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82446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报告河南寨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郎国瑞 王海文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学校,针对国家/州政府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这一思想很快波及到世界上众多国家,许多

2、国家出台了把课程的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学校的课程政策,产生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操作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决策权开始逐步下放。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在课程中规定了地方课程,同时实行了一纲多本的课程选用原则。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3、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自此,我国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彻底改变,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二)研究意义目前,我国许多教育家和普通教育工作者,均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来,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建设进程。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多,教育部门的鼓励倡导多,个人见解多,但反映教学实践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少。我县自2000年以来,各学校掀起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热潮,以地方资源为特色,以学校传统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得到开发与实施。纵观我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可以看到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等特点,但对于已有的实践研究,还是可以看出很多不足,例如:

4、(1)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认识仍有偏颇,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开发教材,就是一套文本资料。(2)部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内容间只有横向联系,没有纵向挖掘,缺少连贯和深入性。(3)开发的教材内容,在安排与实施中,没有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4)校本课程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缺乏具体明确的方法途径与模式,随机发挥现象严重。作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也存在以上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校本课程工作的推进。为了弥补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缺口,满足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需要,我校确定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科学实践研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校本课程

5、开发与实施,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和实施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的过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农村小学根据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社会经济,以及蕴含其中的农村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田园风光,名胜古迹等特有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深入挖掘,系统安排与实施的过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农村,初步树立现代农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学校有

6、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二)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的价值,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学

7、习。学习者要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等。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通过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师生自主化、个性化成长,达到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实施,学校特色发展的目的。(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借助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预测、分析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为更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三.课题研究

8、的目标1、通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科研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教师开发教育资源能力,在开发整理我校校本课程教材过程中,在组织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奠定基础。2、通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使我校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学校、社会活动中,达到更多了解家乡和了解社会的目的。3、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教学意识,做到四个转变:一是由关注低头教“书”,转变为关注开发并实施身边的教育资源,知道教育资源时时有处处有;二是由关注设计一节课,转变

9、为关注设计整个学习活动;三是由关注一节课的价值,转变为关注整个课程的价值;四是由关注课堂教学,转变为关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有机整体活动,改变课堂40分钟教学的单一性。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学校所在地河南寨镇地域特色,立足当前农村资源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时代特点,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方法途径。(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源开发与教材编写(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组织与活动模式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1、行动研究法以我校1-6年级学生340人,全体任课教师34人为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进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工作。 2、研究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校4

10、-6年级学生150人,任课教师34人,进行“农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和认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和能力”调查活动,掌握基本情况,确定研究方向和措施。 3、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校本课程本质特征及基本理念的学习,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方向。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历经三年之久,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进行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研究工作立足河南寨镇当地特有的农村资源以及

11、全国农村普遍具有的新农村建设特点,我校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的研究工作,实施如下:1.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河南寨镇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与密云县历史密切相连,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不胜枚举。我校广大教师和学生,历经3年之久,对河南寨镇地区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工作。开发出包括密云名城的来历、邹衍吹律五谷生、黍谷先春、神将偷枣在内的故事34篇,包括西岩夕照、圣水鸣禽、白檀晴光等在内的风景名胜15处,以及当地诗歌与生产生活风俗等内容,丰富我校黍谷风情校本课程资源内容。2.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近几年,全国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12、,各种先进设备设施在农村投入使用,村容村貌发生彻底改变,农民生活变得幸福温馨。三年时间里,我校师生走进乡镇,走进农户,了解了很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掌握并开发了秸秆气化、水冲式厕所、节能炕、太阳能路灯等在内的系列主题活动4个,成为我校黍谷风情校本课程中极具现代性和时代感的资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校本课程内容之一。3.结合传统农业种植,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农村小学,具有贴近农业生活、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因此,结合河南寨镇地区种植花生的传统农业活动,开展了花生的研究资源开发,使学生从传统农业种植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家乡。4.走进设施农业园区,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

13、展,传统农业受到先进设施农业挑战,农村“特色产业”纷纷出现。根据河南寨镇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6个设施完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我校教师开展了建立“活动基地”的研究尝试,补充完善我校黍谷风情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使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不停留在文字文本的层面上,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开发,使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得到内容与场所的双重保证,真正实现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5.走进工厂企业,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乡镇企业与工厂,是推动农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是学生了解家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河南寨镇工业园区,现有“奥克斯特”“密之水”“朗迪

14、服装”等众多知名企业,我校教师在细致调查和走访后,开发了包括“朗迪服装”等5家工厂企业在内的“走进家乡的工业”主题系列活动,使黍谷风情校本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了解家乡的途径更加多元。6.走访地方名人,进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和家乡人民,我校教师先后走访了河南寨镇致富带头人无公害蔬菜种植能手郑凤翔、芦笋基地负责人肖庆岭等人,将其事迹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真实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具体情况和进步。(二)开展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途径”的研究 1.深入农村,调查采风在农村,有些资源教师自身有了解,可以直接将其整理使用,有些资源是教师不知道或者不太清楚的,因此需要调

15、查采访。根据我校校本课程确定的开发目标,在课题研究初期,我校即选派熟悉河南寨地区情况,具有写作经验的当地教师柴秀峰,下乡进行调查采风工作。在半年的时间里,柴老师走村串户,对河南寨镇27个自然村,进行了有关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诗词等乡土文化)的调查,撰写了近20万字的情况说明,为我校撰写“黍谷风情”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很多知识与技能不在教师掌握之内,例如:花生的种植与管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需要聘请社区具有一定特长的人士到校进行示范或讲解,促进资源开发的丰富科学可信,因此,我校聘请了镇无公害蔬菜基地负责人和芦笋种

16、植协会主任,到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与实际示范,使广大教师掌握相关农业知识与技能,保证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科学有效。 3.社区实践,掌握情况为了保证开发的资源翔实可靠,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源开发,我校综合教研组开展了走进社区,实际观察与实践体验活动。郎国瑞、廉长军、张立国等多位教师,走进下屯村委会,台上村秸秆气化站,下屯村芦笋种植基地,套里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调查实践,细致掌握相关知识与具体情况,为黍谷风情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4.学科整合,全面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工作,是转变教师“课程实施者”到“课程开发者”的重要过程,因此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开发与实施工作,进行了广泛实践与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