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材解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99951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桃花源记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材解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材解读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首篇文言文,把其放在首位展现了它在本册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桃花源记是写东晋末年武陵人在捕鱼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桃花源并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而后再寻桃花源的故事。陶渊明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平等、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蓝图。本文是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身的优美散文,这篇文章流传一千多年来仍具有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作品中那无所不在的美,所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本文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解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

2、的文言词语,而且语文课标已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知识目标确定为:1、积累文言实词,例如古今异义的妻子、绝境、交通、鲜美、无论,一词多义的,例如寻、舍,词类活用的,例如志,通假字,例如要。能力目标确定为: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功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3、欣赏诗意浪漫的纯美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为:4、理解作者笔下寄托的理想社会。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根据课标要求把

3、目标1、2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重点,把3、4作为教学难点。语文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从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在本课的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解析:本课导入可联系前面所学,因为在本册第一单元,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战争单元,这些有关战争的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因为战争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困苦。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朝廷腐败,赋税徭役繁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元代张养浩曾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安宁的生活是每个时代人民的共同愿望,这种理想的境地我们可用

4、哪个成语来形容呢?学生必然回答是世外桃源,由此引入桃花源记的教学。 教学本文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在充分阅读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记诵能力并方便学生理解内容,再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释义过程中针对重点字词进行归类,强调识记。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陶渊明写此文的目的,以引导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品评鉴赏环节,要求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桃花源记的美,一千多年来桃花源记之所以令人魂牵梦绕,最

5、根本的原因就是作品中那无所不在的美。一、 纯粹无瑕的自然美无论是那色彩绚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还是那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都带给人们宁静愉悦的美感,这正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自然美正是陶渊明在诗歌中最爱歌颂的一部分,这也正如他在饮酒中感叹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纯粹无瑕的自然美,又有谁不向往呢?二、 返璞归真的人情美“桃花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风土民情同样散发着朴素的美。这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男女女,往来种作,勤劳朴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垦万亩良

6、田,建造屋舍俨然,老人健康长寿,孩童快乐成长,俨然一副和谐甜美的生活画面。桃源中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他们面对一个来自外界的陌生人并未心存敌意,而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继而村中其余人纷纷邀请渔人去家中做客“皆出酒食”,村中人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身世告诉渔人,可见桃源人的坦诚,桃源人对渔人极为放心,只是在渔人将离开时叮嘱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相对于今天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来说,桃源中那种淳朴、坦诚的人情美真是令人向往。三、 可遇不可求的朦胧美桃花源千百年来牵动人心,除上述纯粹无瑕的自然美、返璞归真的人情美之外,就是那可遇不可求的朦胧美。陶渊明在文章开篇时用“误入” “望路之远近”“忽逢”引出一片世外仙境,而在结尾又故意安排太守寻桃源,“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的情节,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唐代诗人张旭在桃花溪中也曾发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感慨,桃花源究竟在哪?那片村落是否还那样和平安静?那里的人们是否还那么纯真?正是这份牵挂,这样的留白,才使得桃花源在读者心中成为永恒的牵绊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探讨,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陶渊明作品自然淳朴的风格以及作者说寄托的美好愿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进一步整合学生所学,安排学生练笔,勾勒心中的世外桃源。以上是我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