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34652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音乐新课标解读(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 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学方法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 等等

2、。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 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 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 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 性的必然选择。音乐课程做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 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 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 上2 1世纪社会经济和

3、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 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 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 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 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 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 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 教育长

4、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 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 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 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 的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 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 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音乐新课标解读之二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一、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 育

5、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 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异于扑面而来的春风。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极 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 美为核心。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 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 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 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 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

6、作简要分析:1.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 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 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2. 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 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 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1)参与性原则贯彻参与原则进行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 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 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

7、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 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 委。教师应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 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2)情感性原则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 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 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 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

8、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3)愉悦性原则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 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 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 的道理。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 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 音乐学习动力。3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 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

9、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 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 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 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 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叠出的口 琴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 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 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

10、力创设 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二、基础音乐教育为什么要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 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 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因此,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 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 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 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

11、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 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 就音乐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 为,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 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 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 力催化剂。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 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为“会

12、学音乐”,更 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 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如果通过九年义务 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 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 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音乐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都没有意义。三、音乐创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其具体涵义是什么?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 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

13、艺术的创作、表演、 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 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创 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 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四、如何理解“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 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 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 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给予高度重视。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 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

14、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 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从发 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与此同时, 这种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 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 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在另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 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中 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都或多或

15、少与音乐有 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此外,只要 音乐教学能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那么,课外音乐活动、社会 音乐教育环境便都能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可以有以下具体做法:其一,把包括感受与鉴 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 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 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 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 果。其二,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

16、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 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 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其三,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 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 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 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 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 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 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 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困难。最后,可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 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如社会 音乐生活中的某些机制(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等)可为音乐教学所用,以形成 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