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88587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检查技术、常用数据及增强扫描.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T检查技术一颅脑CT扫描技术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 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相关准备 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 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

2、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 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扫描技术 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 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 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 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 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 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 扫描基线 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 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12 15 。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扫

3、描基线 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30。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 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 。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 CT平扫横断位扫描 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 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

4、与 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冠状位扫描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 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 增强扫描技术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 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变,在平扫的基础上,需加作增强扫描;脑瘤术后随访可直接增强扫描 扫

5、描前准备:增强扫描前46h空腹,扫描前为病人做碘过敏试验 扫描方法:横断面和冠状面均能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以2.53.5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50ml,再对平扫范围进行增强扫描 特殊扫描技术脑CT血管造影(CTA):脑CTA 检查应在螺旋CT 机上先行颅脑CT 平扫,以确定病灶位置。CTA 扫描前的准备与增强扫描相同,扫描时螺距为1 或1.5 ,层厚1mm ,重建间隔0.5mm ,矩阵512512 ,注射速度3.5 4.5ml/s ,静脉团注对比剂100ml ,注药后15 18s 开始螺旋扫描 。扫描结束后再行颅脑常规增强扫描。这样,既可以了解脑血管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颅

6、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扫描所获CTA图像经MIP重组成血管影像,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可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图像进行MPR及SSD重组,从二维、三维概念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脑CTA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 ,特别是直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优点是创伤小,可进行全方位观察,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应用价值 脑CT血流灌注成像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需在螺旋CT 上进行扫描,并使用专用软件分析实施。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

7、、范围、程度等 根据平扫选择一个可能发生梗死的层面作为重点观察层面 ,静脉团注50ml 对比剂,注射速度3 7ml/s ,注射开始后5 7s 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管电流200mA ,每层1s ,层厚10mm ,共扫描50 次左右,最后进行横断面常规增强扫描 脑CT血流灌注获得每一象素注射对比剂后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象素的脑血流图(CBF)、脑血容量图(CBV)、对比剂峰值时间图(TTP)等,再经伪彩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 选好注射对比剂的速度和扫描时间是关键技术 CT灌注扫描成像对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小脑、脑干等伪影较多的部位其应用受到限制 脑CT血流灌注图像的

8、处理是在病变侧和对侧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动态CT图像变化,观察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后处理技术颅脑CT 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 100HU ,窗位35HU 左右 颅脑CT 图像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必须加摄骨窗:1 、颅底、内听道病变;2 、颅脑外伤; 3 、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 骨窗的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350HU耳鸣及疑桥脑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二 鞍区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普通

9、X 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 ,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 2 、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 3 、垂体瘤术后复查 4 、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 相关准备嘱被检查者去除头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冠状位为强迫体位,除要求病人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头部不动外,还应嘱病人不做张口动作,以免影响图像质量扫描技术横断面扫描 : 鞍区CT 检查一般需做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流速2.53ml/s ,扫描延迟时间2025s ,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距可用35mm ,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 。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做常规头部扫

10、描 冠状位扫描 :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俯卧位或仰卧位。先扫描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层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扫描技术: 在侧位定位像上,确定鞍区的扫描范围并做平扫,选择病灶或鞍区的中心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 的流速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注药10s 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常规冠状位扫描 后处理技术鞍区CT图像易

11、受颅骨伪影影响,在摄影图像时可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加大窗宽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0 Hu;骨窗窗宽1500Hu,窗位350400Hu眼及眼眶CT扫描技术适应症 眼及眼眶CT 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诊断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有特殊价值,对诊断眼外伤、眶内异物及先天性疾病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关准备 嘱患者除去头、耳及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扫描前,应向病人说明在扫描过程中除头部不动外,还要闭眼,使眼球保持固定不动;不能闭眼者,可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

12、,并保持不动 扫描技术横断位扫描(1 )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2 )扫描基线:听眶线,因为听眶线与视神经的走向大体一致,使用该基线扫描,显示视神经和眼外肌较好 (3 )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眶顶 (4 )扫描参数:层厚及层距用35mm 冠状位扫描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首选CT 冠状位扫描: 球内异物定位 眼部外伤,眶壁骨折 观察和确定病变与眶顶和眶底的关系以及辨别眶尖病变的侵袭范围 观察病变对眼外诸肌肉的影响 扫描体位: 可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扫描范围: 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 层厚与层间距用3mm 增强扫描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做增强

13、扫描 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20s,静脉期为50s扫描参数同平扫 后处理技术按解剖顺序摄影眼部图像,横断和冠状位图像分别排列,一般进行放大摄影 眼眶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窗宽180240Hu ,窗位+35+40 Hu 眼部外伤、钙化或病变侵犯眶壁时,则需加摄骨窗。窗宽1400 Hu ,窗位+400 Hu 耳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 、先天性耳道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内耳道畸形等。 2 、肿瘤:如听神经瘤、胆脂瘤等。 3 、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等。 4 、外伤:如听小骨骨折、鼓室气房血肿等 相关准备CT

14、 扫描前,应耐心细致解释,以取得病人配合 嘱病人去掉头颈部的金属饰物和活动假牙 不合作患者,需做相应处理后才可进行CT 扫描 临床怀疑听神经瘤者,需做增强扫描前相应准备 扫描技术 耳部重要结构大部隐藏在颞骨内,其结构细微复杂,常规选用薄层靶扫描或高分辨扫描,另外,在行CT 扫描前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和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程序和参数 横断位扫描(1 )扫描体位:体位成标准头颅前后位 (2 )X 线入射角度:横断位常用0 和30(3 )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4 )扫描方式:可用非螺旋方式 (5 )扫描参数:中内耳结构层厚与层距用12mm ,内听道层厚与层距用35mm (6 )

15、图像重建方式:骨算法重建 冠状位扫描(1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2 )扫描角度:常用70 与105 断面 (3 )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包括颞颌关节后缘至乙状窦 (4 )扫描参数:层厚1mm ,层距1mm (5 )图像重建:中内耳结构用高分辨率重建,观察听神经瘤可用头颅或软组织模式 耳部CT扫描病人体位的选择 :一般病例可选择横断位和冠状位常规薄层扫描 中耳和内耳病变常用冠状位超薄层扫描 内听道和颈静脉孔区肿瘤用轴位薄层扫描 复杂病例常需两个方位的超薄层扫描 扫描角度0和70、30和105大体上接近互相垂直,可配合使用重点观察内听道及颈静脉区肿瘤时,0轴位和70冠位常规扫描位首选若是外耳道闭锁或需了解中内耳结构,则首选30轴位和105冠状位HRCT扫描 增强扫描 耳部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总量及流速同颅脑增强扫描 。对比剂注射结束时扫描 螺旋扫描 耳部螺旋扫描常用于听骨链的三维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