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4247074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线索特征本单元主要内容为19181991年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线索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先后经历了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经济改革。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实践。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苏联改革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失败。时空定位知识梳理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

2、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处于_时期,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3)主要内容。农业:实行_,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商业:取消_,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影响 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开始标志:_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3)主要内容农业:以固定的_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 A关系国家经济

3、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B部分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允许恢复私人小企业。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_。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3意义 (1)实践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二“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1)_年底,苏联正式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_,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 (2)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3)1929年开始推行农业_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

4、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4主要表现(特点)(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经济体制:实行_体制。(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_。(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5影响(1)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_,造成国民经济比例_。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体制僵化,成为苏

5、联解体的历史根源。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_的弊端日益暴露。(2)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3)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改革重点在工业,注重发展_,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2)影响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放缓,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经济发展停滞、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知识升华1现代史上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类型现代西方模式(美国为代表)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6、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背景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绝对主导,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_ _;国家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国家引导下开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全盘_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全面干预)高度集中的_体制(国家行政命令干预)_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结合)知识探究研究一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

7、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三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材料四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问题:以上可作为研究新经济政策的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探究二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8、,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下卷材料二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图表材料三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材料四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问题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征。问题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知识应用1(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

9、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2(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2010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

10、联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

11、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6(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提示:原因:材料一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以致出现政治危机,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特点:材料二、材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和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商品经济、市场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作用:材料四说明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提示1:原因:材料一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实力的需要。特征:材料一表明“斯大林模式”是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模式;材料二漫画表明“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经济生产;材料二图表表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提示2:材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容易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三表明“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四表明“斯大林模式”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