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721835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巢湖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巢湖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度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史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经济生活的

2、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

3、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延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采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欠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

4、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料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夸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

5、,有删节)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凝聚力

6、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舍在一起所形成的。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B北方

7、弱小民族主动“人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问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迁陕西左参政,寻

8、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复有言富苛虐者,帝命核举主,将坐之。既知举富者,少师杨溥也,意乃解。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

9、。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日:“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教。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

10、之,病疽卒。(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注蠲:jun,免除,除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富至河南,岁饥 饥:饥荒B权势莫能挠 挠;阻挠C果无验,乃令致仕 验;检验D帝慰留之,为黜毓 慰:抚慰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年富为民办实事的一组是(3分)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 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 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 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富在陕西管理粮食储备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步支出多,可裁减

11、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廉洁正直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3分)(2)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速下诏狱。(4分)(3)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12、题。朝耕袁中道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政白鹭。8映衬(如动静、声色等)是古诗常用手法,试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4分)9全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2)是日也, ,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4)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5)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 (柳永望海潮)(6)满地黄花堆积,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7)

1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铁公鸡施粥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丰镇为“铁公鸡镇”。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缺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

14、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夫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

15、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表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来,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婆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