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445011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电池经典例题汇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下列有关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C 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2. 下列反应中,在原理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 A Ba(O)28H2O与H4Cl的反应 B铝片与盐酸的反应 C 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D 石灰石的分解反应3. 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4. 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 ) A 原电

2、池中溶液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B有导线将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连接 C 正极发生了氧化反应,负极发生了还原反应 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5. 关于Cu、Z、稀2SO4组成的原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片质量减少 B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H+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D S4向正极移动6. 下列叙述是小明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 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由铜、锌做电极与硝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铜是负极 C电子通过硫酸溶液由锌流向铜被氢离子得到而放出氢气 D 铜锌原电池工作时,若有13g锌被溶解,电路中就有0.ml电子通过

3、7. 有a、3种金属,将、放在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电流方向由a到。把a放在的硫酸盐溶液中,a表面有c析出。这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bac B abc C ca cb8.如图所示,a的金属活泼性在氢之前,b为碳棒,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关于下列装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 碳棒上有气体逸出 C导线上有电流,电流方向从a到b D 反应后a极质量减小9.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因是( ) 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和水源 C不使电池中渗出的电解

4、液腐蚀其他物品 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1。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 = C2+(aq)2A(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极X的材料是_;电解质溶液是_;()银电极为电池的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_;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3) 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电极流向_电极。类题(0道)(4) 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2e-=nO+2;碳棒:O2+2H2+4e4OH-,据此判断,锌片是( ) A 正极,被还原 B 正极,被氧化 C负极,被还原 D 负极,被氧化(5) 锌铜原电池,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Zn-2e=n+ 电

5、池反应为:n+C2+=Z2+ +Cu C 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6) 将铜棒和铁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其中铁是负极 B 该装置能形成原电池 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CuC2溶液,气泡放出的速率加快 原电池中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D 电池充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8) 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Fe=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 A正极为铜,负极为

6、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 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溶液C 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3溶液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O溶液(9) 锌和足量的稀H2SO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固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速率减慢,产生H2的量不变 B 反应速率加快,产生2的量不变C 反应速率不变,产生2的量增加 反应速率加快,产生H的量减少(10) 以g片和A片为电极,并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NaOH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Mg片作负极,电极反应为:Mg2e+ B 电子从Mg电极沿导线流向Al电极C Al片作负极,电极反应为:A+OH-

7、3e-=AlO2+2H2O D Al片上有气泡产生(11) 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Cl溶液或N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以N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2+H2+4=4O- 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e-=Al(O)3C 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保持不变 D 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12) 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C(OH)2N(O)2Cd+2iO(OH)22O。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

8、料是( ) Cd(OH)2 N(OH) CdDiO(OH)(13) 铁棒与石墨棒用导线连接后浸入0.01mol/的食盐溶液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铁棒附近产生OH- B 铁棒被腐蚀C 石墨棒上放出C D 石墨棒上放出OC类题(5道)(14) 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l、C、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l3+B由Mg、l、a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4OH-Al2-2HO C由Fe、Cu、eCl3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e=Cu2D由l、Cu、浓硝酸组成原电池,其负

9、极反应式为:CeCu2+ (15) 现有、B、C、D四种金属片,把A、B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上有气泡产生;把C、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发生还原反应;把A、C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电子流动方向为A导线C.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 在中,金属片_发生氧化反应; (2) 在中,金属片_作负极;(3) 如果把B、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则金属片 上有气泡产生;(4) 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_。3.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常用的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1)实验原理:Fe2+Fe2H2 ()

10、实验用品:电极(_、_)、稀硫酸、_、耳机(或者电流计)(填写所缺的实验用品)。 (3)实验装置如图()原电池设计及注意的问题: 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注意观察(耳朵听)耳机是否有声音发出,如果没有,可将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的一极接触耳机插头上的一极(注意:接触的同时耳机的另一极是连接在原电池的另一电极上的),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生“嚓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_,在耳机中又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 铁钉的电极反应是_,发生了_反应;铜钉的电极反应是_极,发生了_反应.锌 铜 乙 稀硫酸 锌 铜 甲 锌 铜 丙 A 稀硫酸 4(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11、,可观察到锌片逐渐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再平行地插入一块铜片(如图甲所示),可观察到铜片上 (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可观察到铜片上 (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2)用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表的两端后,再与溶液中的锌片和铜片相连(如图丙所示),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了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从上述现象中可以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些条件是 ,有关的电极反应式:锌片 ;铜片 。8. 图乙、图丙是一个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人们把它叫做原电池.10. 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

12、央滴入CuO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保持平衡状态不变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2)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下列各组成金属和溶液,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A。 Cu、Cu、稀硫酸 B.Z、C、稀硫酸C。 C、酒精 D. Zn、Cu、CSO4溶液2。有、b、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联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b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dcb . dabc C。 dbac D. bad3在稀硫酸中放入一块镀层严重损坏的白铁片,放出气体的速率是 ( )A。 时快时慢 B 先慢后快 . 先快后慢 D。 保持不变 .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溶液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