累计完成“两不具备”村庄搬迁29个,涉及503户、2420人。整村建设了高要市迳心洞尾村、德庆县上彭村、封开

5、县勒竹口村、广宁县上林村、怀集县凤艳村等一批幸福安居示范村。 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提高,社会化扶贫氛围明显提升 持之以恒搞好每年全市的“630扶贫济困日”活动,3年累计募集认捐资金4.7亿元,其中0X年募集1.37亿元,一次捐款50万元以上的企业累计100多家次。各种扶贫济困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如“医疗扶贫惠万家”巡回医疗活动、“爱心衣柜”捐衣活动、“一元捐赠、一份爱心”活动、乡贤回报家乡”春晖行动”等。碧桂园定向捐款300万元,帮助怀集县下帅乡农户建设小洋楼栋,建设6500多平方米的怀集县碧桂园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楼,成为知名企业在我市扶贫的典范。 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群关系融洽明显

6、提高 各帮扶单位坚持把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组的重要任务,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党员走上村干部岗位,贫困村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经济发展等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贫困村干部群众自强脱贫、勤劳致富意识不断提升,贫困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社会风气不断向好,群众对驻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高。 扶贫驻村干部得到培养锻炼,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3年来,全市累计共派出挂户帮扶干部515人、驻村干部76人。各驻村干部常年在扶贫攻坚一线,发扬奉献、吃

7、苦、实干、无畏、进取精神,发挥年青活力、勇于探索、真抓实干、敢抓敢管优点和作用,争当固本强基、科学发展、惠农利农、和谐农村的排头兵,在平凡岗位上创优争先,争当扶贫先锋、驻村标兵,竭力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将驻村工作做细、做实、做深。一批帮扶驻村干部表现突出、成效显著而获提拔任用。其中,肇庆市直3个帮扶单位累计有5多名驻村干部获提拔任用。广大挂户帮扶干部也在入户帮扶工作中体验了生活,受到教育,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加积极投入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 20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肇庆市调研时,对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

8、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年6月1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深入肇庆市广宁县贫困村暗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赞扬驻村干部熟悉民情、作风务实,认为肇庆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措施扎实、富有成效、群众满意度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靶向疗法,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 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作为建设幸福肇庆、建设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重要抓手摆上议事日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以”靶向疗法”为切入点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在整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自始至终实行“靶向疗法”。一是在扶贫对象上,直接瞄准有劳动能

9、力的贫困户为主,明确了“扶谁的贫”问题。并按照扶贫标准对贫困村、户进行摸底调查,把扶贫开发的核心对象确定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上,以便更直接、更精准地将扶贫开发资源配置到村到户。同时,公开公示和核实上报。二是在扶贫主体上,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定点帮扶责任,明确了“谁去扶贫”问题。除佛山市对口帮扶肇庆市5个贫困村、536户贫困户外,肇庆市层级落实”双到”责任,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个贫困村、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30个市直和省驻肇单位帮扶31个贫困村,安排干部“一对一”挂钩帮扶515户贫困户,其余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由各有关县(市、区)自行组织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

10、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在扶贫措施上,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规划,明确了“怎样去扶”问题。各地各帮扶单位根据每个贫困村和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实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分别制定不同的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力争将帮扶资源科学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四是在扶贫效果上,制定完善扶贫开发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明确了“扶到怎样”问题。每年按照省的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结合肇庆市的实际修正完善全市的考核指标,力争科学反映帮扶成效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相结合,在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上创出肇庆特色,更好地将工作经验总结推广运用到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 坚持开发式扶贫

11、,激发稳定脱贫源动力 各级各帮扶单位坚持以思想帮扶为先导,以产业和就业帮扶为支撑,全面激发帮扶对象的脱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认真开展思想帮扶,提高脱贫主观能动性。广大驻村干部和“一对一”帮扶干部在进村入户“新三同”(同吃、同商、同建)过程中,积极帮助贫困户提高思想认识,拓展经营思路,增强脱贫信心。同时,认真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帮助制定“一户一法”帮扶规划,找准“我的脱贫致富之路”;用身边的脱贫致富事例教育贫困户,鼓励其自强脱贫、勤劳致富,树立坚定的“我能脱贫致富”的信心,让贫困户认识到自己才是发展的主体、致富的主力、命运的主人。二是积极推

12、进产业帮扶,提升就地脱贫能力。全市各级各帮扶单位认真帮助贫困村找准资源优势,立足贫困户种养习惯,根据当地生产条件,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每个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参加一个产业基地或一个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解决单家独户生产的品种选择、技术保障、农资安全、产品销售等难题,并打造出一些名牌产品,如鼎湖百日鹅、高要罗非鱼和罗氏虾、德庆贡柑、广宁油茶、封开油栗、怀集生态猪和供港蔬菜等。三是鼓励、引导就业帮扶,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户到外地参观,开拓视野,学习成功经验。并积极利用综合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贫困户提供长效化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转移

13、就业竞争力。同时大力推进“双转移”扶贫,引进企业到村办厂或招聘,直接为扶贫户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收入稳定增加。 坚持扶保衔接,构建农村保障新体系 肇庆市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在一起推进,确保了贫困群众提前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村“基本民生”、“底线民生”和“热点民生”问题。一是将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把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0元、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对象;把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县(市、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常年困

14、难的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并实行动态管理和逐年提高农村低保线标准。20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从2X年的192元至2520元全部提高到2500元以上,略高于扶贫标准。二是将扶贫开发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保障贫困群众“病有所医”。该市把贫困村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家庭成员是否100%参加新农合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引导各帮扶单位帮助贫困户购买新农合,确保参合率达10%,在较大程度上防止了因病返贫。三是将扶贫开发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保障贫困老人“老有所养”。帮扶单位加强与人社部门的协调,为贫困村所有60岁及以上的贫困老人购买新农保。四是将扶贫开发与

15、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改造建设相衔接,保障农村低收入者“住有所居”。年来,该市采取每户省补1万元、市补202元、县补3000元和帮扶单位帮扶一点等办法,提前完成全市“十二五”时期993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五是将扶贫开发与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相衔接,保障贫困户子女“学有所教”。各帮扶单位积极帮助贫困村修缮村小学设施,并开展“助学助教”活动,帮扶贫困户子女入学、奖励贫困户优秀学生,贫困户适龄子女“普九”入学率00。 坚持扶贫创新,探索多种扶贫新模式 全市各地各帮扶单位围绕“双到”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扶贫创新。一是将帮扶责任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探索出“结对子、新三同”扶贫新模式,并在全市推

16、广。帮扶干部认真落实与贫困户“一对一、认亲戚”的帮扶责任,同吃、同商、同建,扶年再跟踪3年,确保每一户贫困户有人扶并稳定脱;,每一位党员干部有扶人并落实措施。各单位党员干部的帮扶从原 “笼统包村”转变为“一对一包干到户”。22X年,该市市委组织部“结对子、新三同”的做法在全省扶贫开发“双到”(韶关)现场会上推广。二是将帮扶思路从“输血型”转向“造血型”,探索出长效项目扶贫新模式。全市各地各帮扶单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跳出以往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的做法,采取一般不向贫困户发放现金或生活物资的做法,积极谋划一批产业发展、商铺出租、入股分红、转移就业等长效“造血型”扶贫项目。如扶持每个贫困村购或建一间商铺,商铺租金收入成为贫困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和稳定来源。各扶贫单位还釆取扶持贫困村发展种植柑桔、油茶和养殖生猪等主导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