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844199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第二版)复习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1) 广义:心理的衍变(种系心理发展) 及个体心理发展(2) 狭义: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

2、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2.年龄特征的研究(p10)三、发展心理学简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世纪后半期(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2.儿童心理学演变:a.19世纪后期之前,准备时期b.1882一战,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c.两次大站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分化发展时期d.二战后,西方儿童心理

3、学演变增新期3.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发展学家(英格:最早对成年期心里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的研究儿童心理,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杨国教授从四个层面讨论了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方向:(1) 重新 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2) 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的现象(3) 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4) 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方法

4、。中国化的途径,摄取选择中国化1对待外国的发展心里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2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办,要适当的加以选择3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有本民族的特点,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五种智力理论1. 成功智力理论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坏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2. 真智力理论智力包括三种维度,一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二经验智力,指个人激烈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3. 生物生态学理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4. 情绪智力理论用以说明人如何

5、直觉和理解情绪5. 多元智力理论7种智力成分,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能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一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

6、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恋异性父母阶段)(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

7、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感到咯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既怀疑感 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

8、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 学前期 主动对内疚(47岁)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4.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712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

9、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5.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

10、,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

11、: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6.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7.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2550岁)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

12、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8.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 任务:满足生理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即怀疑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而

13、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岁到7岁。游戏期 任务: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岁到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 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岁至50岁。 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至死亡。 任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 这八个

14、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悲观的); 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乐观的)。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对埃里克森的评价1、积极方面:(1)、埃里克斯对人的发展的研究着眼于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单从某个心理过程的发展来研究人,这种整体性研究方法值得借鉴。(2)、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3)、埃里克森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还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