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80519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 束,现代文学的开始。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 求。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 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 年 9 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即以此为肇始。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

2、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 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1917 年 2 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 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 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

3、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 通俗的社会文学。”1918 年 12 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 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沈雁冰在自 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 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 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5、1922 年,发生与“学衡派”的论辩。学衡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

4、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护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 评。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文学研究会于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等)注重文 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创造社于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初期主张“为艺 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 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新月社1923 年,北京(胡适,徐志摩,

5、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新月派(1928年徐志 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 1924 年 11 月。(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冯文炳等)多发表针砭时弊 的杂感小品二、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1、1921年 6 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没人,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 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三、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背景:“五四”时期某些共同的文学兴趣与趋向,或者说是与“五四”新思潮相关的体现在创作上的时 代风格:一是理性精神的

6、体现;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三是个性化的追求;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1、1921 年前后出现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浪潮: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问题小说”热。问题小 说的重理性顺应了“五四”时期“思考的一代”探究人生社会的风气。(理性精神的体现)2、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如沉沦,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的追求与 痛苦,更是不厌其烦地咀嚼伤感。(感伤情调的流行)第二章 鲁迅(一)1、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1918 年 5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 文学(小说)发

7、展的一个新的时代。3、鲁迅小说的分析,详见课本 P30 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 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 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4、鲁迅小说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归乡”模式)两大小说情 节、结构模式 课本 P315、阿 Q 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 国民的灵魂来”。沈雁冰:阿 Q 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6、“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新时代对于阿Q的解

8、读P37第三章 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正宗文学地位1、1902 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为把小说与维新革命相联系,竭力强调小说启迪 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新小说始”。2、背景:西洋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而小说自清末民初已经显示的内部变化的成熟条件,反倒变成潜在的了。鲁迅说:“小说家的侵入文坛,仅是开始文 学革命运动,既 1917 年以来的事。自然,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 响。”这可以追溯到 163 种“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潜在影响)。从鲁

9、迅到钱钟书,现 代小说家先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世界。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1、1919 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 题小说”的风气。2、冰心是小诗和寄小读者散文的作者,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 1919年,在晨 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3、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都出现得早,给 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4、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靠回忆来重组来描写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 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5、周作人在1923 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明确 提出要“跳到

10、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充分张扬“风 土的力”,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1、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吸 收了 19211926 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加以创造 性的发展。了解郁达夫,P562、郁达夫的小说虽已抒情为主、情节为次,但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人们还是能够触摸到人物的 脉搏和灵魂,就是说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同样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 大都是所谓的“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

11、,他们是遭社会挤 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体现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 感伤美、病态美。3、冯至以“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身份使自己的叙事作品充满了“诗”,特别是 40 年代写出的中篇。4、冯文炳(1926 年起“废名”)语言特点,人物塑造 竹林的故事 P62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1、从 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 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 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礼拜六是 1914 年开始办的 一种娱乐消闲周刊。第

12、五章 郭沫若1、摩罗诗人、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 月。2、强调“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对诗歌艺术的深化;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3、注意郭沫若与胡适诗歌主张的差别4、凤凰涅槃 大戒 P805、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P836、 背景:主要写于 1923 年的前茅、写于 1928 年的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恢复里的诗歌无疑已经“属于别一世界”,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这些诗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 产阶级的战斗激情,

13、具有一种“犹如鞺鞑的鼙鼓声浪喧天”的“狂暴”的力的美;同时也带有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发展初期难以避免的幼稚病,这主要是把诗歌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以及缺乏鲜 明的艺术个性。艺术水平的下降与诗人艺术观的片面性有着密切关系。 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 级革命事业的密切联系的同时,提出文艺必须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以后又进一步 宣称“我高兴做个标语人,口号人,而不必一定要做诗人”。(浪漫主义在现实 运用中的转向)第六章 新诗(一)一、新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当年)梁启超“诗界革命”:诗歌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2、胡适:“作诗如作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

14、“自然的音节”;二是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胡适,第一“白话诗人”,尝试集充满矛盾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1、郭沫若在论诗三札里把“诗的艺术”概括为一个公式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 的文字)”。创造社“情感”与“想象”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与强调,这对于调 整新诗内部艺术结构,是一个新的推进。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针对郭沫若)1、闻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对女神的批评集中在两点:一是“过于

15、欧化”,因而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二是反对郭沫若关于诗只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 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主张,提出“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2、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化格律化的主张。3、徐志摩的诗歌: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P103 特点:他执着地追寻“从性灵深处 来的诗句,在诗里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 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4、为了创立“中国式”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 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 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的强调也考虑了中国诗画相同的传统。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P1041、穆木天:“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王独清:突出“感觉”的因素第七章 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年4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看法杂文。 李大钊、刘半农、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