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83598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中重要的人物拉斯韦尔1、拉斯韦尔: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他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还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世界大战 中的宣传技巧(1927)是宣传分析的代表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 主要贡献: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 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 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韦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 阐

2、述,奠定了基础。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第 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 勋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5W模式模式的提出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 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 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3、What)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 效果(Wi th what effec ts)基本要点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 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 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 言符号。“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

4、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 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 和目的地。“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 的重要尺度。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 动的全部内容。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 基础。评价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 定了 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

5、了传播学研究。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一一 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 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

6、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 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 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 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施拉姆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 播学博士和教授。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

7、科提出 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自己也提出了很多极有影响的理论。一生写了 30多部著作。 他还在美国各地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施拉姆学派”卢因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Field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 简称场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贡献: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 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 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个意识上,

8、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 一。二是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 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三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 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 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 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把关过程的实质: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第一,大众传媒的新 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

9、立性”,而是依据一定的立法、方针、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 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 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方针、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 的“把关”是一个有组织、多环节的过程,虽然有记者、编辑的非人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 个人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时间跨度2、强度或阈限价值3、明晰性;4、预期性5、连续性6、组织性7、出乎意料性&文化接近性9、社会文化价值10、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卢因的主要论著有:个性动力论、解决社会矛盾、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等。1947

10、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把关行为”和“把 关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 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 到的信息。可以说,这一概念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说服传播霍夫兰对传播与说服、说服能力与说服方法的研究,为传播学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霍夫兰对 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 和复杂性,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他的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

11、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的 研究丛书等。传播与说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 定律。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 变的动机。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 际的传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当时的研究学者 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 果。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在传播者方 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

12、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 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 果。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霍夫兰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对于研究公众态度改变很有启发。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 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及问题的排列技巧。说服者的条件为了验证说服者的作用,霍夫兰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被试者分为三个级,然后让三个人分别 在各个小组就一个少年犯的题目进行演说。这三位演说人分别被主持人介绍为“法官”、“普通听众”和“品行 低劣之人”。演讲结束后,三

13、组听众开始分别给演说者打分。结果,“法官”得了“正”分,噌通听众”得了“中” 分,而“品行低劣之人”却得了“负”分。三种不同的身份和同一题目的演说,即形成了三种大不相同的影响力。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霍夫兰之后的研究者专门研究了说服者的“声誉”问题。认为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或专家身 份)和超然的态度。如介绍中的“意见领袖”必须是一个身份明确的权威。另外,超然的态度也是劝服者的 声誉之一。如同战争中的和平使者往往必须是一位与双方均无利害关系的人一样,公关传播者或广告劝服 者也不能以一个为厂商的利益而急不可耐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

14、前。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某企业的产品对消费者有利又有弊,是用正面理由还是正反两方面 理由都用?哪种方式更能够说服人?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下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 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如果对方教育程 度高,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果对方的教育程度低, 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用正面理由,若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面可能导致他犹豫不 定。例如在广告宣传中推广某种农用产品,如果是面对具有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农民消费者,应采用不

15、 同的宣传方式。对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因为他肯定会对各种农用产品的优劣进行过比较, 因而应该对其既强调这种农用产品的优点,又介绍这种农用产品的不足之处(这样往往更会给人一种诚实 的印象)。如果是面对一直坚信该农用产品的优良品质和效能而又没有文化的农民,如果向他再介绍这种 农用产品的不足之处,相反会使他对这种农用产品产生不必要的怀疑,从而影响到他的购买信心。问题的排列技巧问题的排列秩序在改变公众的态度时也显得比较重要,哪些问题先说,哪些事情后讲,其顺序的安 排得讲究技巧。在霍夫兰看来,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的 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如果传播内容

16、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比较有利;如果 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例如,广告文案的开头往往要先声夺人, 结尾之处则较多出现需要消费者记忆的内容。如果首先唤起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再推出其产品,这种阐发 内容的排列秩序是易于被公众接受的。霍夫兰的说服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在此之后,就将说服的结果看作是对 传播效果的分析。说服基本上相当于态度改变,霍夫兰对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学习理论或强化 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取向。他相信,态度是由学习得来的,并且态度的改变与学习同时进行。霍夫兰的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焦点不在大众传播,但其发现有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