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4894242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整理笔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卫生学第一章 绪论1.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 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 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基本任务是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2. 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为发生改变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 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

2、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 存在着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成 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3. POP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以借助于大气,水,生 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 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特征:持久性

3、、蓄积性、迁移性和高毒性。 危害:急性和慢性毒性(肝肾,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内分泌干扰作用:能从多个环节上影响体内天然激素正常功能的发挥,改变免疫系统 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还能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举例:二噁英,DDT,多氯联苯(PCBs),咲喃(PCDF),艾氏剂,狄氏剂等。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药及含氯有机物的高温分解或不完 全燃烧、火山活动、森林火灾等亦可以形成二噁英。4. EEDs/EDCs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对维持机体内 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

4、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和效应造成严重 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可以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种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双酚类,植物和真菌激素 类,重金属类等。危害:生殖障碍(精子质量和数量下降,不孕症增多)、出生缺陷(出生缺陷增多)、发育 异常(女孩青春期提前)、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缺陷)、内分泌相关肿瘤(乳腺癌、睾丸 癌、卵巢癌的发病率上升)6、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 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第二章 环境与疾病的关系1、人类的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岩

5、石圈和生物圈。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 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接的稳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 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作是健康的生态系统。3、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体血液中 60 多种元素与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之间存在 着明显的丰度相关,表明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动的,人体对 环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状态的变动。 人与环境之间的生

6、态平衡: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 平衡,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 性,如碘和氟过高或过低,可引起中毒或者缺乏症。4、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影响因素: 计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有害因素计量的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个体数随 之增加的关系,称为计量-反应关系。又称为质反应,属于群体反应。计量反应关系曲线:无阈值化合物(如遗传毒性致癌物)其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 单阈值化合物(甲基汞在)体内蓄积量与症状的出现率一一呈S型或者抛物线型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如碘、氟)一

7、一呈U型 作用时间:毒物在体内蓄积的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摄入量、作用时间、生物半衰期(6 个生物半衰期后,在体内最大的可能蓄积量趋于稳定)。 个体差异: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加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或敏感人 群。 (健康效应谱: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效应从弱到强 可以分为 5 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这种效应谱有冰山现象 之称。) 联合作用: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相加、独立、协同、增强、拮抗作用。 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对机体的健康影响以及程度。5、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

8、ene):对环境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基因称为环 境应答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如谷胱甘肽硫转移 酶是一组具有解毒功能的超基因家族,分为6个家族,由于基因多态性使得谷胱甘肽硫转移 酶缺失或者活性下降,则会导致个体对有害化合物和致癌物的易感性提高。6、食物链:是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生物以食物摄取和被摄取关系连接起来的传递和循环链。7、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 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这种现象称 为生物富集作用。8、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

9、n):环境化学物质在进入生物体内后,可通过食物链和食 物网在生物间迁移,在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10、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的短时间高浓度暴露可引起急性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死亡。可见于两种情况,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工业事故),如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 泄漏事件。 慢性危害:环境污染物的长期低浓度暴露可引起慢性危害,可表现

10、为非特异性影响、引起 慢性疾患(如COPD)、持续性蓄积危害(如日本水俣病时间,是甲基汞的蓄积中毒引起)。 远期效应:大量研究表明,环境污染物可对人产生运气效应,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 致突变作用。11、我国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现状:分为两级(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类(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由环保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由卫生部制定)。12、基准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无法律效力;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有法律效力。13、环境卫生标准制订的原则和方法:(3)原则: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或潜在的远期效应);对主观感觉 无不良影响;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有害物

11、质能使生活环境恶化,而对机体产生间接危 害如灰尘能减低大气透明度,减弱紫外线强度和照度,从而削弱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选用最敏感的指标;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方法:环境毒理学试验:环境毒理学方法是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重要手段。 感官功能影响的测定:在保证受试者安全的情况下,直接进行人体试验比动物实验意义更 大。 环境流行病学方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实验测得的阈浓度需要环境流 行病学计量-反应关系的验证。 其他研究方法:如志愿者实验等。1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已知的环境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对日本水俣病,痛痛病的病因研究

12、。 暴露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14、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可回答的问题:人群的外暴露水平(环境负荷);机体的内 暴露水平(机体负荷);人群健康效应(死亡水平、疾病水平、出生水平、生长发育水平、 实验室指标等)。15、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 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类:暴露生物标志:机体内可测得的外源化学物质、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靶细胞、靶 分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如血铅、尿铅。 效应生物标志:机体内可测得的胜利、生化、行为或其他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确定或潜 在的健

13、康损害或疾病。如致突变物质引起的染色体畸变。 易感性生物标志: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 标。如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应用:暴露的精确测量:比询问或环境监测准确的多(致癌物DNA-加合物);早期 生物效应的显示;宿主易感性的判断(缺乏DNA损伤的修饰蛋白的着色性干皮病的患 者,暴露于紫外线发生皮肤癌的危险性增高)16、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 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其步骤为危害鉴定、计量反 应关系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第三章 大气

14、卫生1、大气的结构:自下而上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对 流层对健康影响最大,其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水汽和气溶胶,除去水汽和气溶胶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干洁空气 是不变成分,水汽是可变成分,气溶胶是不定成分(大气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的分 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来自大气污染物)2、大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 太阳辐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色素沉着、红斑、抗佝偻病、 杀菌和免疫增强。可根据红斑判断计量。 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压、气流。可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

15、存在状态,室内小气候影响 人体热调节。 空气离子:太阳辐射或其他原因造成空气离子化;阴离子对健康有利;重轻离子比例评价 空气的清洁程度(50 时,空气较为清洁)3、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染物,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和比例发 生了变化,污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大气的质量下降或恶 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称为大气污染。4、颗粒物(大气污染的种类:气态,气溶胶。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微粒常常被称 作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按粒径大小分类: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粒径WIOOu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和固体结合 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可吸入颗粒物(IP,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WlOum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的呼 吸道而命名之,有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 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W2.5um的细颗粒,它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更 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过肺泡进入血液,PM2.5 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超细颗粒物(PM0.1):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W0.1的大气颗粒物,城市中主要来源于汽车 尾气,有直接排放入大气的,也有排放的气态污染物经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