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63597164 上传时间:2024-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7篇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

2、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3、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2 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

4、“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

5、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6、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_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

7、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_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_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_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 教师

8、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

9、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0、,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4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

11、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

12、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5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

13、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