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99191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反应热专项练习高中化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应热专项练习 1、热化学方程式C()+H2O(g)CO(g)+H2();H+131./mo表示() 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能量B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mo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J 2、已知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55.25kJ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CH4(g)2O2(g)CO2(g)+2H2(l);H =-890kJ/mol B. C(g)2()O2()+H2();H =-45/mol C. D4()+2O2(

2、g)=O2(g)+2H(l);H=55.25Jmo 3、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17kJ/mol12KJ/mol的热量,但,3环己二烯失去2个氢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 =2.4k/ol,以上事实表明( ),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 .,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D苯比1,环己二烯稳定、二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层结构时,X放出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Z、W两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吸收能量W大于。则X、Y和Z、W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 .Z2X

3、 BZ2Y C.W2.2Y 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Q2Q1的是( )A2H(g)O()=HO(l);H-Q H2()+2(g)2H2(g);=-Q2BS(g)+O(g)=SO2(g);=Q1 S()O2(g)=SO2(g);-Q2 C C(s)+O(g)2(g);H=2 D2(g)l2(g)2HC(g);H=-Q1 6、1gC不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中,C所占体积为13,CO2为2/3,且: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为( )3.292J .33kJ C78.92kJD.49.kJ、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2O(l);=-5.3kJmo,向1

4、L0.5o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稀醋酸;浓H2SO4;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H1、H2、3的关系正确的是() H12H3B.H1HH2 8、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放热的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一般地说,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反应物质多少有关 9、以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H2(g)+O=2C2()+H2O(l);H=-10kJ/mo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10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00kJ的能量 .有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00kJ的能量 C.有2NA个

5、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kJ的能量 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J的能量10、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mo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则无水乙醇的燃烧热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 ) A1Q B0Q5Q C大于1Q D小于5Q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反应12、40年盖斯根据一系列实验事实得出规律,他指出:“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

6、,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总和与这个反应一次发生时的反应热相同。”这是在各反应于相同条件下完成时的有关反应热的重要规律,称为盖斯定律。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金刚石、s)O2(g)=O2(g);H=-95.41kJmo,(石墨、s)+O(g)=CO2(g);=-3.kJ/ol,则金刚石转化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由此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为:_。若取金刚石和石墨混合晶体共1mol 在O2中完全燃烧,产生热量为Qk,则金刚石和石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用含Q的代数式表示)。 1、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分子式B2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

7、态水,放出49.5kJ的热量,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又已知H2O(l)2O(g);H=4kJmol1,则11.L标准状况下的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kJ。 、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时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L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4)由实验推知,gCl2溶液和2的总能量_(填“大于”“小于”“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1、称取等质量为(a)胆矾两份。把一份溶于水中,测知其溶解时吸收kJ热量;把另一份脱水后溶于bg水中,测得其溶

8、解时放热QkJ。(1)胆矾的溶解热为_Jml1,是_(填”吸热”或“放热”) (2)无水硫酸铜的溶解热为_kJml1,是_过程。 (3)从以上数据可知,胆矾脱水是_过程,1mol胆矾脱水需_Jo1热量。 1、目前大部分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管道煤气,使用天然气作为居用燃料对环境更为有利。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和少量烃类,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们的燃烧反应如下: 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判断:燃烧相同体积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消耗空气体积较大的是_。因此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如需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_进风口(填增大或减小),如不作改进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是_。管道煤气中含有的烃类,除

9、甲烷外,还有少量乙烷、丁烷等,它们的某些性质见下表: 试根据以上某个关键数据解释冬天严寒的季节有时管道煤气火焰很小,并且呈断续状态的原因是_。1、在1kPa时,2在10molO2中完全燃烧生成2ml液态H2O。 (1)放出571.J的热量,H2的燃烧热为_,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 (2)10L 1.00mol/LH2O4溶液与200L 1.0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6J的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_,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与提示 1、C 依据反应热的概念,表示按照方程式系数的物质的量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kJml-1,该方程式表示:1o碳和1ol水蒸气反应生成

10、1o一氧化碳气体和mol氢气,并吸收131.kJ的热量。特别要指明水的状态。 2、D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意义是:燃烧的甲烷放出5.625J的热量,应该换算成燃烧ml甲烷放出的热量为890kJ。热化学方程式为:C()+2O2(g)CO2(g)22O(l);-890kol-其他系数与热量相对应的方程式均正确。 、D 由题可知:,因为苯的能量比环己二烯能量低,故苯比环己二烯稳定,故C错;环己二烯加氢是放热过程,A错;苯加氢到环己烷由上图可知是放热过程,B错。4、A X、Y获得两个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故它们属于I族,由于X得到电子放出的热量多,故形成的离子更稳定,即X的非金属性比强;、W失去一个电子达到稳

11、定结构,它们属于I族,W失去电子吸收的能量多,则W比Z难失电子,故金属性Z大于。形成离子化合物最可能是金属性强的与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化合,即Z。 5、 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A中两式仅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不同,由于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热多,所以1Q;中两式仅硫的状态不同,由于固态硫变成气态硫要吸收热量,所以Q1Q2;中固态碳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Q应大于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的热量Q1;D中二式各物质的量不同,有1=2Q2的关系,故本题的答案应为。 6、C在10gC中有 变为O,有 变为2,故与C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就是O继续

12、燃烧放出的热量,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知损失的热量为 。 7、 因为稀醋酸是弱电解质,在电离时吸热,浓H2SO4溶于水时放热。故中和时放出的热量Q(H2SO4)Q(HO3)Q(Hc),又因放热反应中,H为负值,即H-Q,故H2H3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反之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反应 1、 解析: 由盖斯定律,要得到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关系,可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减即可。设反应的热效应为H3,则3=H1-235.41k/mol9.51kJ/ol=-190kJ/mol。 即C(金刚石、S)=C(石墨、);H1.9J/。 可见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放出热量,说明石墨的能量更低,比金刚石稳定。由十字交叉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