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69607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困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及心理援助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当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于贫困生,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救助工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单纯的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做好他们的心理方面的工作,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二、文献综述内容 1、社会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北京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

2、现状的调查(调查者是李登峰),“高等学校中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左右,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有极端行为的人数,贫困生可占50%以上。”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不足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2、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因家庭经济收入少,在校学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从小到大,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

3、同,往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心理变化。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首先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举例,有一名轻生的学生在遗书里写道:“现在我感觉自己活着是个包袱,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决定自杀。”这个例子虽然在大学生中是极少数的,但却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家庭贫

4、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其期望值过高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据调查显示,“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

5、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在一些贫困学生看来,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于是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6、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由此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个体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当触及到家庭出身,强烈的自卑感,敏感的自尊心,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时,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提出问题: 面对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矛盾心理现状,我们又能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达到物质、精神双帮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呢?三、研究方案 1分析贫困生

7、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引发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包括个体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养方式、个性心理等因素。就学校、社会因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校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无论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不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8、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例如,某高校一名来自边远山区的特困生因心理障碍被迫休学,他在休学后写给学校的信中谈到:“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方文晖、田永静:谨防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3日)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贫困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

9、不能正视自我,不能自我接纳。 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富之间差距的逐渐拉大,学生消费水平相差悬殊。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凭添了许多烦恼。因此,心理产生强烈自卑感,人际交往紧张。 学校和社会在经济救助时方法不当或失误。 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但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但心灵上却

10、受到了伤害。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拒绝师生善意的同情;有42.2%的贫困生不愿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这样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在接受别人帮助的过程中,他们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自尊心受挫,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2. 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应把思想沟通、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结合起来。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调查显示,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理

11、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消除心理问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首先应通过各种教育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第一,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善意的。这些救助措施虽然不能除贫困现象,但决不带有一点歧视性。第二,要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的,而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12、。因此,贫困学生首先应正视贫困现实,要自信、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生活的动力。第三,学校应对贫困生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比如对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人际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通过采取强化的训练式,让贫困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提高社交往能力,培养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以艰苦朴素为荣、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有贫困生参与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

13、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二,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第三,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校风好、学风正的学校,往往更能够给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优良的环境。3.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的调研) 调查目的:了解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以及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点;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谢谢!孙玉刚 2009141303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