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55942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而言,它是 诗人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神以及诗人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 悟所形成的艺术画面。绝大多数的诗歌不以塑造人物,描述故事为己任,它所要 表现的是诗人心灵思绪的片断,借助的常常是与之相对应的山水草木等事物的形 貌,赋之以灵性,寄之以情思,它们不同的艺术形态,则是诗人独特匠 心的展示。 从接受主体而言,则是凭借诗歌艺术语言的媒介,糅合一己之人生经验,再现诗歌 中的艺术情景,并从中体悟、玩索与反观自身,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应与 共鸣。正 如晚清词家况周颐所云:“读词之法, 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 将此意境缔构于吾 想望中。

2、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蕙风词 话卷一) 所谓“缔构”者,盖因诗歌之审美形象皆为零碎、片断、跳跃之故,需读者驰骋联 想再予补充、丰富、完美之,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者之鉴赏又何尝不是 一种艺术 的创造呢。诗歌的创作与鉴赏,实乃艺术审美形象之传递与转换,如此而已。在中国诗歌史上,任何一首历经岁月、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成功 范例。诗经楚辞中已不乏其例。例如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発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九歌相夫 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前者表现诗人可望不可即之心绪,

3、含咫尺千里之感伤, 风格婉约柔美, 意境 朦胧悠远。后 者则寓愁思于落叶秋波之中,遂起千古“悲秋”之意象,意境萧瑟 而闳约。与意境创造之实践相比,意境理论的产生与成熟却要晚得多。“意境”一词,盖出 于佛经。佛经中的“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产生了所谓“六境”。门经卷第九就有:“眼根色境”、“耳根声境”、“鼻根香境”、“舌根 味境”、“身根触境”和“意根法境”等经论。阿毗达摩俱舍论卷第一中 又 有:“於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意境不定。三世无为。”佛 经以为人体与外界事物之联系,当以人之感官最为直接,与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 触觉对应的便是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为

4、此五者“唯取现境”, 具有直觉性。唯有人之“意境”,乃“意念之境”,它既依托于人体及意识的感知 经 验,又可以超越自身之“现境”,因而其与道家之“坐驰”和艺术之“想象 论”也就最为接近。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在某一层面上,实质是指诉 之于人 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最早将“境”作为诗学术语引入诗歌领域的是唐人。唐代诗僧皎然诗式取境 云:“取境之时, 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成篇之后, 观其气貌, 有似等闲, 不思 而 得,此高手也。”这里的“境”,就包含了主客观统一、驰骋艺术想象的意思,就 是指意境的创造问题。皎然还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 义中有“诗情缘境发,法性寄

5、筌空”的诗句,也说明了诗人的情思是包容在诗歌 的意境之中的。只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古人往往只称“境”或“境界”。 概括古人意境理论之特点, 大致具有发散性、相关性和多样性之三端。一、发散性。诗歌贵在以有限之文字表达无限之情思。钟嵘诗品序释“兴” 曰:“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兴”有感发、联想之义。皎然诗式:“缘 境 不尽曰情。”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境生于象外。”梅尧臣所云“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均是。诗人营 造 的意境 , 读者完全可以读出不同的意味。这已是做诗与读诗的常识 , 不必多言。二、相关性。皎然诗式辨体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6、;取境偏逸, 则一首举体便逸。”认为“高古”、“飘逸”等风格均从诗歌的意境中体现出来, 故风格论与意境论关系甚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是通过描绘不同的艺术意 境来展示不同的诗歌风貌的。王国维人间词话 , 则将“词眼”与意境相联系。 评 赏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语, 有“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矣”的名言。作为诗歌的核心理论, 举凡诗歌的创作、风格、表现、鉴赏等理论 最终都 与意境理论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说, 其他理论其实都是围绕着意境论来构 建的。三、多样性。古人论诗有“情”“景”“事”“理”四要素之说。故而意境者决 非仅仅用“情景交融”四字便可简单涵盖者。在具体的诗作中, 往往呈现出不同

7、的意境类型。在这方面, 唐代王昌龄诗格中的“三境说”极值得注意。其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 处 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 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对王昌龄的“三境”,向有不同之理解。其实古人与今人的最大不同, 就是古人从 不从理论到理论地玩“纯理论”,他们都坚持从创作中来, 再回到创作中去, 他们 的论诗和赏诗, 都是最终为写诗服务的。明乎此, 王昌龄的“三境”就不难理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

8、种类型。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如山水 诗)称为物境, 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 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第一种:物境。其意境特点是:以景为主, 景中藏情。景重, 情浓, 意淡。比如曹操 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 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这是诗人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大获全胜后, 于是年秋天回师经过河北碣 石山时所作。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首描写山水的诗,“水何澹澹”以下十句, 写出 了山海的壮阔和雄浑, 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起伏澎湃的波涛, 突兀耸立的山岛。

9、接下来写秋风秋色, 诗人一反传统的悲秋情绪, 把秋天写得极富生机, 树木繁茂, 百草丰美, 充盈着顽强的生命力。然后再写大海, 在秋风中其浩渺波涌的气势, 似 乎要囊括日月, 包容星河, 吐纳宇宙。这种描写, 正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 成的艺术境界, 也是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雄心壮志的艺术展示。唐代 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均是这一类作 品。也有的写景更客观,情思更隐蔽,更追求一种景物之外的韵味。如韦应物的名 作滁州西涧 :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以客观的描景写物见长, 直抵物境。诗之尾句最为有名, 宋代以后常

10、为绘画之 题, 其神韵情味可见一斑。上联两句写西涧白日之景,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下联状 春夜潮涌舟横之象,“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 写出野趣, 一个“横”字, 点出姿 态。清人黄叔灿的唐诗笺 注评此诗:“闲谈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 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王渔洋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说:“写景清切, 悠然意远。”虽然也有人以诗 人当时之处境心情,认为:“幽草、黄鹂, 此君子在野, 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 如日之已晚, 不复光 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 滨, 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 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 感时多故而作也。”(高發唐诗品汇引谢叠山语)不管诗歌是否为“诗人

11、感时 多故而作”,但此诗之传 世, 肯定是写景之自然, 韵味之无穷的缘故。宋代寇准春日登楼怀旧:“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欧阳修采桑子词:“残阳夕 照西湖好, 花坞萍汀, 十 里波平, 野渡无人舟自横”,均是袭用韦应物诗中景语, 足见其影响。李白独坐敬亭山、王维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等, 均是这类作品。宋人苏舜 钦淮中晚泊犊头诗, 正可与韦诗相媲美:“春阴垂 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时明。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其“物境”, 与韦诗也是一脉相承的。第二种:情境。特点是:以情为主, 景为情设, 情中带景。情重, 景散, 意明。这类诗 歌的意境构不成整体的艺术画面, 它是根据情感的需要

12、设置情境, 为抒情服务。且 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称此诗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忧国忧民的诗人终 于等来了“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喜讯, 满心的喜悦不可抑制, 倾泻而出。全诗就是 围 绕着一个“喜”字, 来展开情境。首联写喜出望外之情, 用喜极而泣加以烘托。 颔联紧承上面写来, 先写妻子的愁容一扫而光, 继写自己匆匆收拾准备回乡的狂 喜之 情。下面四句乃想象之辞, 战乱一旦结束, 一路返乡不用再担惊受怕, 所以可 以放歌纵酒, 伴随着春天

13、万物复苏的景色, 与妻儿们高高兴兴地出发, 颈联所表达 的情 景, 恰与其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感伤之辞形成了鲜 明的对照。这里是何等的快意!尾联用“即从”、“便下”与“穿”、“向”四 个极其连 贯的动词, 绾结四个地名, 一气直下, 酣畅淋漓地写出了归心似箭的迫 切心情。由于诗人扣住了“喜”字来写, 以情为重心, 以此带景, 移步换形, 主宾虚 实, 累累 如贯珠。正如杜诗说所云:“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 言喜者使人对之 欲笑。盖能以其性情, 达之纸墨, 而后人之性情, 类为之感动故也。”这说出了杜 诗善于营 造情境的特点。这类诗歌的艺术画面虽不如山水诗那样的统一浑成, 但在画

14、面与画面之间仍有着意脉上的贯串和联系。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咏 怀古迹五首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 李商隐的锦瑟等无题诗均 是。第三种:意境。特点是:以意为主, 以气取胜, 富有理趣, 意中传情。意重, 情浓, 景 淡。这里的“意境”与今天概念不同, 特指一种以立意和理趣取胜的作品。在 人 们通常的认识中, 总把意境等同于可以再现的艺术画面, 这没有什么不对, 但从创 作的实际出发, 这样的认识又欠全面。因为有不少佳作, 如果说有什么艺术画面 的话, 它不是通过诗歌的字面去获得, 而是要依靠读者从诗人所表现出的精神面 貌和气概中去把握。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

15、 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 界。”这里说的“喜怒哀乐”,除了指人的情感外, 当还包含有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理 解。当然这种理性的认识,是要通过感性的美的形式来表现的。比如曹操的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作将诗情与哲理相 结合。前四句以龟蛇为喻,说明万物都有“竟时”的客观规 律,中间四句以老骥起兴,写出壮士暮年雄心不减的豪情,后面四句直赋哲理,指 出虽然万物有终,生命 有限,但生命的长短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

16、要保持乐观 的精神,就可得到生命的延长。诗人一反常人悲衰嗟老的颓丧情绪,以辩证的思想, 诗化的哲理,升华出一 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和启迪。这无疑也是 一种诗的意境。诗化的哲理,有时可以超过形象的描写。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 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另一唐代诗人畅 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 首同题诗意境相似,俱为佳作。但王诗的三、四句,将眼前之景升华到一种极富 哲理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广泛而深刻的启示,不能不说要略高后者一筹。唐代杜牧 的乌江亭诗则借项羽之事 全篇议论:“兵家胜败事不期,忍羞包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更是理趣多于情致。也有的以意取胜、以气取胜之作,看似形象性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