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363552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词法应用详解.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虚词精析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修饰限制(

2、如副词);称代(代词);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2见参考书。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

3、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

4、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5、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6、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7、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

8、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

9、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0、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11、怎么这样”。例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

12、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13、。可译为“吗”“呢”。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宜

14、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吾尝疑乎是。(乎: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