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为主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446239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疑为主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疑为主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疑为主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疑为主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疑为主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疑为主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疑为主线,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当前一项迫在眉捷的任务,为了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有什么样的教育,才有什么样的人才。此文就是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以疑为主,培养人才的观点:1、自学存疑,培养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鼓励敢疑,增强学生质疑勇气,培养创新精神。3、指导善疑,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使创新这棵幼苗茁壮成长。4、引导解疑,使创新绽放璀璨的花蕾。本文是个人近年在语文教学中的些做法和一点见解,在些与各位老师共同研讨。“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的

2、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小学阶段,以疑为主线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自学存疑古人云:为学贵有疑,小疑得小进,大疑得大进,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疑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说,疑是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疑能为创新这粒种子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存疑置难。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做到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二、鼓励敢疑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

3、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索。通过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无论是课前、课上或课后,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若是把疑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五花八门的问题随即涌现出来:为什么称为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主要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这时刻画桑娜善良的形象有什么影响?(穷人);为什么说是“血色”梅花而不说是红色梅花?(梅花魂);为什么取名

4、叫“趵突泉”?(趵突泉)且不看问题提的怎样、单看他们为了提出问题细心阅读、反复思考的那股专注劲儿,就足以让人欣慰。质疑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质疑中孩子们动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也许有的老师抱怨:“让学生质疑,五花八门,离题万里。有时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出,这不是故意为难老师吗?”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和同学很容易回答出来,这不算好问题;如果老师想想能回答,则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如果把老师难倒了,那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十分深入,是好问题。这是孩子处在特殊年龄段提出的,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老师不要认为荒唐,挖苦、讽刺打消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换位意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

5、解他们,鼓励他们,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质疑的勇气,培养创新精神。三、指导善疑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1、从课题质疑。课题是教材资源之一,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能提出好问题。如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是怎样借的?借箭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就能了解文章全貌,把握全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善于利用课

6、题资源鼓励学生质疑,能开发学生智力,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2、从文章的中心词语上质疑。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草船借箭一文,引导学生在“神机妙算”上质疑:(1)神机妙算什么意思?(2)从哪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3)他为什么能神机妙算?从词语到事件到中心,设计面广,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打开了学生创新的闸门。从课文的重点句段上质疑。如梅花魂一文,引导学生抓住第十三自然段质疑:外公为什么把他那珍贵的“墨梅花图”送给婴儿?这个问题非常的价值。这个问题弄懂了,文章的课题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就理解了。4、从揭示矛盾上质疑。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

7、文中“人们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一句,既然人们心情很“焦急”又为什么说是耐心地等呢?5、抓住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一个引号,而后一个没加引号?6、课文结尾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课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呢?7、抓对比巧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学生问:“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二十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两句中有“才”字有何不同?8、抓反复处质疑。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在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含义有什么不

8、同?9、比优劣巧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二十分钟”为什么用“才”不用“共”?又如“梅花魂”一文中“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为什么用“血”而不用“红”呢?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学生渐渐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历练的。”只有持之以恒,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加以激发和培养,才能使创新这个小苗苗茁壮成长。四、引导解疑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能满足得到“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思维的质量

9、。1、即时解疑。针对一些信息量比较小,在课文中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教师楞自己直接以解释性的等量信息作出解答,也可以让其它同学做出解答,还可以引导提问的同学自己寻找答案。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一些问题:谁向谁借箭?怎能样借的?借的结果怎样。2、实施反诘引导解疑。有些问题的提出具有多种发现可能,这就要采取适当手段,促进向合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进,防止误入岐途。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朝鲜大娘太傻了,为什么去救伤员呢?显然这个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教学就可能产生负效应。教师不妨这样问:“大娘真的傻吗?当你的亲人生病或面临危险的时候,你难道无动于衷吗?”这样既纠正了那位同学的错误认识,又

10、进一步理解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3、打破思维定势解疑。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寻找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如学习特殊的礼物一文时,对“小约翰为什么能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这一问题的理解,启发学生从小约翰自身对科学的喜爱和爸爸的启发诱导两个方面去理解。同时可启发学生在“人的成材,自身素质起主要作用,还是外部条件起主要作用”这两个问题上展开辩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生发言有理有据,观点新颖、论据充足,体现了初步的创新能力。4、创设和谐氛围解疑。在解疑中,孩子们或默默思考或小组讨论或自由辩论,形式中不拘一格,给孩子们各抒已见、百花齐放,放下包袱、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孩子们富于联想和想象。在解疑过程中,一些奇异的想法成新颖的观点,往往会突然闪现出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鼓励、因势利导,从而强化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运作过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创新能力发展。5、延伸课外解疑。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明确在课堂上产生的大量问题需要在课外探索。如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既然周瑜和诸葛亮是要共同对付曹操,为什么周瑜又要用三天造十万枝箭来为难诸葛亮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性格特点。总之,教学中从“疑”为主线,创新这粒种子定会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扎根,而且必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摘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