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3757908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用哲学的思维教哲学主讲专家:梁 侠 生活与哲学作者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何志攀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郑 坛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何志攀】各位老师大家好!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生活与哲学教学是我们课改的重点。那么于今天的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该如何把握在中学阶段的哲学教学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梁侠老师和郑坛老师,我们来探讨下这个话题。首先请问两位老师:我们通过教学感受到了哲学和其他学科是很不一样的,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

2、”?我们如何把握哲学教学?学生通过哲学课能学到些什么呢? 【梁侠】其实“哲学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老师们教学当中都有体会:如果你在教哲学的时候问学生:“哲学是什么”,学生有他先入为主的一些理解,他会说的五花八门,比如:哲学很高深,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的学生甚至说,哲学就是一群无聊的人研究的无聊的问题。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古人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所研究的哲学当然是形而上的学问,它是研究这个世界最普遍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学问,是求道之学,用我们的话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那么在我们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领着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哲学的过

3、程当中,学生不仅学得了哲学的相关知识,更学到了一种智慧,或者,得到了一种智慧。所以我们说,哲学就是爱智慧。换句话说,也就是哲学的结论很重要确定性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我想,这就是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常以知识为“鱼”,以智慧为“渔”。所以,要搞好中学哲学教学,更有意义的,不在于告诉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养成学生哲学的思维、哲学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获得智慧的一种思维习惯,这样一种能力。【何志攀】感谢梁老师!请问郑老师,梁老师提出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那么您认为掌握这种区别对我们的教学有怎样的帮助呢?【郑坛】我觉得咱们这

4、个教材当中,特别提到了“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智慧这个概念和知识还不太一样。我觉得智慧虽然不太好说,但我个人认为,智慧是对知识的更加巧妙的运用和得出知识的方法。所以,从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来讲,应该告诉我们,在哲学教学当中,更应当强调哲学结论得出的过程和整个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哲学结论。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很多哲学课实际上是停留在哲学结论的教条的运用上,而不是注重哲学的思维过程和得出结论的方法,那么我们说,古人讲“爱智慧”,我觉得它更应该告诉我们,哲学教学中应该强调过程,这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何志攀】两位老师说的很有启发意义。我还想向两位老师请教:按理说,哲学是富有思辨的智慧、富有思想魅力的

5、学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哲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如何还原哲学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哲学呢?【梁侠】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性。这么多年我听过很多课,也听过很多学生的反馈。实际上,每当我们说,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哲学,学生都很兴奋,他们觉得哲学很神秘,但又是自己应该掌握的一门学问。但学着学着,学生就把它变成了教条。我想,变成教条的基本表现,就是刚才郑老师所说的,背知识、背结论,背完了一考试、一答题就完了。那哲学就是何老师刚才所说的,没有体现哲学本身的魅力,没有还原哲学本身的魅力。这个还是要从教学,教师的教学,教师的理解,去入手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么多年,不管是

6、哲学课程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我想比较成功的哲学课,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些共性的特点,那就是说,在教学过程当中,这个课要有哲学味,还要有生活味,还要有文化味,另外还要形象化地进行教学。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我想更能够体现哲学本身是哲学,更能还原哲学的魅力,更会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哲学,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老师创造性的表现,也是我们老师价值的体现【何志攀】您这个提法很精练,还得请您具体阐释一下:什么叫“哲学味”?既然我们这一门学科叫哲学课,那么我们还提出了哲学味,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平时有一些教学已经没有哲学味道了,失去了哲学的本色?【梁侠】是这样的!我们讲哲学的第一个方法要求就是用哲学的方式讲哲学

7、,哲学的方式教哲学。什么意思呢?把哲学讲成哲学,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那就是说,哲学很抽象,哲学很概括,的确,这样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哲学的抽象和其他学科的抽象是不一样的。哲学最独特的东西,就在于我们教材所提到的哲学的那种思维方法、思维方式。这一点可以这么讲,在我们原有教材当中没有特别强调这样一点,在我们新教材当中,特别在第一单元当中告诉了我们,哲学的思维方法,和别的学科到底有什么不同,根本在于两个字:反思。或者说,哲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数学,与物理,与化学最根本的不同不在于他的概括性,不在于他的抽象性。哪个学问都是概括的,都是抽象的,但都是对特有规律,我们说,特有的领域的一些规律性的概括,但哲

8、学是最一般规律的概括。他怎么能概括出来?他必须对具体的知识有一个反思,所以说,这种思维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当中,能不能让学生体会到?能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我们在教学当中,我们自己是不是有感受有体会?我后来了解了一些学生,我问:“哲学的思维方法是什么?”应该说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来,他以为就是背,他以为就是记,我想那个猫头鹰的故事,咱们老师首先要好好理解,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哲学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以破除心中的独断的观念,学会追问、学会思考。那么,这是哲学的教学的最基本的一个方法。【何志攀】我们平时常说:“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这些算不算反思?【梁侠】当然是反思,可还这不是哲学层面的反

9、思。冯友兰先生曾说,反思就是“思想的思想”。反思也是一种思想,但是一般的思想是以“世界”为对象,就是客观世界,比如物理解决什么问题,化学解决什么问题,有一个物理老师说:“我们物理老师能保证家里所有电器处在最完好的状态,不会出现任何瑕疵的状态。”他这是对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但哲学不是,他那种思考,哲学和他不同的地方就是,哲学把他的思想拿过来进行思想,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就是把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以及所形成的认识成果作为对象,打破沙锅问到底地追问,去揭露这些思想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人类思想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推动人类思想的变革,并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换句话说,就是对固有思想的一种思

10、想。举一个例子说明。有人提出来:小时候,小孩子往往认为“狼是凶残的”,比如说,我们当妈妈、当奶奶的,经常会给小孩讲故事,狼和羊的故事,狼外婆怎样伪装羊等等。为什么狼是凶残的呢?因为狼吃羊。但是当我们追问:当我们在“涮羊肉”的时候,为什么不说人是凶残的呢?到底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谁有资格确定善恶的标准?当我们呼唤保护野生动物的时候,为什么还在大肆屠宰猪牛羊这些家畜?人类能否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这些追问,都是对我们对日常已经固化的、已经成定式的观念的反思和追问。这就是哲学层面的反思。【郑坛】听了梁老师的话,我非常有启发。咱们新教材提出这个反思的概念,这个概念应该说还是很重

11、要。反思这个概念,我觉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来说,跟其他的学科的区别来看,反思是说哲学并不是直接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而是在具体科学得出的具体结果的基础之上,他进一步对具体科学的思想结论再有一个提升、追问、概括,这个应该是反思。所以我们书中有黑格尔的一个比喻,把哲学比喻成“密涅瓦的猫头鹰”,它是到夜晚才要起飞,到夜晚起飞的意思就是说具体科学他在形成一定结论的基础之上,哲学有一个再加工,再概括,再追问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事实上来讲说的就是反思的意义。所以我们实际上是说哲学它本身并不是直接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而是对人类思想本身的一个再思想。我想,这可能就是刚才梁老师说冯友兰先生的话的意思了。第二

12、个,我觉得,反思它还是一种哲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就体现在打破沙锅问到底,穷追不舍不断追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一般来讲问为什么,各个学科都问为什么,但是具体学科所问的为什么往往是比较浅的,而哲学追问的为什么往往是多个为什么,连续不断的往下问,一般来说,我们可能连续追问几个为什么以后,很可能这个问题就进入到了哲学层面。我们平时说“狼是凶残的”,就像刚才梁老师说的,我们并没有进一步深刻的去追问,但是如果你深刻去追问为什么狼是凶残的,那么人吃涮羊肉就不是凶残的,这样有可能就进入到了哲学概念当中。我也想到了,哲学史上在讲到不可知论的时候有一个哲学家叫休谟,他就说:“是不是真正存在因果联系?”我们说,我

13、打了你一下,你就感到痛了,这两者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那么他就进而追问,我们只能证明有两个现象先后相继的发生了,但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他认为是无法证明的。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反思的精神,就是我们认为是常识的地方,他有一个更深层次面的追问,这就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哲学的精神。我觉得更可能体现哲学的本质吧。【梁侠】郑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都存在着思想得以形成的“前提”,就是你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有一个前提观念、前提概念、前提知识等等。那么这些前提是构成思想的根据和原则,是每个人思想中“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我们。没有这些“前提”我们的思想无法形成;但是不批判这些“前提”,

14、人类的思想就无法向前走,无法进步。反思,就是一种批判,就是一种追问性的批判。这就是哲学,我们说叫“前提批判”,从而使它们从幕后走向台前,并对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这样,人们就会发现,原来那些自己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完全有另一种可能,正所谓“熟知未必真知”,“熟知中隐含着无知”。而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从而可以拥有另一种人生。这是对我们自己个人来讲,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我这样做对不对,我这样做合理不合理。我经常会跟同学们说,你在这学习合理不合理?同学们说:“如果没有高考,我就不这样了。”那我就问:“如果没有高考你就不学习吗?”同学们想了想还得学,那学什么呢?同学们说当然学自己喜欢的。那你喜

15、欢什么你知道吗?同学说我不知道,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其实你不知道。有同学说学习对社会有用的。那你知道哪些对社会有用,哪些对你有用?这么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同学们会发现,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这样他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你再比如说,我也经常会跟同学们说,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对于建国以后我们的种种政治运动的反思,我们就没有后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就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反思的还远远不够,后边的留待历史、留待我们以后的同学再进一步反思,因为只有不断的反思,我们才能不断的调整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想,这就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何志攀】两位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这就是我们教材

16、中提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但是我们既然一直提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可是为什么我们讲了这么多年辩证法,我们教育中还有哪些因素阻碍我们实现这一点呢? 【梁侠】在教学中,第一点就是“教条化”倾向。因为老师的教学当中,很多都是从哲学到哲学、从概念到概念,可以不夸张的说,我原来教学也是这样教的,但教来教去我发现哲学味没了。所以我们说,第一,要警惕“教条化”的倾向,就是表现在学生自己背,背完了去答,我想这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那么,避免“教条化”的倾向,那就需要反观生活,用生活当中的很多很多的案例、事情,来引导学生,这是我的一个理解。【何志攀】郑老师,对现实中反思、追问精神不足的情况,您有什么体会?【郑坛】我觉得刚才梁老师说的特别有道理。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学生不能够形成反思精神,其实最主要还是我们教学的问题。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对问题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第一个不能够使学生进行深刻追问的原因,就像梁老师说的,就是一种“教条化”倾向。学生只是背、记书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