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484526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一、调查内容及过程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二: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 114°53′119°30′、北纬 29°22′34°40′,东西宽约 450 公里,南北长约 570 公里, 总面积约 13.96 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 5950.1 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 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 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 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

2、一为桐城 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 (淮) 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 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 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 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 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

3、 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 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 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 化的大范畴。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 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 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 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

4、,真可 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 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 430 公里; 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 416 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 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 公里。此外,中国五 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 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 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

5、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 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 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 沿江地区河 w 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 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 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 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 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 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6、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 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 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 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 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 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 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

7、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 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 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 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 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 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 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

8、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 荣。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 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 变化的发展。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 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 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 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 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 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 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 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 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三、 结语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