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561146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书评北京市第二幼儿园 冯芃郑三元前辈所写的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感触,但随着往后看的越多,我越来越同意书中的观点,也与之产生了共鸣。因此,我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本书在论述的过程中,跳出了整体或宏观的考察,转而是从幼儿园教育生活中摄取一个方面,进行“放大”,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深入地对其中的隐形课程问题展开的研究。在阐述我的想法之前,有几个概念需要我们弄清楚。首先,什么是幼儿园班级生活?幼儿园班级生活具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分别是班级生活群体性、班级生活组织性和班级生活制度化。第二,什么是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即是指

2、幼儿园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中予幼儿生活以“制度化”的影响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使幼儿生活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班级中,使其养成相应的组织意识、规范意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群体生活要求的社会角色规范保持一致,包括生活制度和常规。它具有重复性、规律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第三,什么是隐形课程?即幼儿园生活中所渗透的、对儿童发展发生影响的态度、价值观、情感、信仰、规范、思维方式等,是那些正在对儿童发生潜在或现实影响的教育事实,又可以指儿童潜移默化地习得与此相关的经验。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中的隐形课程”这个主题对于学前教育领域学者甚

3、至是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得忽视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待幼儿的态度及方式方法。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所经历的制度化生活,只是其整个人生制度化的“雏形”。制度化的生活有很多好处,如有利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能够保障幼儿生活环节的转换及各种活动的调节,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品质的养成,另外,还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等等。而很多幼教工作者却只看到了制度化生活可以达到的目的,却并未考虑这种制度化的生活隐含着怎样的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的价值是否合理,是怎样作用于幼儿的,幼儿在其中实际上学到了什么,这些是

4、否都是有利于幼儿本身的,也很少关心所谓的“制度”应该由谁来制定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都是与幼儿教育息息相关的,因此,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这个问题很重要。本书中作者主要考察了以下问题:班级制度化生活的价值观、本来面目、呈现方式及意义,幼儿实际学到了什么,班级制度化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及展望。本书中作者做了一项关于中美两所幼教机构一日生活安排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幼儿园中每天大部分活动都是由教师指定,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机会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全班儿童都是按教师的统一要求和指导做同一件事;教师过多地干预了儿童的活动,较少作为儿童活动的参谋和助手平等地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这不仅仅是该所幼儿园的问题

5、,也是中国大部分幼儿园所存在的问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入原因是什么呢?这也就是实行制度化生活的结果。首先,大多数幼儿园园领导会制定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即作息时间表,使本来无拘无束的幼儿需要按照成人的意愿生活,变得制度化。生活制度的监督者主要是园领导和教师,而作为主体的幼儿则是生活制度的执行者,很少充当监督者的角色,这就使得生活制度对幼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其次,教师对幼儿的自由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更加重视集体活动,为集体活动所花的时间相对更多。再次,就是集合问题,教师一旦觉得有需要告知或告诫全班幼儿的事情,就会将所有幼儿集合起来,而并不去管幼儿当时正在干什么,这也是教师权力的象征。然后,就是排

6、队问题,在幼儿园无论是洗手、上厕所、吃饭、户外活动等等都需要幼儿排队。有的时候教师还会利用音乐,它是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指令性话语的延伸,幼儿听到什么音乐就会对应地做什么事情,真是有些滑稽!最后,就是时空界限,教师会要求幼儿到什么时间干什么,在什么活动区角干什么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班级制度化生活中,幼儿作为集体被组织者中的一员,他们自然真实的自我被管理的目的和手段所遮蔽,他们几乎无权决定自己的生活内容,而只能听命于成人。他们总是在问老师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却始终不敢去自己尝试。在弘扬集体性的生活组织中,幼儿个人的需要、兴趣与愿望被制度化的生活管制起来,进而被一种生活方式所代替,幼儿真正的个性

7、被或多或少地抽离了出去。制度化生活所教给幼儿的是幼儿集体观念、成人的权威意识、成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标准,幼儿在适应这种制度化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的只是时间观念、服从与依赖、忍让与沉默以及迎合、伪装和抗拒等,导致的只是教师和幼儿之间更加地疏远,这也就是制度化生活的本来面目。而这种方式确是不尊重幼儿的,幼儿在这种静止的思维模式熏陶下,会形成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开拓、务实、求异、求新的文化精神相悖的。这些正是被规范角色行为、防止幼儿犯错、教师工作便利目的等所谓的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好处所掩盖住了。 我认为西方文化弘扬主我,中国文化回避主我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将二者结合

8、起来,准确把握好这个度。那我们能怎么办呢?首先,应该给予儿童文化权力。儿童享有文化适应的权利,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但儿童作为适应的主体,有权决定他想学什么、怎么学及学得如何等问题。同时,儿童不能肆意妄为,成人有帮助儿童抉择的义务。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师幼关系。代沟的消除不是依靠规则、制度或权力控制就能做到的,教师应该与幼儿平等对话,消除权力控制,对话者才能够展现真实的自我,双方才能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深入理解对方。同时,教育应该是主体间(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教学应该是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并非教与学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师幼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师幼之间才会实现人格平等、尊重、

9、关怀、真诚互动和密切合作等。再次,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规则羁绊。过多过细的规则要求,在使班级生活变得有秩序的同时,也使班级生活变得程式化,失去了儿童生活中的童趣和天真。我们应该相信幼儿,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自由是责任的逻辑起点,责任是自由的义务性制约,给予幼儿自由,就是让他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其养成责任意识。同时,自我责任意识是自律的基础,只有幼儿学会自律,才能使自己对社会有益。而养成自我意识的条件同样是幼儿独立、自主、自由的活动。另外,儿童是在活动中产生对规则的需求,并且是在活动中建构规则的,幼儿的自制力来源于他对活动的全身心投入,所以要保证幼儿自发性的活动。然后,应该考虑谁来制定制度和常规。

10、制度和常规应该是儿童真正自觉需要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好,背后却表现出另一面来。最后,应该减轻教师任务。教师除了计划、组织并指导幼儿的各项活动外,还要忙着各种琐碎的事情,事事要替幼儿想到,有些甚至要为幼儿做到。同时,为了管理起来方便,需要集体教育。但老师面对3、40个孩子很难兼顾关爱每一个孩子,做到理解接纳,于是不难理解因材施教难的原因了。理想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是7、8个孩子的作坊式,这样老师脸上的笑容会更多,也会兼顾到每一个幼儿。因此,总的来说,应该将幼儿园班级视为一种初级的社会群体,它不是那种制度森严的社会组织,它的维持不是靠严厉的管理手段,不是用琐细繁多的规则、制度对儿童进行严格的戒备,而是靠每个表现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责任。这样的管理也许从表面上来看有些松散,实际上确是将集体建立在充分尊重个人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