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472759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版期末复习简答题(黄河科技学院专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P3)答: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 P28)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P31)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 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

2、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存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 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6、新事物为什么

3、一定战胜旧事物? (P41)答: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 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 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 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7、为什么说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从根本上回答了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P45)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

5、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 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 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换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7)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

6、展的 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 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 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P58)答: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7、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3、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答: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 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 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14、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答: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义和客体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

8、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 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 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15、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 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

9、是相对的, 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16、 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7、 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18、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77)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

10、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的特点。19、 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答: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 价值具有多维性。20、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1、 简述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2、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 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

12、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 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答: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 的普遍规律。第二,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24、

13、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5、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得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6、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27、 简述科技革命对社

14、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 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8、 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9、 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

15、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30、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二、简答题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P141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P143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P144 145答: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正是因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要素。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 P153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义务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P157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 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6、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