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75897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情况的报告,为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分别到*区、*区、县、*市等地,对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

2、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五大专项行动,大力助推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正快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实体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21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8户,比上年净增0户,占当年全省净增的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5.0%;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食总产连续10年超百亿斤,畜牧业增长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居全省第5位;出口额居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幅

3、居全省第位。 (二)提质增效成效明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1年的.4.33.8调整到0年的9.8: 40.: 36.工业百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增幅达11.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三)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48家,增长24.4%;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1,增加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产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4.%提高到1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

4、展,专利申请量10336件,增长21.5%.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9万户,同比增长124%.市场主体总量与增量位列全省第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75%,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经济总量增幅%,其中,界首市、太和县、颍上县实现两位数增幅,县域经济占比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全市减贫19.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分别达到.3%和8.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

5、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还很突出,经济体系结构仍然不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还不平衡;经济总量不大、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有效供给依然不足,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同时,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一些干部还存在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工业经济,

6、太和县、界首市发展较快。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占比不高,研发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较薄弱,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较大差异。 (二)发展的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不充分,尽管经济规模目前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仍然靠后。二是经济要素和禀赋的利用不充分。阜阳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但是尚未转化为立体交通枢纽的经济优势;人口众多的数量优势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三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缺乏名企、名家和名品,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四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省

7、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并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引,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认识阜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着力克服薄弱环节,着力打造关键支撑,推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 (二)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紧盯地方金融、

8、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逐一制定方案、落实预案,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特殊贫困人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保证脱贫质量。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态化的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三)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双轮驱动战略和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工业的首位意识、主体地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中国制造202战略机遇,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

9、设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 (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新体系。完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促进形成更多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要持续优化发展

10、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在促进创新、加强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举措,积极研究解决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智力优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切实解决好农村综合改革、产业发展、美丽

11、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要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就业创业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体系,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篇:关于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关于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第

12、二批“*”主题教育开展调查研究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人采取深入基层走访、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及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始终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续建项目抓投产,签约项目抓落地,储备项目抓前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

13、续健康发展。 (一)抓谋划重储备。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围绕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民生事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谋划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力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个,谋划项目库动态投资达亿以上。部分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争取到位各类资金亿元,同比增长%。 (二)抓招引促发展。研究制定了市2021年争取资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安排意见和市202年外出招商工作方案,编印了投资合作项目,由区级领导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重点区域招商。目前,全区共组织个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批次,对接项目个,签约项目个,签约金额亿元。 (三)抓落地优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

14、“四办”改革,全面推行“一张清单、两端服务、三办承诺”审批服务机制,行政审批服务基本实现了“一枚章”办理。加大力度减事项、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定期组织开展项目前期手续“集中审批”活动,累计审批重大项目个,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有力推进了全区重大项目建设。 (四)抓进度严督查。强力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包抓责任制,严格落实“九个一”督查考核机制,定期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难点、卡点问题。目前,全区计划实施的万元以上新、续建项目个,已开工建设个,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全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二、 存在的问题 从项目建设的总体推进情况来

15、看,与年初制定的计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企业层面来看近年来,农业、装备制造、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行业运营难度明显增加,企业投资更加谨慎,一些已经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的重大项目如等项目迟迟未能开工建设。同时,受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已经开工的项目因资金问题进展缓慢,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如农产品集散中心、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等项目。 (二)从部门层面来看.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对项目谋划、项目入库、项目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被动应付情绪,对新政策缺乏探查能力,对已有政策缺乏深入研究,项目谋划缺乏前瞻性,不能及时抢抓政策机遇,符合政策的项目没有及早谋划入库,导致招引项目因未提前入库而无法落地,错失了发展的有利时机。项目经办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精,对项目资金申请工作认识不足,对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申报政策缺乏基本了解,在项目申报前期对申报程序不熟悉,申报项目时不了解申报特点与申报范围,项目设计时找不到项目与申报条件的最佳结合点,错失了申报机会。 2.项目审批效率不高。虽然积极响应了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简了办事流程、压减了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