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05408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 A. B. C. D.【解析】D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概念、内容及与分封制的关系,是基础题。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

2、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解析】D 。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封邦建国,以蕃屏周”。3.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B 。首先排除后面C,D两项,郡县从春秋战国开始,D郡国并行制是在西汉初年,而宗法制主要周王室家族。而分封的对象其中有前代的后裔,所以实行的是分封制。4.下列说法是对右图四个等级的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A.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诸侯可能不是王族C.卿大夫由周王分封 D.士的地位由嫡长子

3、继承【解析】C。卿大夫是由地方诸侯分封而不是周天子分封5.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 )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 B C D【解析】D 。此段材料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以代替分封制。秦朝时期还没有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故排除。6.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

4、,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解析】C 。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7.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 )A B C D【解析】B。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

5、期,能够调动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错误;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排除。8.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 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解析】B。多数人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可以集众人之智慧,减少决策的失误。9.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郡县制代替分封

6、制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解析】B。A项中世袭制始于夏朝,C项中行省制始于元朝,D项中内阁始设于明朝。商鞅变法指出设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10.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解析】C。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也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而是奴隶制的产物,排除A、B,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11. 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 )西汉“推恩

7、令”、刺史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明朝废丞相、设殿阁A. B. C. D. 【解析】C。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明朝废丞相、设殿阁,是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排除。12. 宋太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机构改革必须增大财政开支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解析】C。宋太祖为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互相牵制,增设很多官吏,形成“冗官”、“冗兵”的局面,造成财政巨大开支。13.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

8、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主父偃传中的这一记载可以反映出汉初( )A发展社会经济的尝试 B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C解决王国问题的努力 D解除边疆危机的设想【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实行“推恩令”,因此主要解决王国问题。1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

9、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解析】A。三省之间彼此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分工明确,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15. 北宋基本解决的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些官制的变化实现的( ) 文官任州郡长官 转运使的设立 通判的设置 刺史制 三司使的设置A. B. C. D. 【解析】D。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设通判掌地方司法,第四个选项不是北宋时期的,而是西汉时期加

10、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五个选项是不正确的,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6.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明朝皇帝懦弱 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C封建专制制度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根源。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而宦官是皇帝身边贴身秘书,容易出现干政的现象。因此其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17.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11、材料中的“它”是指中国古代的(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B 。材料中的“它”既削弱了相权,又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因此既削弱了相权,又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A项只反映削弱了相权;C项属于地方制度,D项废除了宰相,只是咨询机构,专制皇权高度集中,不符合题意。18.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 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

12、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解析】B。古代封建王朝的“法”是专制王朝的法律。万钢“畏法度者快活”,说的是服从专制统治,不敢胡作非为。这适应了专制皇权加强的需要。19.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解析】D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才设置殿阁大学士;康熙帝设

13、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是为了解决与内阁、议政王大臣大会之间的矛盾,以加强帝王的权力,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注意从根本上看问题。20. 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下图是清代“廷寄”图,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解析】C。 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置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决策权完全在皇上,图中有两种文字其中有汉文。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221 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

14、,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三 汉哀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其称呼的选择以及对其用品作出特殊规定的基本用意何在? (2分)(2)据材料三,汉哀帝和朱元璋对丞相的作用有何不同的看法? 基于其认识,朱元璋对中枢权力机构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6分)(3)据上述材料,谈谈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