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442430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动铜仁十大教育人物”德江县桶井乡大屋基小学教师杜典娥 “一腔热血育桃李,爱生如子为人师”是德江县桶井乡大屋基小学教师杜典娥的真实写照,也是她追求的目标。 26年来,杜典娥把她的青春和心血默默奉献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尽管那里偏远贫困,尽管学校普通简陋,但她为了办好家乡的教育,让家乡的孩子成为有文化的人,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多年来,她一步一份艰辛,一步一个脚印,以她不平凡的理想、信念、人格和情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无悔抉择:坚守大山不言苦 杜典娥就出生在桶井乡下坪村大屋基组,那里山高坡陡、水源奇缺,贫穷是那里的最大特点。由于周边村寨没有学校,本村寨和邻近的四田坝、郭老屯、彭家屯等自然村寨的孩子

2、都得到5公里外的长堡乡马家溪小学或下坪村小读书,村里的孩子超年入学现象突出,再加之重男轻女传统思想影响,村里的姑娘能走进学堂的机会就可想而知。然而,杜典娥是家中的独生女,能让女儿识几个字成了父母的唯一期盼,也让她有幸成了村里缺之可数读完初中的人。 1987年,杜典娥从桶井中学毕业后回到了父母身边,村里的干部上门找她商量:“闺女,你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就留下来在家乡办所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像你一样学点知识”。“我一个初中生,哪有能力教好学生”听了村干部的苦苦哀求,杜典娥感到十分诧异,但面对大山里众多青壮年因没有文化,只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过着苦日子,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向乡亲们作出了承诺:

3、“就在这里教一辈子书,决不远嫁她乡”。 村寨里没有空闲的房子做教室,她就与父母商量腾出了自家的堂屋和厢房;没有课桌,她又拆掉自家的楼板做桌椅;学生交不起书本费,就卖掉自家的牛羊为学生垫付。就这样,当年的秋季学期,村里的30多名孩子就走进了“教室”。在杜典娥的心里:教书,是一种社会责任,教不好就是误人子弟,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从未因家庭锁事耽过课程。1989年9月,长女出生后,杜典娥仅休息了10时间后就走上了她的讲台。丈夫和父母都劝她多休息,她却说:“不能因此影响孩子的学习,上课不是体力活,整天都是在教室里没问题”。 由于没有工资,村里按每学期每人6斤大米向学生代收后,作为杜典娥

4、老师的报酬,直到1994年,才向上级争得了每月30元的代课工资。然而,很多孩子不仅交不起书费,就连6斤大米也只能赊着“记帐”。20多年来,杜典娥记了多少本帐本,她自己也说不清了,但孩子们说的那句话:“杜老师,谢谢您了,等我长大了再还给您”她永远铭记在心。“等我长大了再还给您这话让我看到了孩们奔出大山的信心,也让我体会到身上的责任”杜典娥谈到大山里贫穷的无耐,眼角转动着滚动的泪水。 虽说每年做的是“蚀本”生意,但杜典娥从没有放弃。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学,她每学期开学前都要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女孩子上学,并承诺“决不因交不起学费,把孩子们关在校门外”。彭家屯的杜典海,父亲老实、母亲聋哑,家庭十分困难,“

5、赊”着帐在杜典娥的学校读到了三年级,1992年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去年回乡才还上了欠杜老师的学杂费。至今杜典娥老师的帐本上也还有2000余元的欠款变成了“呆帐”。“愚公”精神:感动苍天建学校 “我的学校能支撑到现在,与我丈夫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杜典娥是家中的独生女,后经媒人介绍,杜家招了邻村的简光轩为上门女婿,与杜典娥有着同样梦想的简光轩,虽说没有多高文化,不能代妻子为学生上课,但他一直支持着妻子办学。 村寨里有了杜典娥的学校,孩子们上学方便了,乡亲们也愿意将子女送到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92年,杜典娥家的堂屋和厢房也不能满足孩子读书的需要了,夫妻俩与父母商量后,拆掉家里的牛棚,修建了教

6、室。 20多年来,在那一间简陋的教室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每天看到孩子们在拥挤的教室里读书,相互之间胳膊碰胳膊,脚踩着脚,时常发生争吵,影响学习。在杜典娥的心里有一所学校该多好啊! 2006年春,杜典娥独自一人扎根山区办学的事迹传了出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年11月,香港湾仔潮语浸信会一群热心人得知此事后来到桶井,并深入到杜典娥的学校实地查看办学环境,走访群众了解当的适龄儿童情况。最后,他们丢下了一句话:“杜老师,我们一定会帮你修建一座学校的”此时,杜典娥的心情无比激动:“学校有希望了,山里的孩子有盼头了”。 次年春天,香港湾仔潮语浸信会传来消息,让其将学校的宅基地解决好,他们立马汇款建学校

7、。当时,杜典娥怀着激动的心情与村委商量。最后,用自家的好田好土与邻居调换土地,无偿提供给学校作为宅基地。 香港方一分钱未到位,所有费用都得自家垫付,学校周边没有建设学校所需的石头,又不通公路,所需建筑材料都得到2公里外的地方去搬运。孤身一人搬石建设学校实在困难,一家人就发扬“愚公”精神投入学校建设之中。丈夫帮忙开山炸石、搬石运土,父母找来牛马驮运钢材、水泥,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按3元/100斤石头支付工资,请人搬运石头。由于过分劳累,杜典娥母亲哮喘病复发,她和丈夫都瘦了一大圈。 学校修建一半,香港湾仔潮语浸信会终于汇来了首笔建设资金14.5万元。忙了一年多,一栋崭新的一楼一底的教学楼在大

8、山深处落成投入使用,香港方再次汇来了10万元建设资金。 梦已唤醒,梦已成真。学校建设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学校操场前面还有一个很高的斜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杜典娥在丈夫的支持下,白天搬石运土,晚上砌墙垒坎。有时丈夫的确累了生气,她总是以哀求的口气:“请理解嘛,我都是为村寨里的孩子”;父母劝她不要那样固执,她总是说:“你们只有一个女儿,为什么一辈子在大山?就是因为我们贫穷,没有知识”。这样整整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学校的保坎修好了,孩子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杜典娥一家建校办学精神,让香港湾仔潮语浸信会的慈善家们很是感动。学校竣工验收后,再一次为学校投入了60套课桌,6张办公桌,6台吊扇,篮球板、单杠、乒

9、乓球等教育教学设施,同时,还承诺按每人每月1000元给学校3名代课教师工资,由学校在当地聘用人员代课,从此解决了学校教学场所和师资问题。 如今,大屋基与周边村寨的孩子有了“归宿”,杜典娥用她的执着与追求,完成着她对乡亲们的“承诺”。爱生如子:甘做孩子贴心人 2009年,有了国家教育改革带来的好政策,杜典娥参加了“特岗教师”招考,并有幸得到了录取。她有了真正的教师“身份”,当时的心情是无比的自豪和幸福,但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按照安排她“特岗”的岗位是在下坪小学,不得不离开坚守多年的大屋基小学,只能将学校交给了其他的代课教师:“你们坚持吧,待我特岗结束,得到转正后,我一定会回来的”。 杜典娥来到了

10、下坪村小学,但她的心一直牵挂着大屋基小学的孩子们。她一边要上好课,一边管好大屋基小学日常事宜,总是说:“不能因为条件改善影响大屋基学校,得兑现我的承诺,更要给香港人一个交代”。由于物价上涨,大屋基学校的代课老师提出了工资太低,她就自掏腰包把3位代课教师每月“涨薪”200元。 2012年9月,三年的“特岗”终于结束了,杜典娥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要求回到大屋基小学,得到了领导同意。 回到了大屋基小学,杜典娥自主为学校架起了灶头帮学生煮饭、洗衣,办起了学校的“营养”食堂,通过向上级争取解决了孩子的“营养午餐”,解决了5个“特困”孩子的“寄宿制”,将简洪军、简永军等5位“留守儿童”和孤儿“收养”在自己家

11、里居住。 11岁的简少波父亲过世、母亲改嫁,与爷爷相依为命,被“收养”到杜典娥老师家后经常尿床,杜老师每天晚上得起床将其叫起尿尿,在床上铺上一层油纸,还为其找来了草药治疗,解决了孩子经常尿床的毛病。谈到这一点,简少波的爷爷万分感激:“孩子随我一起受了不少苦,是杜老师让他找到了家,我也放心多了”。 杜典娥“收养”的5个孩子都是家庭十分困难的“留守儿童”或孤儿,按照国家学生“营养餐”补助标准,只能解决中午用餐问题,其他生活费用就只能由杜典娥老师自掏腰包解决,但她从不因此而埋怨自己,也从未让孩子们挨饿受冻。就这样,是她让孩子们在学校享受了一种家的温暖,让她自己也成了孩子们最贴心的人。 26年来,杜典娥在大山深处坚守着,用一生的热血和青春守护了大山的希望,兑现着她的承诺决不远嫁他乡,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